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87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八十七集)  2010/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87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论语》,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十二篇,「颜渊第十二」,这一篇总共分二十四章。这第一章也可以说是《论语》当中最为精彩的一段,这是讲「颜渊问仁」。这一章,我们看到蕅益大师的年谱裡头,是说他老人家读《论语》,在二十岁的时候,也在注解《论语》,读到这一章,他言下大悟,悟明了孔颜心法。这是他学佛以后,重新读《论语》,所以悟性有很大的增进。之后又过了三年他就出家了。出家之后,二十四岁坐禅开悟,成为了明末清初最伟大的一位祖师,也是淨土宗第九祖。为了纪念他老人家在这一章上面开悟,今天我特意把头髮给剃掉了,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希望我们也在这一章开悟。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我们来细细的品味一下这一章。这一章看似语言浅显,实际上义理非常的深刻。首先,我们来看李炳南老先生的《论语讲要》。这一章是讲『颜渊』向夫子请问什麽是『仁』,这个问题是大问,直接问到了圣贤的心法。孔子跟他说,『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夫子给他回答的是,克己复礼是为仁之道,没有先跟他讲什麽是仁,而是先跟他讲什麽是为仁,为仁是修行方面的,就是行仁,如何去做。

 

「克己复礼」,自古以来,先儒有两种说法,意思说得不一样,它的读法也就不太一样。第一种,这个克字是当能字讲,意思是说,能够自己复礼,这样读法,应该是读「克,己复礼,为仁」,克字顿一顿,己复礼。按照孔注,这是孔安国的注解,他是解成「身能反礼」,这个身就是自己的身,复礼就是反礼,复当反字讲,就是回归,回归到礼上来。礼是性德,自性中本有的,孟子讲的仁义礼智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好人有,坏人也有。而且好人、坏人这些性德是平等的,不会说好人多一点,坏人少一点,没有的事,问题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回归到性德上。如果能够回归性德,那你就成圣成贤了。你要是不能回归性德,你就是凡人。孔子这裡告诉我们能够回归性德,这个克是当能字讲,能够自己复礼,把这个克字放在第一个字,加强了语气,能!非常的肯定。这是一种读法。第二种,这个克当作克制,是动词,克服、克制这个意思,己就是自己,就是克制自己。根据马融的注解,马融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他解释克己是「约身」,就是约束自己,把自己约束好、克制好;复礼,也就是回归到礼上。能自己约束自己,而不去对人家求全责备,这就合礼了,这也是为仁之道。因为所谓仁,重在礼让他人、宽恕他人,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你就得到礼的根本了,这就是仁。这两种说法,第一种这个克当能字讲;第二个这个克是克服、约束,读起来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实际上,孔子答覆颜子的这个问题,他是引用古语。《雪公讲要》裡面引《左传.昭公十二年》,《左传》是鲁国的一个断代史,在昭公十二年的时候,「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仲尼是孔子,你看孔子引用了古人说的话说,克己复礼是仁。这说明什麽?夫子完全是述而不作的,他所讲的这些道理都是引用古人的话,古圣先贤说过的,他只是转述,自己没有创作。而他自己也是在践行古圣先贤的教诲,自己践行好了,又传给自己的弟子。

 

我们继续看下文,经文裡面讲,『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日克己复礼」,根据马融的注解,这注解得比较浅,《雪公讲要》裡面也引他的话,讲得浅的是对中下根人讲的,说的是渐法,不是顿法。顿法是教你顿悟、顿修、顿证,一下让你入境界。对中下根人,没办法一下入境界,就跟你讲浅一点,让你能够明白。马融讲的是,你一日克己复礼了,就一日天下归仁;你终身克己复礼,那当然天下也就始终归仁了。这个归仁,在皇侃注疏裡面讲到,是天下归于仁君,这是对君王来讲的,像君王能够自己克己复礼,这天下万民就能归顺于他。这样讲比较容易理解。譬如说,雪公举了一个例子,周文王过去他是商朝的一个小附属国的国君,叫西伯侯。他在西伯的时候,有两个小国的国君正在争田地,他们两个都去周文王那边去评理。结果走到了西伯境内,就发现这裡的人,无论是做官的,还是乡下野人,朝野人士都在那裡互相礼让。这两个国君看到之后,一下子就很惭愧,也就不再找周文王去论理了,互相就能礼让了。据记载,当时天下听到周文王的德行,归属周王的有四十多个小国,这是天下归仁的一个例证。之所以周文王有这样的,我们讲的亲和力、摄受力、凝聚力,正是因为他自己能够克己复礼,所以有这种感化人群的力量,大家都归附这位仁君。

 

所以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桩事情全在自己,不在他人。特别是别人没有见到的时候,要注意慎独。在《礼记.中庸》篇裡面讲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君子之所以成为一个君子,就是因为在人家见不到的地方,他还是保持他的仁德,这是真正为仁。他能够慎独,人家看到他、看不到他,都是一个样子,这才是真实的德行。只有真实的德行,才有这样的感化力量。《诗经》上也有一句话说,「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这屋漏就是讲一个房室裡头的西北角,那往往是安放神主牌位的地方。《诗经》这个话是讲,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尚且不愧于心,就是问心无愧,何况是说在有人的地方?这都是君子用的慎独功夫。所以这裡讲,「为仁由己」,就是行仁全是在自己,特别是你在独处的时候,你还能不能够行仁?如果你不能行仁,那麽这个德行就不真实,不真实,就不可能有天下归于己的感化力量。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8:56:4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53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