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50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我们现在跟着恩师上人学习,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跟在老人家身边真不容易,那是莫大的福分。真的,很多人都想有这个机会,未必会有,我自己也盼了十几年才有这样的机会。在一九九七年我还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第一次见师父,我就跟老人家祈请,「能不能够跟在您身边学习?」那是十三年前,可是缘分不成熟,不成熟当然也是自己的业障,自己确实善根、福德不够。结果,这个愿一直心裡面就怀着。博士毕业了,在美国大学教书教了四年,然后这四年当中常常去亲近恩师,受他老人家的教诲,而且每天都听经、听课不断,这是结法缘。自己真正认定这一个是我的老师,我就专听他的,我真的这十几年没听过别人的,就听一个人,法缘结得深。确实这是靠缘分,缘分你得结缘,结的是法缘。如果你不听他的经,你就是心裡想跟着他的身边,那是感情的,不是理智,办不到,你没这个法缘。所以认真的听他的讲经,真是,他的那些比较长篇讲解的经典我都听了,在工作之馀、学习之馀挤时间来听。

 

后来关係就愈来愈近了,他老人家后来就鼓励我离开美国到澳洲去,当时我是美国肯萨斯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美国政府给我优秀教授与研究人才的绿卡,希望我能留在美国。恩师这样的一个召唤,就毅然捨弃,「你不是要跟恩师学习吗?你面对考验能不能放得下?」那就把它放下。跟到澳洲,在澳洲昆士兰大学任教。结果来了之后,立刻跟恩师的关係又亲密很多。在澳洲四年,得以常常陪同恩师走访国外,参加学术会议、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和平会议、团结宗教等等这些活动。这个缘分盼了十几年,到了三年多前,二OO六年底,在恩师的鼓励下,我把工作都辞掉了。大学也是对我可以说是很厚爱,三十二岁破格让我得到大学的终身教职,可是为了跟从恩师能够多学一点,把这个工作都辞掉了,这才有这样的缘分,可以天天在老师会下求学。这个缘分,你看到现在十三年了,所以,知道来之不易,我们在旁边就得要好问好察。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问问题的人,这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毛病习气,学问、学问,学了又问。儘管恩师讲,都是不老实的人才会有问题,我也是确实不老实。没办法,有疑问就得问,不能有疑问还装着没疑问,那就麻烦了,你的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最好是什麽?没有疑问。真的你通了,就没有疑问;你没通,你肯定会有疑,连菩萨都是疑是最大的障碍。菩萨不能精进,只有一个阻碍他的善根,就是疑。疑就得要问,《论语》讲的「君子有九思」,其中一个就是「疑思问」,你有怀疑,有不理解、不懂得的地方就要好问。现在有老师在旁边还不问,那不是太傻了?问,学来的只是记问之学,关键你问来之后你得去力行,你自己要有体验,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你才能够临事的时候,你才生起圣贤的智慧,以圣贤的教导来办事、来生活。

 

除了听他老人家讲、有问题问,更重要的是你要好察,平时就在旁边留意观察。我在恩师身旁,我基本上是一分钟、一秒钟都不肯放过,眼睛常常都看,看老人家到底是怎样动作,吃个饭怎麽吃的,放筷子怎麽放的,纸巾,你看他用完以后把它叠好,工工整整放在旁边,这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事事有条不紊,都有章法,这些都是要学习的。看他平时是怎麽待人处事接物的,德行都是在这些细节上体现出来,在这裡模彷。真的就好像婴儿模彷大人走路、模彷大人说话一样,刚开始是跌跌撞撞走路,说话也是磕磕巴巴,就是牙牙学语。先这麽学,先模彷,学得很像,慢慢自然了,就成你自己的。所以菩萨修学,你看他「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个观察就是学行门,你能够观察善法,你的行为就善。然后到有一天,你要去担负起弘扬圣贤教育的使命的时候,你就懂该怎麽做了。因为你见得多,见闻多,真正是有好处,多闻有智慧,真正临事的时候,你突然就能够想到「我的老师过去是怎麽对待这个事情的」,你心裡就明白了。真的也不用自己去琢磨,只要你在老师旁边细细的去学习,不放过任何细节,其实老师都给你表演出来了。这是好问好察。

 

「用中于民」,用中是你运用,运用之道要看个人的功夫,能不能用中。圣贤之道最高境界就是中庸,可是中庸说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偏不倚谓之中,长久谓之庸。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这就是智慧。这种也是要跟着老师学,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固然我们是会有很大的受用,但是跟在老师身边学,看他的行持,那你才能真正领悟,至少我是这样的。因为我根性比较钝,属于中下根人,听了还听不懂,还得看,去临摹、模彷才能够学得到。不像有的人根性利的,听一下他就懂,他不用看了他就会做,叫心有灵犀一点通,肯定有这种人。像我们恩师常常在讲课裡面讲到说,真正的学生不在我身边,在电视机前的、网路前的那些听众,他们真学、真干。那些人是上根,我们跟在旁边学的真的都不如他。但是没办法,老师慈悲,也不能把我们这些中下根人捨弃掉,所以带在旁边跟着学习,只能是这个学法。所以,自己知道机会来之不易,非常的珍惜,不错过任何的时机来学习。

 

到了会用中,这就是成圣人。「用中于民」,民是人民,更广阔一点来讲就是众生。对待众生要学会用中,用中就是度众生圆满,这个叫做好谋而成,成就已经圆满。好谋是智慧,你想想,说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又岂止是讲行军之道?「不但可与行军,即便可与用行舍藏」。这个「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可以通用,不管你做什麽事,大事、小事,其实大小不二,都是讲用中,都是应用圣贤之道。也可以用在夫子对颜回所说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讲到进退,讲到观机而行,看众生是什麽样的根机,什麽样的机缘,做出相应的举措。这种中庸之道完全是智慧的体现。

 

智慧之体是自性,我们讲体、相、用,体是自性,相就是德行,讲到用就是中庸,用中庸。「否则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矣」,如果不能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那麽白刃可蹈,就是引来杀身之祸。子路就是如此,中庸不可能矣,子路的行为没达到中庸。真正达到中庸的,除了夫子以外,根据夫子的鑑定,只有颜回一人。真正颜回是他的传人,其他人都称不上传人,只能称为弟子。很可惜颜回早死,他死得比夫子还早,所以夫子非常悲痛。你看《论语》裡面讲,颜回死了以后,夫子说,「天丧予!天丧予!」讲白了就是,难道是上天要绝我的命吗?绝命根了。夫子并不把身命当作什麽,他所痛惜的是圣贤的血脉中断了,没有承传下去,这是他最痛心的,这真的是一个缘分的问题。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5:56: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5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