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92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结果孔子就说,『子曰:善哉问』,说你问得真好。然后底下就给他回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先事」就是先做事,「后得」就是然后再想到报酬,这就是所得,那这就叫崇德了,所以「非崇德与」,就是反问,这不就是崇德的意思?所谓崇德,崇是有尊崇、增进这样的意思,增进自己的德行。德行的体现就在于什麽?只讲付出,不讲酬劳,这叫德。我们在这个世间是讲奉献,人生的价值在哪?在奉献,不是在于索取。所以君子只一心的去帮助别人,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甚至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不计较我这帮助别人有没有效果,只要是好事,只要真正帮助别人的事情,我们就一心做下去,不管会不会成功,所谓但问耕耘,不问收穫。像孔子当年就是这样,他非常努力的推行周公之道,希望能够在一个国家做一个试点,能够实现政治抱负。一个国家不同意,不能採纳他的政治主张,他又换到另外一个国家。虽然在周游列国当中吃了不少苦。譬如说陈蔡绝粮,没饭吃;譬如说微服过宋,在宋国险些被宋国的大夫司马桓魋给杀害。周游当中也不少的磨难,但是夫子一点不在乎,努力认真的去推动圣贤之道。这真正的大德,崇高的大德。

 

底下又讲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这讲修慝。攻就是改正的意思,改正自己的恶事,自己的毛病习气要把它改过来,一发觉就改正。像曾子所谓的「吾日三省吾身」,天天都是反省、检点、改过,这叫攻其恶。但是,无攻人之恶,不要去找别人的毛病过失,这个很重要。六祖惠能大师说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一个修道人,他改自己的毛病都改不来了,他哪有这个閒工夫管人家有什麽过恶?如果我们常常看人家有什麽过失,说明自己不是修道人。看人的过,正是自己最大的过。为什麽?心很不清淨。内心裡面的慝,修慝这个慝,你看,从匿从心,匿是隐匿,隐匿在心裡头的东西,就是心中的大恶。所以,只改自己的过,不看人家的过,这叫修慝,修就是修去、修掉心中的过恶。这是君子成圣成贤的祕诀。你学儒也好,学佛也好,学道也好,如果你不能够真正修这个,没有修慝,那学了半天都是搞假的,内心都是不能够清淨平等。

 

下面,『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这个惑就是迷惑。迷惑的种类很多很多,其实所有的过恶,都是因为迷惑颠倒才会发生的。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他能够念念观照自己的言行,甚至起心动念他都不会犯过恶。念头刚起的时候,他立刻就观照出来,才动即觉,觉之即无,那真的他的过失基本可以说没有了。孔子在这裡举出一个例子来讲这个忿。忿是愤怒,瞋恚心,一朝之忿,就是一时怒起,无明火起来了,不能自制,忘其自身以及其亲,把自己的身忘了,把父母也忘了。这愤怒之下就会很冲动,会做出很多的错事,甚至会一发不可收拾,而引来很多的灾祸,不仅毁掉自身,也殃及父母家人,这不就是惑?这是最大的迷惑颠倒。

 

所以樊迟问辨惑,孔子在这裡举出来,让樊迟学君子之道。在后面我们会看到的,「季氏篇」裡面君子有九思,其中一个就是「忿思难」,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刻要想到愤怒的后果便是灾难,有时候在盛怒之下做出的事情,可能令我们悔恨一生。能够想到后果,自然就能够把冲动化解掉,所以忿思难,是君子自己修养的功夫。所以功夫没别的,就是你要提得快,觉得快,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三条,崇德、修慝、辨惑,它是相互关联的。崇德是什麽?只想别人,不想自己,你能先事后得,甚至不计所得,你的私心愈来愈澹,你的心会愈来愈平静。一个人老想自己,容易心浮气躁。特别是一想到利、想到得,就很容易跟人家产生冲突。跟人产生冲突,首先肯定是看别人的恶,看人家的不是。如果别人冲我来的,跟我起冲突了,我就会勃然大怒,就起了忿争之心。那是自己内心中的慝,内心中的恶,然后经人家一激,立刻就起了忿。你看,这三条,虽然夫子说了三方面,其实那都是君子一个修养的功夫。

 

当然,崇德、修慝、辨惑,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解,这裡面含的意思是很宽广的。譬如说辨惑,这疑惑不仅是愤怒才叫疑惑,贪婪也是疑惑,傲慢也是疑惑,所以这个惑它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孔子挑出这个忿来跟樊迟讲,那我们就想,大概这是对治樊迟的一个毛病。所以我们看到老师是循循善诱,很会教。《论语》当中很多学生问同样的问题,譬如说问仁,底下就会讲到问孝、问君子、问为政,夫子讲的都不一样,实际上并不矛盾。夫子是契理又契机,讲的是那个理,但是他又特别对你的根机。实在讲,夫子讲这些道理也对我们的根机。樊迟的毛病,其实我们想想我们自己都有。你看,我们是不是有自私自利?给人做点好事,是不是还计较报酬、计较得失?是不是会老爱说人家的毛病,讲人是非,看人家不是?会不会自己发脾气、起烦恼?都有,这个就是我们要修的。下面我们再看第二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这一章是记录樊迟向夫子问仁、问知,问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小问题,大问。因为所谓的三达德,智仁勇,樊迟就问了两个问题。夫子虽然对他的回答跟对别人的回答不一样,可是理并不矛盾,而且你仔细去推敲推敲,义理是一致的。『樊迟问仁』,什麽是仁?夫子回答说是『爱人』,爱人就是仁。我们记得本篇一开端就是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司马牛问仁,不同的人问,夫子回答不一样,有没有矛盾?一点矛盾没有。对颜渊的回答,说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是因为颜渊根性很利,很聪明,接受很快,他对大法能够接受,所以夫子给他讲得深。告诉他什麽?你克己复礼的时候,天下就归仁了。为什麽?因为天下跟自己是一不是二。你自己克己复礼,你能归仁,那天下也归仁。你自己没归仁,天下怎麽能归仁?这是从一体的角度跟颜渊来讲。那当然仲弓和司马牛问的,夫子回答,实际上都是基于一体的这个理来开解。在这裡也不例外,樊迟问仁,夫子讲爱人,为什麽要爱人?因为是一体的,所以就爱人。你看仁字,它是人字旁一个二,二是二人,两个人。哪两个人?一个是自己,另外一个是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我跟任何人、所有的人都是一体的,所以我要爱他们,这叫仁。那你问为什麽要爱,就好像问我为什麽爱我的肠胃,我为什麽爱我的头,我为什麽爱我的手?它们是跟我一体的,所以我要爱它,没有什麽理由的,所以这叫做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个慈悲也就是仁爱,仁爱没有条件,无缘就是没有条件,没有理由的,就是要爱,法尔如是,因为是一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9:35: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4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