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kong法师:华严经讲述菁华(第112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

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一一二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112

 

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复次可爱乐光明天王。得恆受寂静乐而能降现消灭世间苦解脱门。】

 

这是二禅天的上首十位。菩萨的德号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个地方我们要报告的是他的得法,无量无边的法门,他是从哪一个法门修行证果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这裡面清凉大师给我们说了两个意思,「内证真乐,外建大义」,分内外两层来说;先说内证,这是真正的享受。经论裡面讲乐有五种,说的有因、有果、有苦对除,这三种昨天跟诸位报告过了,第四种叫「断受」。世间法裡面,一切众生都有感受,或者我们说享受,也能够说得通。六道众生他所享受的是什麽?世尊在经论裡面把它归纳做五大类,叫五种受。说身有苦有乐,你感受享受再多,这两大类都包括尽了;心裡面的受是有忧有喜,这两个也把你心裡面的感受包括尽了。如果在身没有苦乐,心也没有忧喜,这个状况之下,佛就用一个「捨」字,叫捨受。捨受很好,虽好它保持不久,它不能够永恆的保持;如果永恆保持,那就叫三昧,就不叫捨受,就叫三昧。可见得捨是好的,只是在凡夫境界裡面(凡夫包括到非想非非想天人),这是不能够长期保持下去。因此,断受是真乐。诸位要晓得,苦乐忧喜捨这五种受都是无常的,什麽是真常?三昧是真常,所以三昧翻作「正受」,诸位要晓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离开苦乐忧喜捨这五种不正常的享受,你才能恢复到正常的享受,那是真乐,这是你修行证果的功夫。什麽人有?阿罗汉以上才有,诸佛菩萨,就阿罗汉以上,苦乐忧喜捨他们都没有了。由此可知,我们在六道裡面种种感受,自己一定要觉悟不正常,所以要能够断,断就是能够远离,我们讲放下,苦乐忧喜捨统统放下。

 

第五种叫「无恼害」,这个意义很深,我们一定要懂得,一定要认真的学习。无恼害是决定不恼害一切众生,不但不能害众生;有情的众生不能伤害他,无情的众生也不能够伤害它。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诸佛范围非常之广,情与无情都是诸佛。这个意思怎麽说?前面都跟诸位报告过,说情与无情皆是诸佛是从性体上说的,前面跟诸位细细的讲解过。虚空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我们称之为佛,相又何尝不是佛?我们着相就不见性,所以见不到诸佛如来。真正觉悟的人,真正明白人,他们见相而不着相;不着相,相即是性,所以他们跟诸佛如来从来没有远离过。

 

礼敬则是一切恭敬,无有一法不恭敬,哪裡还会有恼害的行为?令一切众生生烦恼的念头都没有,决定不可能有伤害众生的行为。诸位要知道,这不仅是圣者,阿罗汉是小圣,摩诃萨称为大圣,一切大小圣者,他们所证得的是真乐。如果我们凡夫,在前面这四种我们做不到,这一种我们可以学习,真正能学到这一生当中;一生,年轻的时候没有闻到佛法,无知,也许做过令众生生烦恼的事情,也许做过伤害一切众生的事情,从学佛以后,我们就很认真的学习,决定没有恼害众生的念头,即使这个众生是我的冤家债主,处处来找麻烦,譬如毁谤,甚至于陷害,我们对他也不可以有一念报复的心理,决定不能有恼害他的行为,你这个人就有大福报。别人来恼害你是替你消业障、消罪业,到哪裡去找这个好事情?你没有一念恼害他的念头,你是在累积功德。业障消了,积功累德你又做到了,来生的福报不可思议。如果你没有遇到淨宗法门,不想往生极乐世界,来生都会作天王,这麽大的福报。

 

如果我们遇到这些冤家债主,我们起了恶念报复他,这个念头起来就不好,不但你的业障没消,还增加了,往后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诸位细细想一想,这个事情值不值得做?冤冤相报很痛苦,不如在这一生把这个帐一笔勾销,你说多自在!他来毁谤我,他来侮辱我,他来陷害我,我们要想到过去生中我这麽对他,今天他这样对我们应该的,这个帐就了了。欢欢喜喜,阿弥陀佛,这个帐清了,我再不恨你了,再不报复,我们帐到这裡就结清了,来生是好朋友、善友,就不是冤家。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人结怨,一定要能把它化解,你看你心地多清淨、多自在,这是你现在就得乐。如果你修积的功德大,这一生就能转境界。你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改头换面,改过自新,断恶修善,他的命运就转过来。这一生命运转过来,这叫花报,果报在来生,果报比花报必定要殊胜很多。这是我们学佛人一定要牢牢记住,要认真学习的。我们明白轮迴路险,这个世间五浊恶世,浊恶到了极处,有什麽值得留恋?何必跟一切众生结怨?不值得。应当要放下,应当要觉悟,求生淨土,乘愿再来,度化这些苦难众生。你这个念头一转,你就是菩萨,转凡成圣就从这个地方转过来。所以无恼害是真乐,这是世间人不太容易体会的,只有真正做到,入这个境界,他才有这个受用。

