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65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年轻人如果能发心走我们这条路子(我们很需要志同道合的人,走这条路子的人少),发心真正一生弘法利生,就是像曾子讲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士人就是读书人,我们读书,读圣贤书,要肩负弘大的使命,就是为了把圣贤教育普及推广,利益社会,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大使命,仁以为己任,这是弘;一生不改,锲而不捨,自强不息,这是毅,弘毅的毅,一直到死才算完成任务。说老实话,死,还没有完成任务,往生到极乐世界还得再来,乘愿再来,还得干这个事,尽未来际。假如说不能够专门干讲学的,护持讲学的也是一样功德。弘护一体,弘法、护法功德一样,都是为了扶持正教、弘法利生,这也是在教。不一定上台才叫教,在台下待人处事接物,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都是在教学吗?都是在给大家做好榜样,这就是教学。这章我们就讲到这裡。下面第十二章。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

 

『三年学,不至于穀』,这个「至」字,《朱子集注》说,「疑当作志」,这个至字应该是当作志向的志来讲。这麽一讲就很通,朱熹《四书集注》裡面讲的,古来一般人都是引用他的这种讲法。「不至于穀」,这个穀当作禄字来解释,就是俸禄的禄。在过去,做官得的俸禄多半是用粮食,几石米,几石几斗,这是俸禄,所以这个穀当作禄字讲,就很符合古代的情形。这句话意思是什麽?三年求学,不志求俸禄,这样的人『不易得也』,就是很难得了,就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孔子鼓励我们求学不要志在俸禄、志在名利,而应该志在圣贤。求学,当然孔子不反对学者做官,古来都是「学而优则仕」,求学优胜的他就出来做官,为国家人民服务,他当然会得俸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做官的目的不是为了求俸禄、求名利,而是应该为了治国安民,这是做官的目的,这也是求学的目的。

 

《大学》,你看《大学》就是讲求圣贤学问,这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恢复自己的性德,性德也是明德。现在明德不明,给障蔽住了,就要恢复,恢复了性德,就成圣人。还要亲民,亲民就是安民,利益百姓、利益众生。明明德是自度,亲民是度他,自度度他都圆满,这叫止于至善,这是大学之道,这是求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孔子在这裡给我们讲,他讲得也很委婉,他说,求学三年的人,还不志在俸禄(就是不求名闻利养的),这就很难得。这是在劝勉我们,求学不要求名闻利养。

 

这一桩事情确实是难,你看像我们现在要弘扬圣贤文化、儒释道三家教育,难免会遇到名闻利养。你讲课讲得好,人家喜欢听,对你恭敬、对你讚歎、对你供养,这个时候你还会不会不动心?你能够不动心,这就是难得,「不易得也」。但是要知道,一动心,那个学问立刻就不是实学,圣贤境界入不进去。我们恩师常常提醒我们,要入圣贤境界、要入门,必须放下十六个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要是放不下,入不了门;放下了,只是到门口,已经很难得了,跨一步就入门了。这个事如果不是时刻提起高度警觉,在这样的名闻利养包围下,不堕落确实很难,所以智慧的人要远离,实在不能远离,心裡面要提起高度警觉,不能为之所动。

 

《朱子集注》裡面引杨氏的话,「杨氏曰」,杨氏是宋朝的大儒,二程弟子杨时,他讲到,「虽子张之贤,犹以干禄为问,况其下者乎?然则三年学而不至于穀,宜不易得也」。杨时举了《论语》裡面另外一章说,像子张之贤,子张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一位贤者,但是他还关心什麽?干禄。干禄是什麽?就是从事政治、做官得俸禄这些事情,他还问。这是《论语》裡面讲到的,在第二篇,「子张学干禄」,你看,他跟夫子学如何做官得到俸禄,心裡面还有一点名利在裡头。孔子也很善教,那章比较长,最后有两句,「子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很善巧,子张想要求禄,他就教他求禄之道,告诉他言语要少过失(尤是过失)、行事要少后悔,少过失自然少后悔,禄位即在其中了,你才能够办政事,你才能做官。换句话说,把他导归到修身上。这就是杨时所说的「虽子张之贤,犹以干禄为问」,他还在问这个事,那比子张还要次一等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夫子说,「三年学而不至于穀,宜不易得也」,很难得了。

 

在求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讲学,学不讲,就很难得以弘扬。夫子讲的,「学之不讲」也是他的一个忧,他每天都要讲学。讲学,现在我们利用媒体、网路,一下就普及到全世界了,就很容易出名,名闻利养也就会跟着来。现在世界各地请我出去讲学的很多,我们怎麽对待?尽量远离,所以外面的邀请,全都是婉言谢绝。我只是什麽?恩师让我出去讲学,我才出去讲学,我绝对不会自己出去,所以邀请我没有用。我知道自己现在年轻,根柢不够、不深,刚刚长了个小苗出来,这根很浅,大风大雨一吹就要死掉。等长成大树了,根深蒂固,那时候不怕风雨了,才能够出来。

 

我们恩师过去也常常提到说,四十岁以前,老师是不让他出门讲课的,真的,怕什麽?名闻利养来了顶不住。而现在,说老实话,不要说四十岁,像我这种根性,五十、六十再出来,还是危险,我跟大家说老实话。一个是社会污染重,一个是自己底子薄,内忧外患都具足,要是出来早了,很容易就堕落。我们看到真的也有堕落的,我们看了也是心惊胆战,不敢。所以现在就每天在恩师身边,恩师是我的保护伞,有什麽名闻利养,到他那儿就行了,不要到我这儿。恩师已经是大树了,他能够一切境界不为所动,这时候他可以护持,护持圣教、护持年轻一代。我们现在还是小苗,在成长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讲课只在家裡讲,就在恩师的照顾下,天天也不对外,对着摄影机讲,讲完就回去,不跟外界大众接触,把名闻利养给隔绝掉。同时做到学不厌、教不倦,又能远离名闻利养,这个方法好。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名利以外,还有一个什麽?人家的嫉妒、人家的障碍。这个我们恩师也常常提到说,你要讲得不好,人家笑话笑话你,那就算了,没什麽;你要讲得好了,人家嫉妒你,一嫉妒你就障碍你,障碍你也受不了。所以现在,确确实实是不能够出来的时候,真正,不要说三年学不志于穀,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学不志于穀才行,就是不要跟名闻利养沾边。人家为什麽嫉妒你?还不就是嫉妒你有名闻利养。你要是默默无闻的,没有利养的,人家也不会嫉妒。所以,安贫乐道,以苦为师、以戒为师,韬光养晦,这才是最重要的。真正学个三十年,远离名闻利养,我想也总该有成就了。印光大师,当年三十年在藏经楼裡苦学(当然他不苦,人家看他苦,他不苦,他乐在其中),到了七十岁再出来,出来只是弘法十年,那个影响力之深远,他同时代的法师裡面没有超过他的,这是我们很好的学习榜样。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58: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8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