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50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十集)  2010/6/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50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论语》,请看「述而第七」,请看第九章,上一次我们讲了第九章的前半段,今天看后半段。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这个『哭』,按照《朱子集注》裡面的说法是,「哭,谓吊哭」,吊就是吊丧。亲友过世,夫子去吊丧,这个时候是会哭的;如果有其他哀痛的事情,也可能会哭。这个哭没讲明是什麽样的哭,但是朱子把它解释为是吊丧时候哭,这是专指,当然也可以泛指。夫子在那一天要是哭的话,他就不会唱歌了。《朱子集注》中说到,「一日之内,馀哀未忘,自不能歌也」。在这一天,哀痛之情很深,如果不深也不会哭,哭了之后还有馀哀,久久未能够忘怀,所以自自然然就不能歌唱。夫子平日裡因为他喜好音乐,我们也能想像出来,他也是喜欢唱歌的,他一定也是一位唱歌的能手,对于音乐造诣极深。你看《论语》裡面讲,夫子在齐国的时候,听闻韶乐,韶乐是舜王那时候作的音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完全沉浸在其中。这些音乐都是在发明圣人的心地,所以夫子完全进入了境界,身外之物已经没有感觉了。从这裡我们也能看到,他对于音乐歌唱这些喜好,所谓是以礼调身、以乐调心,这是他老人家修行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在哀痛的时候,他就不能唱歌了,这完全是出自于自然,没有造作。「馀哀未忘」,说明他是真诚心,他哀痛是出自于真诚,出自于直心,没有造作、没有掩饰。

 

圣人不是没有感情的动物,也是一样有感情的。哀痛的时候,他也掉眼泪;欢喜的时候,他也会歌唱,只是他能做到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情在发的时候,「发而皆中节」,他不过分,哀痛也不过分,会节哀。最哀痛的时候是父母过世的时候,三日不吃饭,但是三日之后就一定要进食,《孝经》裡讲的,「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这些教学实际上都是示现,既然做为人,有这个色身,自然有这种七情五欲。七情发出来的时候,他能够调节到中和,这都是教导民众。如果圣人完全没有七情五欲,别人也没有办法学他,「你是个异类,你完全跟我们不一样的,怎麽能学?」他肯定示现跟我们一样,但是示现出来,让我们怎样调自己的性情,使我们有可学之处。这都是慈悲、仁爱心的体现,教导我们一切由真实心中发起来。哀痛,那是在吊丧的时候,想到父母、亲人对自己的恩德无以为报,这个悲痛油然而生,它不是个形式。所以学礼重在学心,学圣贤的存心,然后你这套规矩都是发自于真诚,而不是只搞形式。搞个形式,难免是造作。这段教我们最重要的核心精神是真诚,真诚是学问最重要的存心。没有诚,学什麽都学不到是处,《中庸》所谓「不诚无物」。下面我们来看第十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章比较的长,意思也比较深刻。《论语》每一章可以说都是精华,任何一章只要认认真真的去学、去领悟,都能够受用终身。这一段首先是孔子对于颜回的一个评价,子路有一个提问,夫子做了回答。这裡面颜回没有出声,可见得颜回平时是沉默寡言的人,真正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夫子讚歎他,他就是这样默默的没有任何的表态,只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夫子对颜回说,『谓颜渊曰』,颜渊就是颜回。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之,这个之是代表谁?代表自己,它是一个代词,就是用我的时候。「则行」,行是行其道。夫子怀有圣贤大志,希望诸侯列国都能够用他,让他能够施展抱负,推行周公圣人之治,利益万民。他在周游列国当中,包括他周游之前在家乡鲁国,也有被任用的时候,但时间都不长。譬如说在鲁国,鲁国国君就曾经用他做过大司寇,大司寇兼管宰相这样的职权。用他的时候,他就认认真真的来工作,把圣贤之道融入他的治理当中。他在任期间,鲁国可以说是盛况空前,社会安定、人民和睦,国力迅速增长。

 

