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39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一三九集)  1999/5/31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2-045-0139

 

请掀开经本,自在天王第六首偈。

 

讲到十力,如来果地上的十力,我们顺便也将菩萨十力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诸位看讲义,这个表解是从《教乘法数》裡面抄录下来的。十种前面五种介绍过了,从第六种看起。「除二边智慧」,二边就是今天所讲的相对,凡是相对都不是真实的,可是一切众生无不是生活在相对的概念裡面。相对,在佛法裡面也叫做边见,就是二边。如何把二边这个概念捨掉,真实的智慧就现前。可是要晓得,如果没有二边智慧,佛也不能讲经。所以要晓得,二边的智慧在佛法裡面是属于权智。但是,佛为什麽不说权智?因为它没有根本智。如果有根本智,诸位要记住,二边智慧就是权智;没有根本智,二边的智慧是邪智慧,差别就在此地。为什麽?根本智了解事实真相;没有根本智,对事实真相不了解,执着在二边,那就有过失。有真实智慧,知道二边不是真的,譬如说生死,生死对面是涅槃;说菩提,菩提对面是烦恼。你真正了解这个道理,你会运用二边智慧开真实智慧,那当然它就属于权智。所以在佛菩萨,怎麽说他都是对的,在我们凡夫怎麽说都不对,都错了,原因就是一个了解事实真相,一个是不了解事实真相。

 

由此可知,根本智比什麽都重要。根本智是什麽?根本智是无知,《般若经》上讲得好,「般若无知」。那个无知,我们决定不能看字样,看字样我们又误会了,无知,什麽都不知道,那就错了,又错了,它那个无知是什麽都知道。什麽都知道,为什麽说它是无知?因为它从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所以叫无知,那个无不是什麽都没有。佛家讲空,空不是什麽都没有,空有,什麽都有,所以这个空很难懂;无知的无也很难懂,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

 

所以除二边智慧,二边能不能除掉?诸位细细想想,二边能不能除掉?实在讲,除二边的分别执着,这是智慧。离开二边的分别执着,再问你,你还有没有分别执着?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问永嘉的话,永嘉答得好,「分别亦非意」,就对了。由此可知,除二边智慧就是除意,我们从这个问对上就很明显的体会到。决定不能用意,用意是凡夫,这个意是意识,用意识决定是凡夫。不用意用的什麽?那就用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你不用执着就是平等性智,不用分别就是妙观察智。永嘉这句话答覆的「分别亦非意」就显示他用什麽?他用妙观察智、用平等性智。八识,六、七是因地转,五、八是果上转,六、七转了之后,五、八就跟着转了,相宗是转识成智。

 

诸佛菩萨他们用四智菩提,凡夫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此地讲的落在二边,用四智菩提那就不落二边,不落二边他还是用二边,他并不是说不用。这个用与不用我们又要明瞭,不用是自己不用,自己生活、自己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自己边上决定不用,除了;对待别人要用,对待别人那就是四智菩提,所以就是无所不知。对待自己,永远住在清淨寂灭地;换句话说,永远不会起心动念,不会有分别执着,这个意思要细心去体会。诸佛菩萨就是示现在我们世间,无论是什麽身分,他自己决定不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无论是生活,无论是工作,乃至于应酬,决定没有,这也是大经上常说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有分别、有妄想就没有定;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才叫定。定就是真心,定就是自性,真心自性完全显露出来了。

 

所以佛法修学,法门虽然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这麽多方法、这麽多门径,修什麽?都是修定。佛法总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学,给诸位说不是佛法,教凡夫的,你不能出离六道,教你断恶修善,在六道裡不堕三恶道,所以戒是凡夫法,不是佛法。可是你要不守规矩,不依方法,你不能得定,所以因戒得定。戒帮助你得定,戒就是佛法;戒不能得定,这个戒不是佛法,是世间法,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持戒怎样才能得定?《坛经》裡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持戒就得定。如果自己持戒持得很好,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就生烦恼,这个不行,这不能得定,自己持戒持得再好都是福报边事,来生得福报,障碍你得定。如果持戒持得很好,起贡高我慢,那就麻烦了,来世到哪裡去?到阿修罗道去了。为什麽?持戒是大福报。因为自己持戒很严,看到别人破戒、别人犯戒瞧不起他,贡高我慢,这样大福报生到阿修罗道。这裡头的业因果报,我们要很清楚。

 

《无量寿经》一开端,给我们讲的话非常重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尊敬别人,这是普贤大士。造极大的罪业,十恶五逆,普贤菩萨都尊重他,决定不敢轻慢他,这是普贤大士。为什麽造这种极大的罪业,普贤菩萨还尊重他?普贤菩萨不是尊重他的造作,是尊重他的佛性,他有佛性,他将来会作佛。普贤大士眼睛当中看十法界众生,个个都是如来、都是佛,在天台大师讲「理即佛」,他永远观念上定在理即佛,所以他那个恭敬心是圆满的。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哪有不尊重的道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心态持戒,那个戒会得定,那个戒不是福德是功德。但是我们的毛病、我们的习气,实在讲非常严重,那就是轻慢别人,一般讲瞧不起别人。要知道这是大病,严重的障碍我们修学,不但证果被它障碍了,实在讲,正知正见都被它障碍。所以我们展开经卷常常犯错误,把经裡面的意思曲解了、错解了,什麽原因?贡高我慢,这个怎麽能不除?所以除二边这种智慧菩萨有,这是菩萨殊胜的能力,我们要学习。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07:29:5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02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