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92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九十二集)  2010/9/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92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请看「颜渊第十二」第二十章: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这一段是孔子的弟子『子张』请问老师,他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这个士就是读书人,读书人怎麽样才能叫达。这个达字是什麽意思?后面孔子给我们有说明,现在我们暂且不讲。子张这样问,夫子他来一个反问,说『何哉,尔所谓达者』,就是你所说的达,到底作何解释,是什麽意思?它这个何哉放在前面,这是个疑问词。底下子张就回答,『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张心目中的达这个概念,是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这个闻是名闻,就是在邦,邦是国家,这一国的人都能够闻其名,这个人很出名。「在家必闻」,那是为一个大夫服务,做一个大夫的家臣,在这一家他也能够有名闻。所以,子张认为一个读书人要求闻达,这个所谓达,他认为是出名。郑康成注解裡面是这样讲到,说「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誉」。子张是这样认为,如果一个读书人没有名誉,不能出名,这个人不能算有成就。我们再看孔子的反应,『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孔子说,你说的这个叫闻,不能叫达。闻和达是不一样的,就是出了名,跟达那是两码事。孔子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把子张的毛病抓出来了,子张心中还有名利,还想出名,名闻利养这种心使然,所以他问读书人怎麽样才能出名。孔子对于弟子的各种毛病当然非常清楚,所以在这裡实际上是对症下药,对治子张的毛病。当然我们读《论语》,千万不要只认为这是孔子对子张讲的,我们在旁边看热闹,这个你读《论语》就没有任何受益。子张问这个问题,实际上他也是在示现,代我们请问。我们读《论语》,也是读书,算是士这类人,那我们自己问一问,我们有没有名利心,是不是想出名?所以,孔子他是对我讲的,在这裡教训我的。这样你直下承当,你真有受益。

 

下面孔子就给我们说明什麽叫达,什麽叫闻。『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这个达实际上是通达的意思,也就是这个人真有成就,德行、学问都有真实的成就,这是通达。一个人真正通达了,「质直而好义」,这个质是本质,他的本质必然是正直的。好义,好是喜欢,义就是义事,仁义之事,他一定是喜欢行义事。正直的心是达的基本条件,而且还要好义,他心中好善好德。如果没有这种正直的心,不好义,这怎麽能称为达?

 

除此之外,还要有「察言而观色」,这是知人之明。察言,就是能够察觉别人讲话的言外之意,会听。君子听思聪,听人讲话,有时候别人话语之间的意思,并不好直接的跟你表达,很含蓄的,你要会听。观色,是看人家的脸色,看人家的举止,你就能够察知这个人的情绪,这个人的想法,这叫察言观色。这是理解别人心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怎麽来的?他一定是自己内心通达,他心地正直。正直的心,他就会清淨,清淨心跟人一接触,他马上能够明瞭,不用刻意,他自然就会察言观色,他有知人之明。如果自己内心不清淨,成天到晚胡思乱想,想着自己的名利,想着自己的欲望,他不是好义,他是好利、好欲,这个心不清淨,那他当然也不可能会察言观色。所以智、愚、贤、不肖,它的根本的区别,为什麽有智和愚之分(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为什麽有贤和不肖?其实这个分水岭就在于他的内心是不是清淨。假如他内心清淨,自然有智慧,因为智慧不是学来的,是自性中本有的。就像那湖水一样,这湖水要是清淨了,没有风、没有浪,它自然就能够很明显的映现外面的境界,看得一清二楚,这是照,这叫智慧。所以知人之明,首先你自己心地要正直无私,要清淨。

 

「虑以下人」,这裡古注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看李炳南老居士的《论语讲要》都有引用。他引马融,这是东汉时期的大儒,郑康成的老师,他的注解是注为志虑,这个虑是志虑,虑以下人,这个意思就是,「常有谦退之志,察言语,观颜色,知其所欲,其志虑常欲以下人」。这意思主要是讲谦德,常常怀有谦退之志,虑是志的意思,就是有着这一种心态,绝不会跟人家争,人家争,他立刻就让,他退,喜欢处于下位,守谦忍辱。这个人他能够守着谦,他的心一定是平的,他不会心浮气躁。所以他这心一平,就像湖水平静一样,他自然就「察言语,观颜色」,他就会了。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那些文化不高的人,很朴实的,甚至是乡下人,没见过什麽世面的,可是他很谦虚,对人很恭敬,这个人他反而好像什麽事都明白,他跟人交往他就懂察言观色,知其所欲,知道你喜欢什麽,甚至他能了解你心裡想什麽,这是因为他有谦德。谦受益,满招损,第一个受益的你自己,心平气和,你不会树敌。你往外退的话,你等于置身于局外,在局外看,往往看得最清楚;你要是跟人家争,不肯谦退,往往这个人会煳涂,会做错事情,因为他在局内。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你就在这局内,你就容易煳涂,不知道自己应该摆什麽位置,往往无意之间说一句话,可能得罪人了还不知道。你也没有察言观色的能力,所以人家心裡已经怀恨在心,我们还不知道,等到将来他报复的时候,还不知道怎麽回事。

 

所以,孔子在这裡教我们虑以下人,这个志虑,就是我们的存心,「常欲以下人」,这是讲谦退,在人之下。即使自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还保持这样的一种谦德,你愈对人恭敬,自己愈谦卑,人家对你是愈恭敬。往往是傲慢的人,才会被人瞧不起,不能服人。所以孔子在这裡等于提醒子张要怀有谦虚的心态,名利,人人都是想要争的,你可不要去争。你要去争,你就少了谦退之德,那你怎麽可能察言观色,你怎麽会有质直而好义的德行?这些马上就退掉了,那就不能叫通达了。这样的一个解释也很好。

 

雪公又引俞曲园《群经平议》所讲的,这个意思是讲,虑是一个简省词,是无虑的意思,无虑其实就是大凡。它不是思虑,那个意思是讲大凡。虑以下人,就是凡事都愿意居于人之下,这个意思。马融跟俞曲园两位大儒的解释都有道理,都能说得通,而且都各有所据,所以可以并存,意思也是大同小异,都是教我们谦虚、退让。这样的人,才会无往而不通达。

 

所以孔子最后结语当中说,『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周易》裡面六十四卦,唯有谦卦是六爻皆吉,所以君子学《易》,要学到这裡头的德行,该怎样去为人。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9:35: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4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