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52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确实,现在真正要救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圣贤教育,需要有立志走圣贤道路的人,这种人确实少之又少。我妈妈鼓励我走这条路,跟我讲,现在要真正帮助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确实不在乎多一个、少一个金融教授(我原来是在大学裡教金融的),现在急缺的是圣贤教育以及师资人才,这个事情与其求别人,不如求自己。所以,如果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就是像子贡问的「怨乎?」你的心裡会不会有懊恼?你又没有后,没有自己个人的考虑了,怨乎?我就会用孔子这些话给他回答,「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真的无怨无悔。

 

江谦先生有一段补注也非常的好,他讲,「得仁,谓得其本然之性德,性德竖穷横遍,一切具足,而亦一切非有,何有于得,何有于失?何有于生,死而又何怨乎?子贡闻之,而知夫子不为卫君计较于得失生死之间也。求仁即是敦行孝弟,论夷齐而自知卫君应尽之分。善哉!子贡之妙问,而夫子之妙答也」。江先生这裡讲「得仁」,求仁而得仁,得仁是什麽?是得本然之性德,这个性是自性。自性人皆有之,本自具足,每个人都不缺,圣人不缺、凡人也不缺,只是圣人性德没有障碍,它流露出来;凡人就不行了,凡人有障碍,性德不能流露,这就不能得仁了。

 

障碍是什麽?障碍就是我们自己的自私自利、贪瞋痴慢的烦恼,把本然的性德全部给封闭住了,不起作用。「性德竖穷横遍」,竖穷是讲时间,竖穷三际,三际是指过去、现在、未来;横遍是指空间,横遍十方。「一切具足」,一切是指宇宙万物,统统都具有性德。为什麽?因为一切宇宙万物都是自性所生,当然它跟自性是一不是二,具足了性德。性德要讲起来太多了,所谓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染不淨、不一不异等等。这裡又讲「而亦一切非有」,一切非有是讲什麽?一切万物不是实有,所以叫妙有,叫假有。眼前任何境界就如同作梦一样,《金刚经》裡讲到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宇宙就像一个梦境一样。梦境,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你在作梦的时候,请问这梦境是真有,还是假有?你不能说它是没有的,它真有,可是真有又是假的,它不是真的,作梦哪是真的?真的,实际上是讲它的本体,当体即空;梦境不是真的,只是你这一念变现出来的,你那个作梦的心变现的。因为你那作梦的心念念在相续,所以产生了梦境这种幻觉,念念相续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宇宙,但是它又是假的。真空又是妙有、假有,叫一切非有。

 

「何有于得,何有于失?」你真明白这个道理了,知道眼前都是幻境,都是假的,就无所谓得失了。你在作梦的时候,你梦裡得到了金银珠宝,真得了吗?没有;失去了几百万,真失了?没有。哪有得、哪有失?都是作梦,没有得也没有失。就像古代小说裡面讲的「黄粱梦」,一个秀才准备赶考,生活很清苦,煮着黄粱,黄粱就是小米,煮小米粥,一个道长坐在旁边。他煮着粥,火生起来了,自己在旁边打了个盹,一打盹就梦到自己考了功名,当了状元,得到高官厚禄,几十年官运亨通,跟他有仇的也报仇了,跟他有恩的也报恩了。最后这梦醒了,几十年在梦中过去了,一醒来一看,锅裡的那个小米粥还没煮熟。你看那时间很短,我们煮小米粥是二十分钟就能煮熟了,他打个盹也就是十来分钟,你看梦中过了几十年了。他在梦中得到了荣华富贵,请问他真得了吗?一觉醒来,梦中荣华富贵就没了,没了也不能说真失掉,因为本来就没有,何所谓得,何所谓失?那个得失心就是我们有妄念,抽象的,妄念不是真实的,在《百法明门论》裡面讲,这属于「不相应行法」,不相应就是抽象的,它不是真有,是妄念的作用。所以,要把得失放下,现在有钱、有福报,多为众生做好事;纵然一下丢掉了,也无所谓,本来就没有得失。伯夷、叔齐他们至少得到这个境界了,他们知道万法皆空,这才叫立。立,就是他能够证得智慧,知道万法皆空,在佛法裡面属于小乘阿罗汉的境界。他没有得失心,把国家让出去好像没有让一样,无得亦无失。

 

「何有于生,死又何怨乎?」生死都是假的,人本来没有生死,说生说死是我们这个肉体,肉体是个臭皮囊而已,哪裡是真的?不是我。就好像我们的一件衣服,用了几十年,用旧了要把它脱掉,换一个新的身体。真正的我是自性,那是真正的自己,没有生死,不生不灭。真正看破了,知道身体不是我,老实说连灵魂都不是我。你把灵魂认为是我,你还有我相,我相就有人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具足了,你就有生死,你就离不开生死轮迴,那个是什麽?完全是虚妄的一个妄念。真正的我是什麽?整个宇宙是我,心性是我。而这个肉体就好像宇宙万物一样,它有生有灭,如同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不要在意。你不在意,又何怨乎?生和死你都不怨了,没有什麽,这个怨是讲没什麽懊恼的、没什麽遗憾的、没什麽在意的,所以你才能了解为什麽孔老夫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个道是你真正明白道理了,把这个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了,死就没有了,夕死可矣。生死都没有了,这个肉体死就让它死,花开花落,花落了还会开,在什麽意,又何怨乎?而自己已经是不生不灭了,你这入道了。

 

伯夷、叔齐有这个境界,当然夫子就更有这个境界了。「子贡闻之」,子贡听了夫子这段话,他真正也有所悟(会听的人他也入境界,要是不会听,种个善根也好),他知道了「夫子不为卫君计较于得失生死之间也」。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夫子不会帮助卫君。为什麽?这也是教化,行不言之教,教化世人什麽?不要计较得失,也不要计较生死。人没有得失了,争个什麽?你争来的,你也没真得到,都是假的,何必要争?自然就不争了。知道生命本没有生死,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你又害怕什麽?你对生死都没有畏惧,更不会有计较,这一生就是求仁的境界,成圣成贤。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04: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5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