那时候,齐国跟鲁国是邻居,在旁边,齐国是大国,鲁国是小国。齐鲁两国有着非常微妙的关係,既互相帮助,又互相的监视。齐国看到鲁国在孔子任职期间强大起来,国君就坐不住了。于是有一个臣子就想了一个方法,让齐国送一些女乐文马去给鲁国国君,还有季孙大夫家,因为季孙氏是鲁国最大的大夫,他的家族最大。政权掌握在三家手中,季孙氏是三家裡面最大的、最有实力的,鲁国国君都听他的。结果齐国就把很多女乐文马送来,国君和季孙大夫于是就开始沉迷于女色和这些享受,孔子的劝谏也不听了。最后,有一次郊祭的时候大出洋相,国君祭祀,祭礼都没有符合,让孔子看了非常伤心,知道已经没办法挽回,不可救药,于是就不辞而别,出行周游列国,这是「舍之则藏」。捨,是为政者(国君)不能够用夫子、配合夫子治国,这时候就是等于捨弃了夫子。虽然夫子还在这个位,但是国君不配合,国君自己都堕落,岂不等于就是捨弃了圣贤之道?夫子根本不会眷恋那个名位,见到你不想推行圣贤之道,他也就离开了,他藏起来了。所以,这个捨是讲夫子没有得到国君的任用,道不能得行,所以就藏起来,行不通了就离开。

 

从这裡可以看到夫子,他所行的时候或者是藏的时候,无非都是为了道。你用他的时候,他要去推行圣道,这固然是为道;你捨弃了道,他就得藏起来,不能损道,还是为了道。这种境界,夫子说唯有夫子本人跟颜回两个人才有。「惟我与尔」,尔就是你,是对着颜回说的,有这个境界。「有是夫」,夫是语气助词,没有意思的。这个话被子路听到了,子路在旁边听到之后,可能有点,稍稍有点不服,大概也是有的。同学之间,虽然对颜回也是非常的敬佩,但是总有一点点傲慢心,认为自己也不错,「为什麽夫子这麽讚歎颜回,他没讚歎自己?」跟着同一个老师学的这些学生们,这种心理我们想像也时常会有的。这种心理其实就是自己的障碍,颜回就绝对没有这种心理。这种心理说到根上,还是有傲慢、有嫉妒,同学之间最容易傲慢嫉妒。毕竟子路是贤人,有这种念头,但是他不会发作得很明显,他的根在那裡,根是什麽?根是我执。我执就是还有个自己在,跟着「我」,就有四大烦恼出来,所谓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四大烦恼常相随,跟着「我」起来的。子路还没断我执,断了我执就证阿罗汉,就出三界了,不是生死凡夫。

 

何以见得子路没有断我执?在《论语》裡面,子路曾经向孔子请教过,「敢问死?」请问夫子死的学问,这个问是大问,问到生死问题上。子路对这个已经开始在那裡思考,但是夫子看他没到这个境界,所以跟他讲,「未知生,焉知死?」你先学生时候的学问,死的学问大着呢,你未知生,焉知死?你怎麽能够没把生时的学问搞通,就能搞通死的学问?证明死的学问比生的学问更大,而且它也是相通的,做人做好了,你才有可能出三界、了生死。所以,夫子劝他先把人做好,将来才能够了生死。既然没了生死,也就是没断我执,必定会有我见,就是我自己的见解,以为自己是对的;有我爱,我所贪爱的,顺我的意我就高兴,不顺我的意我就会烦恼;我慢是傲慢,看不起人,觉得我比人高,人不如我。儒家讲的,傲慢不可长,不能增长,但是没让你断,断了那就是证阿罗汉了。但一般人很难断,子路都没断,他有傲慢。等下我们看看他讲的话,你就能体会出来。还有我痴,痴是愚痴。你看,我爱是贪,我慢是瞋,我痴是痴,贪瞋痴三种三毒烦恼,跟着「我」这个相就起来了。所以,要出三界非得要断贪瞋痴,光是伏住,还有根在,还不能;除非你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带业往生,可以。那时候,他们没念佛,不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烦恼断不了,所以他会问出这种话。

 

子路就问,『子行三军则谁与?』他问这个,意思在哪?子路他是勇勐,带兵打仗他最行,擅长于军事,所以他就问自己的强项。他听到夫子讚歎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他有这个境界;自己虽然做不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大概自己领兵打仗还行,所以他就问夫子,如果是讲到带领三军,你会讚同谁?「与谁」,与就是讚同。根据《集注》,这个「三军」讲到的是,一军是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是大国所拥有的军队。当时诸侯国,有个「三军」这是大国了。他的意思,子路的意思这裡很明显,希望夫子能够也表扬表扬他。他表扬了颜回,颜回固然是比自己高,但是在领兵打仗上面,带领三军,孔子也应该表扬表扬我。你看,是不是有一点傲慢心?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5:56: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5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