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是说你多生孩子就有后,不是这个意思,你家裡头有没有继承人传你的道、传你的业。你的事业,你的道,要有人能传下去。像开个老店,代代都有传人,几百年的老铺子,这他有传人,这个重要。在从前帝王时代,你看帝王一就任,叫登基,第一桩大事情立太子,传人,你没有后,你这个国就亡国。所以代代相传,你家裡真的有传人,这就是有后;你要是没有传人,那就绝后了。儒释道这三家,这是道统、学术代代要有传人,学生很多那是另外一桩事情,学生裡头有没有真正传这个道的。孔子的道孟子继承,你得代代有人才行,没有人这个道统就断绝了。这叫夫妇有别,这很重要。现在疏忽了,现在夫妻两个都要工作,小孩?小孩不管,没有人教了。换句话说,你虽然有小孩,你小孩不能传你的家业,也不能传你事业,这个问题严重!两个人去做一个人的工作,另外一份重要的工作就没有注意到,所以现在家庭出问题,小孩出问题。
长幼有序。老大、老二、老三,这天然的,这不是人为的,不是哪个创造出来的。君臣有义,道义,君仁臣忠。这个君臣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领导与被领导,领导的人仁慈对待下属,下属对于领导人尽忠。朋友有信,我们一般人讲「亲信」,亲信两个字,从父子有亲到朋友有信,这裡面包括的「亲」,君臣的「义」,夫妇的「别」,兄弟的「序」,它是包括这五个,这是德,这是道德。所以中国几千年来就讲道德,教育就教这个东西,不是教别的,就教这个。这用现在的话来说,人与人的关係,人与大自然的关係,你能够认识清楚,能够随顺,处理得很好,什麽问题都解决了,哪裡还会有对立?哪裡还会有冲突?冲突、对立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的,为什麽?从小教育就把它解决,所以教育重要。
讲到教育,这是外国人真的没有法子跟中国相比的,中国教育的根本是肯定「人性本善」,你看《三字经》裡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大乘教裡面,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这是教育基本的概念。那人为什麽变成不善?本性本善,为什麽变成不善?《三字经》上接着说「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统统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小朋友五、六岁上学就把这个纲领记住,就记在心裡。一切的学术都是完成这个目标而已。
所以中国的教育从什麽时候开始?中国教育的特色,这真正能解决、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的方法,中国教育的特色是在家庭不是在学校。中国过去是大家庭制度,几代同堂,所以少总有几十人(这一家有几十人),大的几百人,你们看看《红楼梦》,那大家庭,上上下下差不多将近三百人,那是中国典型的一个家庭。所以你能够治家就能治国,那麽多人你怎麽样叫大家都服服贴贴的,个个都守规矩?这就靠教育,所以这教育多麽重要。中国教育讲求的胎教,母亲怀孕就开始教。在中国史书裡面记载的文王,周文王的母亲怀他的时候,我们在经书上读到的,他的母亲「眼不视恶色」,就是不善的不看,「耳不闻恶声,口不出恶言」,务必自己做到身心纯正,接触都是善良的,这影响胎儿。你看看这种教育在全世界找不到了。
这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那是你家庭没有这种福报,这要有福报,你家裡要有人侍候做事情。如果你这个家庭你自己工作很多,你还做不到,那应该从什麽时候教?小孩出生。小孩出生下来,他眼睛睁开他会看,耳朵他会听,虽然他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这个时候已经在看这些大人,大人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他都在模彷。所以这个教学就是上行下效,看大人怎麽做他就在学。所以古时候家庭重视这个,在小孩的面前,特别是婴儿,所表现出来都正面的,为什麽?他在学,这就所谓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少成跟习惯是从襁褓裡头开始。
中国从前的儿童四、五岁的时候很懂事,孔融四岁让梨,他就学会让,礼让,他怎麽会争?今天西方人的教育糟糕,从幼稚园开始竞争,竞争再要上升就斗争,斗争再要提升就是战争。现在战争是核武、生化,就是人类的毁灭,死路一条。这教育裡面,中国教育是礼让、谦让、忍让。让就不争,彼此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这个社会多美好!这才能真正化解问题。
所以汤恩比说的话正确,要从根上,中国孔孟的根在此地。孔夫子一生他自己说得很好,「述而不作」,他没有创作,他没有发明,他所学的、所讲的、所教的都是古圣先贤的,不是自己的,都是承传的。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释迦牟尼佛没有发明,没有创造,他在经上所讲的,古佛所说的,自己一生一句话也没说过,谁要说他说法,他说人家谤佛。现在人动不动就是我要创造,我要有发明,这跟他们修学、教学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没有想到,像汤恩比、像施密特他们这些人居然能够看到这一层,这了不起。我们中国有很多学者都还没有看到这麽深,他能看到。这个东西要对今天化解冲突,促进和平,讲和谐社会的根,那就在此地,你能把这个教育搬出来,问题就解决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