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00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OO集)  2010/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00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论语》,今天开始看第十四篇,「宪问第十四」。我们来看第一章: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宪』,就是孔子的弟子原宪,他字子思,在前面「雍也篇」裡面也称为原思。这一章是他向夫子来请问。原宪出身贫寒,自己的个性又比较特殊,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在孔子做鲁国大司寇的时候,原宪曾经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要给他俸禄,给他九百斗的俸禄,他不肯要,推辞。当孔子过世之后,原宪就隐居在卫国,住的是茅屋,吃的是粗茶澹饭,生活很清苦。有一次,子贡(子贡很有钱)驾着高头大马的马车去拜访原宪,而原宪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出来迎接。当时子贡就问,您老人家是不是有什麽病?子贡说,「夫子岂病乎?」原宪看到子贡,子贡是富家人,在当时也是去点化他,就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就是没有财富叫贫,贫穷;学道而不能去力行,这叫病。他说,我自己是贫,这没错,但我不是病。子贡听了之后觉得很羞愧。从这个小故事可以见到原宪的个性,真正是一位大德君子。在这裡他请问老师关于耻的问题,什麽叫『耻』?这个耻是很重要,《了凡四训》裡面讲,「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一个人有羞耻心,他念念不愿意作恶,知道作恶可耻,所以他能够改过自新,直趋向圣贤的境界;如果一个人不知耻,那他有过决定不能改。他不以为耻,有过错他觉得没什麽,「可能别人犯的过错比我还厉害」,他不知耻,渐渐沦为禽兽而不自知。所以,成为君子、圣人,这个耻心就非常重要。夫子怎麽回答原宪的提问?『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

 

我们看李炳南老先生《雪公讲要》,他有一个《论语讲要》,他说,「《集解》孔安国注」,这是三国时代何晏的《论语集解》,引用西汉的大儒孔安国的注解,「穀,禄也」,这个穀就是俸禄。在一个国家做官员,可能是大夫,或者是大夫的家臣,这都有俸禄的。「邦有道,当食其禄也」,邦就是一个国家,如果有道。有道,什麽叫有道?这个道很难讲。你看老子都说,「道可道,非常道」。能讲出来的已经不是常道,但是不讲又不知道,所以我们勉强去讲一讲,就从德上讲、从仁上讲、从义上讲、从礼上讲。儒家所崇尚的五个境界,最高的是道。道,你没有证得,退而求其次,你得修德。道德,修德才能证道。德没有了,至少做到仁,仁也不错,也能成为圣人。仁是什麽?仁者爱人,爱人如己,自己跟别人是一不是二,这叫仁,这是讲存心。德是道的自然流露,比仁要更高,仁裡头还有念头,德裡头没有念头,自然流露,我们讲性德流露。仁也很难做到,做义,义者宜也,你应该做的就要做。义是循理,按照天理良心来办事,这叫义。义做不到,再退而求其次,要有礼,礼貌的礼,礼度,待人处事接物要讲一个礼度,这就能够和谐。但是这比义又差一等。礼都不讲了,这就叫无道,叫乱世。所以邦有道,最起码的是要讲礼,以礼治国,礼乐治国才能做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礼乐必须要通过教育,从礼进步到义,从义进步到仁,从仁进步到德,从德进步到道。到了道的境界,就可谓是无为而治,老百姓不觉得这国家有领导人,这是大同世界,这就叫道,以道治国。现在国家领导人也提倡以德治国,也很难得,德治;还有仁政,以仁治国,这都是非常难得的。邦有道,就是这个社会和谐,讲求仁义礼智信,讲道德、兴仁义。确实有志之士应该出来为国家服务,为和谐社会贡献一分力量,所以当食其禄。你出来做事,为国家服务,你就食其禄。

 

如果是底下讲「邦无道」呢?孔安国注是说,「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也」。君是国家的领导人,过去是帝王,春秋时代那是诸侯的国君、君上,现在我们讲总统、主席等等。无道,就是没有道德,不讲仁义、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这种人在领导一个国家,我们还要在其朝,还为他服务,还食其禄,得到他的俸禄,这是耻辱。过去读书人都很有气节,所谓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贤臣得找一个明主。如果是一个无道昏君,那有志之士绝对不要跟他同流合污,同流合污是耻辱,为什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无道,你跟他在一起,这不就说明你也是个无道之人?所以读书人不要这个俸禄。你看在东汉时期郑康成,这也是一位大儒,他注解了《论语》,我们常常在讲解的时候引用他的注解。当时东汉时期很乱,朝廷想要聘用郑康成,郑康成拒绝,为什麽?当时朝廷已经被何进大将军把持朝政,这个朝廷已经是无道了,那郑康成绝不吃这个俸禄,他走。甚至当时将军还请他来到府上,准备要封他爵位,给他高官厚禄,他不好意思不来。请了,请来之后,过一晚上,第二天就跑掉了。第二天准备要给他加官进爵,找不到人了。这都是难得的有气节的士人,读书人。

 

当然,如果是一个朝廷、一个国家能够有机会回头,有志之士还是应该尽全力帮助它,除非实在是没有办法回头,国主无道到简直就是昏君,这就没办法帮助他。像孔子,他也做过鲁国的大司寇。当时鲁国三家专权,也是无道,孔子为什麽要在鲁国还食其禄,做大司寇?大司寇是地位很高,相当于宰相。因为孔子还是见到有希望、有机会改变当时的政局,削弱三家的势力,扶持国君。因为三家僭越礼度、横行霸道,所以孔子当时曾一度帮助鲁国国君做「堕(音灰)都」的工作,就是把那三家的城牆给毁掉,把这个力量、军事实力收回给国君所有,这才符合礼,后来失败了。失败之后,鲁国国君也不争气,迷上齐国的女乐文马,耽于酒色,孔子就离开了。把这个大司寇的官服还给国君,自己去周游列国,不再食其禄。为什麽?真正已经无道到没有办法挽救了。原来还有可能救,就尽力去救;救不了,只好离开,独善其身。

 

再看《朱子集注》裡面,他有一段解释也很好,「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这是讲我们存心,出来为祖国服务,是为什麽来干的?是为自己的自私自利,自己得到俸禄,还是真正为国家、为人民?是一个公心,还是个私心?如果有私心,就是可耻的;有公心,天下为公,没有自己,这就是真正读书人的志向。所以邦有道,就一定要有为,应该出来替国家人民服务;如果是刚好遇到乱世,邦无道,那就要独善其身,就不能再出来。古代的读书人明白道理,都知道讲一个义字,没有人愿意追求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就是心裡老想着、老牵挂着,君子牵挂的是义,一切行为以义为准则;小人所牵挂的是自己的利养。所以,君子和小人就在这裡分判,小人是很可耻。

 

我刚刚从上海回来,今天到。在上海,师父上人让我去参加一个「商亦载道」的企业家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来主办。这个论坛就是一天,请了三位主讲的老师,我是其中一位,还有一些知名的企业家,进行对话。在论坛上,我就给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说,大家都是企业家,做生意,商人,商亦载道,那你做商人有没有道德?怎麽看?最重要的,看你对义和利这两者之间的选择。你看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一见到孟子就问他,「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您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对我们国家带来什麽利益?你看,开始就问利。孟子回答他,「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你何必跟我讲利?你只要有仁义,你还愁没有利吗?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9:58:1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6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