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65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我们世间人又常说,生活有压力。压力从哪裡来的?你的包袱背得太多,所以你才有压力。佛菩萨没有压力,全部放下,什麽都没有,所剩下来就是三衣一钵,这在形象上我们看到,他统统放下了。实际上,在他理念当中,不但三衣一钵没有,连身体都没有。所谓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个话我们听得耳熟,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果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们想想还有什麽灾难?今天世间有很多预言家看到这个世间灾难,来告诉我们大家,还有更多更多看见的人没说出来,没有写成文字发表,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附近的几个朋友知道,那个就更多了,不计其数。为什麽会有这些灾难?因为你的包袱太重,背的包袱太多,大灾难现前。你负担轻,小灾小难;负担重,大灾大难;把所有的包袱全部丢掉就没有灾难,就这麽回事情。这个世间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在凡圣同居土裡面,有圣人跟我们在一起住。哪些是圣人?放得下的是圣人,放不下的是凡夫,诸位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你就会认识圣贤了。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无论是什麽样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都能够发现他是再来人,再来人能放下。凡夫决定不肯放下;不肯放下,他的心思是乱的,他的念头很複杂。一切放下的人,他的念是清淨的,纵然不是一念,与一念非常接近,这是圣贤;得一念是圣,接近一念是贤。

 

淨宗法门好,我们放下一切杂念一心念佛,这一心念佛是接近一念。所以这个法门,今天我们读到,我们可以学,我们用什麽方法学?用执持名号的方法来修学,二六时中心裡不离阿弥陀佛,这就是接近一念。阿弥陀佛还是一念,这个一念不是真的,真的一念是没有念,无念才叫真正一念,我们现在还有一个阿弥陀佛;六祖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还有一物。这个好!我们不多,只有这一念,这一念就是接近一念,念头没有那麽複杂。可是你要记住,阿弥陀佛一忘掉的时候,乱想又来了。怎样能够维繫着阿弥陀佛不间断,这就是功夫。所以为什麽建念佛堂,大家在一起共修?无非是希望这一念能够绵绵密密保持住。除了睡眠没有办法,自己不能控制。可是念个三年五载,功夫成熟了,作梦也念佛,那个时候你的功夫真的不间断。梦中也念佛,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已经成习惯了,这个时候才叫功夫成片,才叫功夫得力。但是现在的社会跟从前不一样,分工分得很细,竞争愈来愈烈,你要不竞争,你就会被淘汰,你就会落伍,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你也没有办法把这些工作捨掉。那怎麽修法?工作的时候把佛号放下,认真去工作,工作完毕的时候把工作放下,佛号提起,这就行,这依旧符合不间断。这古大德教导我们的,这个法门对我们就方便。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工作完毕的时候佛号一定要提起,决定不要去胡思乱想。

 

我们的目的无非都是要求得一心,我们明瞭这个原则,在日常生活当中最重要是用清淨心,我们一般讲,捨弃自己的成见,这就接近清淨。如果自己有成见,自己有主观观念在,就很麻烦;放弃自己的成见,纯客观的这种观察,你就容易开智慧,这才真正能达到恆顺众生,有成见就不会恆顺。你有你自己的看法,你有你自己的主张,你有你自己的好恶,有你自己的标准,一定叫别人符合你的标准,这叫攀缘;我们自己放弃成见,能随顺别人的标准,这叫随缘。随缘而不执着,就是佛菩萨;随缘裡头还有执着,这是凡夫。这裡面的差别,实在讲非常微细。诸佛菩萨跟我们六道凡夫,他示现在六道,我们在生活状况,实在讲没有两样,看不出来,可是用心完全不相同,佛菩萨心清淨,凡夫的心是染污的。染淨不相同,迷悟不相同,所以善恶也就不一样,佛菩萨讲的善恶我们不懂,名称是一样,标准不相同。

 

这是讲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来学习妙庄严的法门。它这个地方说的是一个总原则,与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相应,不但是佛家讲的这些法门,世法裡面无量无边的法门也相应。世法、佛法本来就不二,讲到最极微细处那就是起心动念,念头,我们晓得太微细了,刹那生灭,每一个念头都相应,那就没有不相应的,这把世法、佛法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我们要知道怎样去修学,从哪裡下手。《愣严经》上讲的「最初方便」,我们要懂,如果不懂的话,不知道从哪裡修起,你所学的东西没有办法落实,在生活上用不上,岂不可惜?一定要晓得如何去落实,从哪个地方学。利根的人从起心动念之处学,根性不利的人从言语造作上去学。先学什麽?先学持戒,这是最初方便。持什麽戒?五戒十善。不要搞得太高,太高了到最后都落空,都变成形式,我们从最低的地方下手,学五戒、学十善。经律论我们都要讲,多讲讲戒律的方面。在《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就是讲五戒十善,细心的去读,认真的来宣讲,你体会到多少,你要落实多少,你就真得受用。你连这个经义都不能体会,你怎麽能够落实?从这裡学起。在佛教戒律裡面,对我们出家人来讲,最有利益的是《沙弥律仪增注》,出家人能够把这个小册子裡面所说的全都做到,你就是末法时期的圣人。比丘戒、菩萨戒太高了,真的我们不容易做到,能够做到沙弥就了不起,十戒二十四门威仪你都能够通达明瞭,你都能够落实,你不是圣人谁是圣人?

 

经律论三藏,我们淨宗的经有五经,论有《往生论》,律用《沙弥律仪》足够了。而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用《感应篇》、《阴骘文》来代替戒律,也是好办法,这个意思更好、更深、更广,很值得我们讚歎。他这种提倡,真正是苦心救度世间的劫难。因为我们标榜佛家的戒律,《沙弥律仪》确实很好,在家人也可以学,但是有很多人不相信佛教,佛教的东西拿出来他排斥、他不接受。所以我们用《感应篇》、用《阴骘文》,不是佛教的,大家提出来,好像你很公平,没有门户之见,容易接受。印祖的苦心我们要了解,只要能劝导一切人断恶修善,就能够达到消灾免难的效果,无论哪一家的学说都好,何必一定要把佛教搬出来?他讲的跟佛教没有两样,那就等于是佛说的,没有差别。从这个地方,你也看到佛法心量之大,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只要是符合善的标准,不管什麽人说,不管是哪个宗教,我们统统採取、统统接受、统统尊重、统统依教奉行,没有成见,大公无私。世间有不少人先入为主,他坚持他的成见,很不容易接纳外人的意见,这个就很难了。我们从佛法裡面来观察,佛法没有这个情形,这是佛法之殊胜。佛法讲真实,真实裡面没有差别,真实裡面决定没有自私,真实裡头决定没有妄想;才起心动念,已经就离开真实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中庸、中道就是真实,中是中正,没有一丝毫偏邪。我们起一念偏了,就偏了一点点;再起一个念头,偏的幅度愈来愈大。所以一有妄想就偏了,一有分别那就九十度的偏差,一有执着那是一百八十度的偏差,全错了。诸佛菩萨一念,一念是中正,一丝毫的偏差都没有。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08:59: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07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