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89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当时鲁国,我们都知道三家专权,以季氏为带头的三家,他们的势力很大,田地很多,鲁国的很多这些税收,可以说大部分都由这三家给夺去了,三家中饱私囊,所以鲁君的收入反而很少。所以,纵然向农民徵税徵得再多,鲁哀公的收入也不见得会增加多少,因为这些税收都是到了三家手中。所以有若这裡讲的,「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也是暗指这个事实。所以与其是这样,让民众增加税收而贫困,你也得不到什麽好处,那不如乾脆把税率降低,让人民丰足一点。人民丰足了,感你的恩,对你就更加效力,你也会慢慢丰足起来,你有民心。这样的话,三家的势力就会削弱,你可以把政权慢慢收回来。当时,孔子也曾经帮助过鲁君收复三家的权力,但是不能成功,孔子曾经提出堕(音灰)都,就是把三家的城牆给毁掉,就是为了把这个权力收复到国君手上,但是后来失败。降低税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政策,所以有若这样跟他建议,实际上都是为国着想。

 

底下我们再看雪公引姚鼐先生的一个评论,「姚氏鼐」,姚是姓,所以称姚氏,名字就叫鼐。姚鼐是清朝安徽桐城人,他跟方苞、刘大櫆三个人创立了桐城派,这是我们恩师的故乡,桐城派,庐江、舒城、桐城这三个城就是桐城派的发源地。这位姚鼐先生他也是很有才学,他在注解《论语》的时候这样讲,这是《惜抱轩全集》裡头的,因为姚鼐自己号惜抱先生,他的住所叫惜抱轩。他在注解当中说,「与,犹谓也,周人语多如此」。这个与是「君孰与不足」、「君孰与足」的与,这个与就是当谓,这是周朝人很多是这样讲话,也就是说「孰谓足」、「孰谓不足」。底下说,「有若言百姓足,即当谓之君足,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谓足也」。有若这裡讲百姓足,这就可以说是君也足了,国君跟百姓是一体的,百姓丰足起来了,国君不也就水涨船高了吗?所以也可以说君足。可是,如果百姓不足,那就真正可以说君不足了。所以君用小乏,稍微少一点费用,也不害其可谓足也。像鲁哀公他抱怨自己费用少了,那是他自私自利的考虑。他要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考虑,他就不会说这个话。即使自己费用减少一点,人民富足了,那自己不也就富足了?而且这种富足是可持续性的,人民对你更有信心了,更拥戴这个政府了,那你可以长久的丰足。这就是我们讲的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鲁哀公没有科学发展观,所以有若给他提醒。我们现在看到国家已经取消了农民的赋税,这种做法,要是遇到有若了,有若一定会拍手称快,他会讲,百姓足了,也就是党和政府的足,即使财政收入少一点,「君用小乏,亦不害其可谓足也」。

 

蕅益大师《注解》当中说,「格言良策,万古不刊,当与『去食去兵章』刻于宫殿」。这一段话,有若讲的这个话可谓是格言良策,格言就是真理,可以传世的言语;良策是优良的政策,国家要是真正用这个政策,那一定是安定繁荣。万古不刊,这个应该是万古不易的真理。这一章应该与「去食去兵章」(就是前面子贡问政,孔子告诉他,这个回答问题这一章),两章应该都刻于宫殿。宫殿是国君办事的地方,也就是现在我们讲的中南海、美国的白宫,应该刻在这些地方,使国家领导来借鑑。这是第九章讲到这。下面看第十章: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这一章是『子张』向夫子请教两个问题,一个是『崇德』,一个是『辨惑』。这个崇德辨惑,实际上是古时的成语,这个崇字是高的意思,崇高,就是崇高其德行,这个崇字是动词,怎麽使德行崇高。辨是辨别,辨别疑惑。

 

