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88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八十八集)  2010/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88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论语》。请看「颜渊第十二」,我们看第二章: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个第二章也是问仁,第一章是颜渊问仁,这一章是仲弓问仁。在孔子的弟子裡面,成就最高的是颜回,仲弓也是非常难得的弟子。孔门四科裡面,所谓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仲弓跟颜回都属于在德行类很有造诣的,但是他的成就毕竟不如颜子。所以他问同样的问题,夫子给他答的就没有那麽深刻,不是说夫子不够深刻,而是学生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夫子在这裡讲仁的道理,也就不像对颜子所说的那样,所谓顿悟、顿证,对仲弓所说的是接引中下根。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个大宾和大祭,都是表示很庄重这种场合。见大宾,这是跟很尊贵的客人要会晤;大祭,就是大的祭祀的典礼,出门的时候要跟人会晤,就好像见贵宾一样。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贵宾,我们这个恭敬的心是一样的,所谓一切恭敬,毋不敬。《普贤行愿品》裡面讲到的「礼敬诸佛」,我们对佛怎麽恭敬,出门见到任何人都如同对佛一样,这是礼敬诸佛的意思。诸佛是包括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使用民力的时候,就好像承奉大祭祀那麽诚敬,这个诚敬就可以为仁了。所以,夫子在这裡还是跟他讲为仁之道。颜渊问的是仁,仁是性德,性德无量无边,它的体是自性,都很难说,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很难说得出来。所以孔子说为仁之道,就是说修德,怎麽修,怎麽下手?这个对听者来讲有切实的利益,让他有个下手处。像对颜回来讲,是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在这裡告诉他诚敬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施就是加、施加,也就是凡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这一条就是恕道,行恕道就是行仁。子贡曾经请问过夫子,向他讨一个字能够终身去奉行,夫子给他一个字就是「恕」。上面一个如字,下面一个心字,什麽意思?如其心,这叫恕。你自己是什麽样的想法,你要想到别人;自己不愿意,那你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的才能施加给别人,所谓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这就是仁。底下又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讲到行仁的效果。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面、在邦国,做什麽事都不会使人抱怨,这一定是这个人行仁得力了,他有仁恕之心,所以自自然然能够做到别人对他无怨;如果不仁,就办不到。夫子讲这些话,实际上都是引用古时的成语,夫子是述而不作,不是自己编出来的,都是古圣先贤说过的话。

 

在李炳南老先生《论语讲要》裡面,就引用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这一年,《左传》是注解《春秋》的。在僖公三十三年的时候,晋臼季说,晋国的臼季说过这个话,「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这就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的出处,有先贤说过的,这个是什麽?仁之则也,仁的法则。雪公又引《管子.小问篇》引语说,他引用也是先贤的话说,「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不是自己所希望做的事,那就不要加给别人,这就是仁。所以恕也就是仁,仁是什麽?一体的心。自己不喜欢,那肯定别人也不喜欢;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也不要给别人,这是一体的心。人我是一,不是二,这叫仁。这些话就是讲到出处,所以孔子真的说得没错,他老人家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际上用不着创作,好话古圣先贤都说尽了,孔老夫子只需要转述就行了,不用加自己的意思。这些话语都是古圣先贤性德的流露,孔老夫子也证得性德,一看先贤所说的话都说尽了,所以他就口无择言,不需要再选择该怎麽说了,说以前人说过的就行了。关键是要力行,把古圣先贤的教诲做出来。这也是给我们做个榜样,你看孔子尚且述而不作,他的言语都必有出处,那我们普通人又没有孔子那个境界,怎麽可以自己创作,自己在那胡说八道?我们一定是谨谨慎慎,慎于言,少说多做,多去落实,叫敏于行而慎于言。

 

蕅益大师在注解这一章裡面说到,「出门四句,即是非礼勿视、听、言、动之意」。这个出门四句,就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四句话,实际上就是注解前面颜渊问仁的时候,夫子回答他的克己复礼,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看看,出门就像见贵宾;使民,指使人民做事,就好像承奉大祭那样的诚敬。这麽诚敬了,怎麽会非礼?《孝经》上讲,「礼者,敬而已矣」,内心有恭敬,外面表现出来就是礼,恭敬心十足,礼也就十足。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他对一个人有十足恭敬心的时候,一点小的礼节都不会缺的,这就是见大宾、承大祭的意思,所以一切的非礼都没有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讲除去非礼,这也是对人的诚敬。所以这夫子等于换个说法强调诚敬,特别是对人而言,跟对颜回而说的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一个是对人,一个是对自己,侧重点不一样。因为什麽?对象不同。大概是仲弓跟颜回他们特点不太一样,所以夫子在教学上就有侧重,但是意思都是相同。

 

底下蕅益大师又说,「邦家无怨,即是天下归仁之意」。你看夫子的教学原理都是贯穿的,不管怎麽说,横说竖说都是讲的这个理。颜回问的仁跟仲弓问的仁,虽然说法不一样,意思都相同,这蕅益大师给我们点出来。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就是天下归仁的意思。这很好!家裡和外面(国家的)所有的人都没有抱怨了,这不就和谐了吗?和谐世界就实现了,这就是天下归仁。

 

底下说,「但为中根人说,便说得浅近些,使其可以承当」。仲弓是属于中根之人,他没有颜回的根性,颜回是上根人,所以夫子跟他讲上根人的话,天下归仁,你看这个格局比「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格局要高、要广、要深,颜子能承当。可是中下根人未必敢承当,这天下跟我好像太遥远了,我力量那麽单薄,我克己复礼怎麽能令天下归仁?中下根人会有这个疑惑,他心量不够大,就不敢去承当。夫子转过来说点浅近的话,在家无怨、在邦无怨这个能做到。如果是这个都不能承当,夫子还会跟你讲更浅近一点,就是你在家要做到无怨就行。邦都不讲,邦是国家,国家有点太大了,在家无怨,或者直接就教你好好修身。你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实际上是一而四、四而一。上根的人一听全盘接受,他从修身到平天下,天下归仁,全部承当起来;中根的人,天下他不敢承当,他能承当国家,国和家;下根的人,可能国也不敢承当,承当家就很不错了,身和家,只求自己一身一家。夫子看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教法,总叫你得利益,但是理都是一以贯之。绝对不会说对上根的人讲的理,跟对中下根人讲的理不一样,不会,一以贯之。只是有深浅不同,和你下手的地方有高下不一样,有远近不同。你看对颜子直接跟他讲天下,他能承受,他知道天下跟己一身不二,他能接受。对仲弓跟他讲邦家,底下第三章我们等下看到的,对司马牛讲的,就告诉他语言上要注意,这很浅近了,教你语言要注意一下。根性不同的人要不同的教学,但是道理都是贯穿下来的,总是契理契机。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59: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3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