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52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夫子曾经有讲过,可以共学的人,未必能够立,不可与立;可与立,不可与权,权就是行权方便。伯夷、叔齐可以说立了,他真正有气节,是贤人,但是他们不懂得行权方便,不可与权。权是什麽?这些礼有开缘的时候。按照周礼,当然按照道理来讲也是,臣不得杀害君。周武王伐纣是开缘,这个不是犯戒,这真正替天行道。但是,孔子讚歎周武王是圣人,可是对于伯夷、叔齐也讚歎,这是贤人,他能立、不可与权,他真正坚守着他们的仁义礼数,可是他不能够开缘,百姓得不到他真实的利益,这是什麽?自己的节操成就,但是众生得不到他真实的好处,这属于小乘,不是大乘。大乘是什麽?一切为众生,哪怕是自己造业,但是真正帮助众生、对众生有好处的,他也会去做,周武王就是这样。战争本来是不好的,以臣子的身分讨伐君,这也是不符合礼的,违礼,但这是开缘,纣王当时已经君不君,这是一个恶人,他已经没有资格作君,于是周武王领兵伐纣,那是民心所向,不是他自己要的,人民之所向,嚮往,这就是可立可权。

 

我们再看夫子,他的境界超过伯夷、叔齐,他达到武王境界。伯夷叔齐是可立、不可与权,夫子在这裡,他没有离开卫国,这就是他能够行权方便,他不是为自己节操而已,真正把我统统放下。如果为自己节操,看到这样的一个国家,一定是乱邦不居、危邦不入,赶紧离开;可是夫子看到,他的存在对于卫国息争免祸带来帮助,他为的是卫国计,不是为自己自身名节,这点存心,不是伯夷、叔齐可比。毫不为自己考虑,只为人民、为众生考虑,哪怕是损害自己名节也勇于承当,绝不会为矜惜名节而不敢去承担,这一点存心是大慈悲示现,我们从这裡学习。这个又比子贡和冉有从他老师那裡所听到的、所得到的感悟又加深了一层,子贡和冉有只是明瞭夫子讚歎伯夷、叔齐是贤人,所以不会帮助卫君,但是还没有真正深入到雪公这裡所讲的,不帮助卫君、又不离开卫国是什麽样的存心。所以学圣人,从他这个细节上细细去体会,学他那种大公无私。

 

我们再看蕅益大师《注解》裡面说,「非说二人以失国为悔也,只是二人既去,设无中子可立,则废宗绝嗣能不动心否乎?既曰求仁得仁,则世间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蕅益大师又补充说明夫子讲的「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裡头的意思。真的,如果蕅益大师不点出来,我们这样随口滑过也就把这意思漏掉了,没有去体会。读《论语》真的是要细细品味,无怪乎古人讲,一部《论语》读到老都其味无穷。这裡子贡问孔子,两个人有没有怨?夫子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个怨不是说怨悔,这两个人,伯夷、叔齐「以失国为悔也」,悔是懊悔,这两个人丢了国家是不是会悔恨、会有懊恼,不是讲这个意思,子贡也不是问这个意思。实际上是讲这两个人离开了他自己的国家,如果没有中子可立,他们是三兄弟,大哥和小弟离开了,还有老二中子可以立为孤竹国国君,但万一没有中子可立的话,这个会不会有懊恼?一般儒家讲,「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继承父业是孝。所以,他这个怨不是说懊悔自己国家没有了,他绝对不会以富贵、身外之物为忧恼;他们所忧患的是对父母尽孝这方面。万一没有老二可以立为国君,会不会心裡有过意不去?这属于「废宗绝嗣」,这能不动心否,会不会有懊恼?这讲的怨是讲这个动心,他会有一种懊恼,心裡过意不去,因为这属于世间讲的不孝。所以子贡其实问这个,「怨乎?」是问这个心理。

 

孔子给他回答,也是就这个心境来回答的。「既曰求仁得仁」,伯夷、叔齐求的是仁,圣人的境界,是大孝。《孝经》上讲孝有三层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最终极的,最高的孝是立身行道、得仁,这是至孝、大孝,这个孝比为自己这一个本家留一个宗嗣更为重要。这个孝不是对自己一家而言,是对全天下而言,为天下乃至后世立一个榜样,这是大孝。所以「世间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世间所谓的留有后代,能够有香火,这个是小事情;真正的大孝是立身行道、成圣成贤,普利天下万世一切众生,这叫大孝,《孝经》上讲的最终极的孝。伯夷、叔齐所求的是这个境界,所以他心中又有什麽懊悔,他有什麽怨?所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讲的是这个心境。

 

我两个多月前在北京大学做过一次演讲,他们请我讲一个「金融危机裡的省思与出路」这个专题。我就谈到金融危机是道德的危机,所以要找出路,必须要恢复道德教育,道德以孝为本。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这是抓住根本来解决危机。把人的危机解决了,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粮食危机,什麽恐怖主义、什麽自然灾害,统统都能得到解决,这是抓住了根本。结果我讲完之后,就有人问了这个问题,问得也比较尖锐。他说,你提倡孝道,孟子讲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什麽时候结婚?他问我这个问题,来势很勐。我就跟他用一个比喻回答。我现在三十七岁,确实没有谈婚论嫁,也没这个打算,我希望一心去鑽研、去弘扬圣贤教育,来帮助这些迷惑的众生能够破迷开悟,这是根本的解决危机之道,我自己没有时间考虑个人问题,但这是不是就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为什麽不留后?

 

我用个比喻说,假如有一个父亲,他生了十个儿子,前面九个哥哥都挣钱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他们都有后了。可是因为他们太忙了,没时间教养他们的儿女,第十个小老弟就想,哥哥们都这麽忙,可是他们的儿女是我们家的后代,不能没人去教他们,如果不教他们,我们这个家族就没有后了。这后代不是说能生就是有后,动物都能生,那不能叫有后。真正的后,是这个后代能传承你家的家业、家道、家风、家学,真正有德行、有学问,你才能够有后,这才是真正的后。所以光生,不教他们,等于没后。等于这第十个小老弟就发心,牺牲自己,「我就专心致志的来教导这九个大哥的儿女,做一个专业老师」,他没有时间去搞自己成家立业的事情,他就专门做老师,教这些侄子们,为自己这一家留后。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老祖宗像我们这一家的父亲一样,炎帝、黄帝,我们都是一个家族裡的人。现在问题来了,这麽多人的儿女要是没人去教他们,我们老祖宗会掉眼泪,没后!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到我们这代就断绝了,中华民族的家道、家风、家学、家业不能再传下去了,这是民族的悲哀,所以我们要做这个小老弟,我们来献身,我们来教他们。因为在现在这个时候能教的、发心出来讲学的人太少,我们选择这个道路,就是蕅益大师这裡讲的,「求仁得仁,则世间宗嗣又其最小者矣,何足介意?」不能想自己这一个小支流裡头有没有后,你要起心动念想到大支,大的主流,想着中华民族。结果我把这个话讲完之后,大家也鼓掌,然后主持人也很会问,他问在座的,在座下面大概将近有五百人听课,就问,你们有儿女的,请举手。不少人举手。「有谁愿意把你们的儿女送给锺博士教的,请举手。」很多人举手。然后主持人说,锺博士,你有后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04: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5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