 

佛经裡面说「无恼害乐」,它还有四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出家远离乐」。此地讲的出家不是讲出田宅之家;你们现在出家了,你们出家有没有乐?我看你苦得不得了,你没得到乐。出家,佛经裡面讲有四种出家。烦恼是家,断一切烦恼就是出烦恼家,那是真出家,不一定是我们形式上出家。在家居士,诸佛菩萨眼睛裡他们是真的出家人,他出烦恼家,依照佛法修学,他烦恼轻、智慧长,那是真的出家。如果我们身出家了,烦恼没断,天天增长,在佛门裡面还争名夺利,将来果报在三途,日子不好过。《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裡头你看讲得多清楚、多明白,那裡面讲的是我们出家人,身出家了心没出家,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果报都是在地狱三途。所以出家着重是心出家,不着重在身出家。远离一切烦恼,不再贪恋三界,那你出三界家;老实念佛,求生淨土,你就出生死家。家有这四种,后面这三种重要,我们要出烦恼家、出三界家、出生死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他怎麽会不乐?这是一个出家人存心、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态度。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善是利益一切众生,恶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这个念头、行为断尽了,不再为自己,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为一切众生,这裡头有真乐。这是无恼害的第一种。

 

第二种是「禅定」,定中是真乐,定中也最健康。我们没有禅定,没有禅定怎麽办?世间人怎样去保养自己的身体?现在中国、外国到处着重运动,所以这个身要动。身是一个机器,不动机器就不灵光,时间久了不动它就生锈,毛病就出来,所以要活动。「活动」两个字你想想看,活着就要动,不动就不活了,所以活着要动。我们学佛的人用什麽方法活动?念佛堂裡绕佛、经行,念佛是以经行为主,而不是以止静打坐为主,不是的,诸位一定要懂得。《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去参访第一位德云比丘;他前面三位善知识是代表佛法僧三宝,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他代表佛宝。他修什麽法门?修念佛法门;念什麽佛?念阿弥陀佛。海云比丘,这是第二位,代表法宝;妙住比丘是第三位,代表僧宝。是以三宝摆在前面,用意很深。德云比丘念佛,善财童子去参访,向他请教,他没在家,他在别峰。别峰是另外一个山峰,表什麽意思?表特别法门,表这个意思,西方淨土法门是特别法门。在别峰遇到他,他在那裡修什麽?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的念佛,只有站着、只有走着,没有坐下来,当然更不可以躺下来。一期是多少时间?给诸位说九十天,九十天是一个法会,一期。九十天不可以睡觉,不可以坐下来,只可以站、只可以走着,叫般舟三昧。善财童子第一个遇到的就是这样的人。

 

然后你才晓得,我们末法时期众生根性很劣,没有好的体力,也没有这个精神,所以要坐下来,坐下来休息一下,站累了、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下。所以止静的时间不能长,止静的时间要短,休息一下之后赶紧站起来去念去,赶紧去绕佛,你不动怎麽行?身是动的,心是静的,这是真正懂得养生之道。心裡头只有一句阿弥陀佛,除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可以说是一个妄想杂念都没有,这叫念佛人,这叫老实念佛,这叫如理如法。我们看到有很多念佛堂止静的时间太长,一支香大概坐在那个地方就坐一个多钟点,绕佛的时候大概只有十几分钟,这不如法,错误的。决定是绕佛的时间长,如果诸位有体力、有精神,要一直绕下去,没有止静。止静实在讲,是祖师大德怜悯我们末世众生业障深重,不能不休息一下,所以懂这个道理。在禅宗裡面,初学打坐参禅,虽然坐的时间比较长一点,你要晓得坐禅当中有跑香,他还是在运动;他要不运动,老坐在那个地方,会坐出毛病出来。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2日21:32:0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296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