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92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过去我们师父常讲到,他跟李炳南老先生求学的时候,李老带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待遇。对有些学生很客气,满脸都是笑容,很和蔼可亲,从来不说他的过失。可是对有些同学很不客气,有打有骂。后来,我们老恩师有一次被李老师(李师公)叫到房间裡面,李师公就问他是不是有疑惑。大概老师有担心学生会起疑惑,「为什麽老师对不同学生待遇不平等?」就跟他讲。其实,我们老恩师心裡明白,但是老师慈悲,跟他讲,说如果是学生能接受的,他真正好学的,那老师有义务认真教他,打他、骂他,都是在帮助他。因为这个人是真好学,打都打不走的,他老实听话,老师就对他非常的认真,也非常的严格,他提升就快。另外一些同学就不行,他自尊心很强,你不能够对他用强硬的方式,你一强硬,一逼他,他就跑掉了,这不就是自辱了吗?老师也就自辱了。因为什麽?学生疏远老师,不信任老师。老师看到这种情形,察言观色,就不能用那个强硬的方式。这种人只能做旁听生,不是真正的入室弟子,入室弟子是有打有骂。旁听生可以,你来也行,不来也行,随你的,绝对不会严格要求。当然,谁进步快?我们就可想而知。

 

所以做学生的,我们要有学生的那种心态,就是诚敬,对老师十足的诚敬心,老师打我骂我都是对我好,对老师只有感恩戴德,绝对不会对老师看不顺眼,不会责怪老师。不会说「老师怎麽对我这样,欺负我?」你这样的心态就完了,那老师一看,立刻就收回去了,不会再对你严格要求,你就被排到了旁听生的位置上。所以做学生要有十足的诚敬,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那做老师的心态,他也是察言观色,这就知道学生的根性。对朋友也是这样。现在来讲,真正根性好的人很少,你能骂他,他心裡不起怨恨,这种人太难得了,这真的是一万个人挑不出几个。所以现在交友之道只好平澹一些,过去说事不过三,劝谏不能超过三次,现在不能超过两次。讲第一次他要不听,最多再讲第二次,第二次讲完不能再讲了;再讲,那互相之间就产生矛盾了。这都是为人处世之道,夫子教给我们「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是交友之道。当然老师对学生和父母对儿女,那就另当别论,那就可以多一次。

 

下面蕅益大师还继续说,「若知四悉随机,方可自利利他」。四悉是佛教的名词,叫四悉檀。四悉檀就是对待一切众生所谓交往的方式,所以叫「四悉随机」,随机是随顺众生的根机。你懂得观机,你懂得恆顺众生,懂得恰到好处的教化他,这就能自利利他。自利是自己提升,你的智慧、你的德能在增长,通过教学上面增长,教学相长。利他,也帮助他提升。四悉,我们这裡就稍微讲解一下,什麽叫四悉檀,这是佛法裡面的名词,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裡面可以查到。四悉檀,有四种,所谓「佛以此四法普施众生,故云悉檀」。悉檀,悉是汉语,是普遍的意思;檀是梵语,叫檀那,是布施的意思。这个名词是梵华合译,合在一起做为一个名词,它意思就是普遍的布施,叫普施众生,用这四种方法来普施。普是平等、没有分别的,对一切众生都是如此。

 

第一个是世界悉檀。这是圣贤人、佛菩萨对众生能够随顺他的凡情,众生有他的分别执着,佛菩萨也要用他的分别执着来教化他,让他欢喜。譬如说佛讲一切法空,众生认为一切法有,那你教化他,一开始不能够强迫他说「一切法是空的,不是真有的」,你这样讲就很难让他生欢喜心,就得先随顺他的凡情,他所理解的,他认为的,你随顺他。「你说有就有,你说一切的现象是实在的,不是梦幻泡影,好,就随顺你」。然后就告诉他,「你应该断恶修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善因就得善果」,因为有,那就有好的因果。跟他讲这些实实在在的,「布施财,你能得财富;布施无畏,你能得健康长寿」,这都有;「布施法,你就有聪明智慧」,那都有,世界悉檀。众生听了很欢喜,他也来修了,慢慢引导他入门。

 

第二是各各为人悉檀。各各为人,就是对不同众生,各各人他的根机不一样,有浅有深,不同的根机,你要说不同的法。有的人他根机比较好的,根性比较利的,你就说大法;根机比较浅的,你就跟他说小法。像人天法是小法,告诉他,「你好好的修善,你将来能够生天,你将来投胎为人,你也能够大富大贵」,这是人天小法。他没想着要出离三界,那就不能跟他说这个;他能接受的,就跟他说出离三界;再能接受的,劝他成佛,这是无上大法,念阿弥陀佛求生淨土,这是无上大法,看他能不能接受,能不能信。这个是随顺他的根机来给他布施这些道理。

 

第三是对治悉檀。众生有不同的毛病习气,你说都要对治,譬如说人贪心重的,你要说教他要慈悲,不要只想自己,不要自私自利;有的人瞋恚心重的,你要教导他化解。所以你看,《论语》裡面不同的弟子向老师问相同的问题,问仁,夫子跟他讲的不一样。对颜回,根机好的,跟他说大法;对根机的差一点,像司马牛问仁,跟他说小法。司马牛问仁的时候,夫子只说「仁者,其言也訒」,就教他你说话要慎重,仁者说话都很慎重。你看,这是小法,这个很简单。跟颜回讲的是天下归仁,那是大道理。每个人不同,对治也是。你看像子张,刚才我们看到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什麽叫达,读书人怎麽才能达?夫子回答他,你是问什麽意思,达还是闻?你要是想要闻,你是有名闻利养的心,你是贪欲,对治它,把他的烦恼习气帮他化解,让他等于说消除他的疾病,对症下药。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9:35: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4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