子张问这两条,孔子是分别答覆,先是说「崇德」。『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怎麽样使我们的德行崇高?夫子讲了,第一个,主忠信,就是以忠信为主。主是什麽?内心的主宰,以忠和信做为内心的主宰,忠是忠实、忠诚,信是信实,不骗人,不自欺、不欺人,这是忠信,这是德行的根本。现在我们学圣学贤,这忠信两个字是根本,忠信的根本立好了,再加上好学,你一定能成圣人。夫子讲的,他老人家曾经讲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十室之邑是小地方,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小社区,你一定能找到像孔子那样的忠信之人,有忠信的根的这种人,这是德行的根本。换句话说,你想成为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必须扎根。怎麽扎根?我们恩师很具体的告诉大家,就是扎好儒释道三个根,《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你把它落实,忠信的根就扎好了。忠信,实际上就是德行,也包括孝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都是根。扎好根之后够不够?不够,还得好学。夫子说,十室之邑能找出忠信如丘,就是如孔子的人,可是为什麽没有个个像孔子?因为不如孔子好学。怎麽好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真正好学。耐心的把你的学问做好,精进,精是专精,不能搞夹杂。所以,我自己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辞职以后将近四年,都是在根上去扎,扎什麽根?就是主忠信,把德行根扎好了,然后选择一门深入。老人家已经指定了,让我一门深入到《无量寿经》上来,十年好学,希望能够有所成就。我们师父老人家也提到「三年扎根,十年专修」这种学习次第,孔子老人家也是这麽说。但我比普通人要差些,三年根没有扎好,现在扎了四年,你们应该比我要强。

 

「主忠信」,这裡底下接着讲「徙义」。徙义,什麽叫徙?徙是迁徙,义就是当作宜字讲,合适的、合理的,合情合理合法的事,这叫义。如果我们有不义,就得马上改过来,这叫徙义,要按照这个合理的、合法的这事来办,这叫徙义。换句话说,这是改过自新。所以要扎根,和你要好学,没有别的,就是改过,圣贤之道,自始至终就是改过而已。佛家讲断烦恼而已,你把见思烦恼断了,你就证阿罗汉;把尘沙烦恼也断了,你证菩萨果位;把无明烦恼都断了,你证佛果位,这叫徙义。原来有不义,有烦恼就是不义。蕅益大师这裡讲,「能主,方能徙。不能徙,便是无主」。这个能主是什麽?主忠信。你有忠信的根,你自然就能改过自新,这样对得起自己。如果有过不能改,那是对自己不忠,对老师不信,没有信。所以一个真正有德行的根的人,他就有所成就,他就能改过自新,他对自己负责任、对老师负责任、对父母负责任。不能徙,便是无主,你有过不能改,你忠信的根都没有,不管学什麽,都不能学成就,大经大论学了都是变成常识而已。所以重视扎根,这个比什麽都重要,这叫崇德,主忠信,徙义,是崇德也。

 

底下夫子又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是「辨惑」。惑是迷惑,迷惑起于心。人心的迷惑,这很难讲,所以孔子在这裡用事例来说明,他做了个比喻说,比如你喜好一个人,你就欲其生,「爱之欲其生」;假如有一天,突然你改变了,你厌恶他了,厌恶,你又欲其死。这自古以来很多帝王都是这样的,所以古人讲「伴君如伴虎」,高兴的时候,他宠爱你;忽然他不高兴了,他就把你斩头了。这不仅是帝王,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问题。虽然不至于要把一个人害死,但是你厌恶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生气,生气,你可能会有很多恶念产生,纵然没有想让他死,可能你想把他赶走,你甚至会诅咒他;你爱他的时候,你希望他长命百岁。最明显的,夫妻之间,刚结婚的时候,火热热的,爱之欲其生,希望白头偕老,到地老、到天荒,永不相离;好了,一吵架起来,恶之欲其死,「赶快走吧你!讨厌!」这个是什麽?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这就是惑也,这就是迷惑,这人颠倒,所以我们要辨别清楚。孔子举这个例子举得很形象,马上我们就知道什麽叫惑了。

 

蕅益大师《注解》中说,「四个其字,正显所爱所恶之境,皆自心所变现耳。同是自心所现之境,而爱欲其生、恶欲其死,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也,非惑而何?」蕅益大师这裡解得就深了。他讲这四个其字,第一个「爱之欲其生」,第二个其是「恶之欲其死」,第三是「既欲其生」,第四是「又欲其死」,你看四个其字。正显出所爱所恶之境,你爱它的,还是厌恶它的,这个它是境界,外面这境是哪来的?「皆自心所变现耳」,境由心造。你所爱的、所厌恶的,都不出你的心,全是你的心变现的。就像一个人作梦一样,梦境裡的人事物,不管你爱他也好,厌恶他也好,全是你这个作梦的心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都是你一个自己,都是你这个心。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9:01:5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3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