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刘克雄教授主讲) ◎ 2015.8.2 启讲于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编号: 56-181 / 共 32 次讲演
▲视频下载
教授:昨天我们讲到,我们举的例,形声正例,必兼会意。我们讲到第十二条,段注他说:「从皇得声,多有大义。」段注裡面它又说:「啾谓小儿小声。」昨天我们说过为什么用「皇」代表大声?告诉我:
学生:喉音。
教授:非常好。为什么用「啾」代表小声?
学生:齿音。
教授:真好。像这种地方,虽然是我们一讲大家一下就明白了,可是往往很多人他弄不清楚,何以从皇有大声,从啾有小声?实际上都是声韵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例子,「凡从于得声之字,皆有大义。」第十三:
学生读诵:凡从于得声之字,皆有大义。(段玉裁说)(段注「芋」下曰:「凡于声字多训大。」)
1、亏(于),《说文》:「于也。象气之舒于。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段注:「《檀弓》:『易则易,于则于。』《论语》:『有是哉。子之于也。』于皆广大之义。」
2、芋,《说文》:「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芌(ㄩˋ)也。从艸于声。」段注:「芋之为物。叶大根实。二者皆堪骇人。故谓之芋。」
3、宇,《说文》:「屋边也。从宀,于声。」段注:「宇者,言其边。故引伸之义又为大。」《文子》及《三苍》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
4、訏,《说文》:「诡譌也。从言于声。」《方言》:「訏,大也。」
5、盱,《说文》:「张目也。从目于声。」《魏都赋》:「盱,举眉大视也。」
6、夸,《说文》:「奢也。从大于声。」《诗经.大雅.板》:「无为夸毗。」朱熹集传:「夸,大也。」《汉书.严安传》:「带剑者夸杀人以矫夺。」颜师古注:「夸,大也,竞也。」
教授:这是段玉裁在「芋」这个字,他注解。这个字我们读过,记不记得?见过芋头没有?有吃过吗?
学生:吃过。
教授:你看过没有?
学生:看过。
教授:我是说你看过它还没有挖出来,连叶子的吗?
学生:看过。
教授:它叶很大,它的根也有很大的。所以这个「芋」,「从艸于声」。段注说:「芋之为物。叶大根实。」宇宙这个「宇」,《说文》说:「屋边也。从宀,于声。」段注说:「宇者,言其边。」宀是屋子,交覆深屋,房子的周边,当然比起房子要大,所以引申为大。《文子》及《三苍》解释「宇」是什么?「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现在同学们认清楚什么是宇宙了。宇,就是从屋边引申出来的,宇本身是房屋的周边,所以再引申为「上下四方谓之宇」。看下一个字:
学生读诵:凡从坙得声之字,多有直而长之义。(段玉裁说)(段注「陉」下曰:「凡巠声之字皆训直而长者。」)
1、巠,《说文》:「水脉也。从川在一下。一,地也。壬(ㄊ一ㄥˇ)省声。一曰水。」按:水脉有直而长之义。
2、经,《说文》:「织从丝也。从纟巠声。」按:织布机上直的线为经。横的线为纬。
3、径,《说文》:「步道也。从彳巠声。」按:小径即是直的小路。如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4、泾,《段注》:「《释名》作直波曰泾。云泾,径也。言如道径也。」《庄子》:「泾流之大。」按:泾指直而长的河流。
5、陉,《说文》:「山绝坎也。从阜巠声。」按:《左传.襄十六年》:「孟孺子速遂塞海陉而还。」注:「海陉,鲁隘道也。」隘道直而且长。
教授:这一条是段注在「陉」下,他的注解说:「凡坙声之字皆训直而长。」坙本身是水脉,「从川在一下」。许慎说:「一,地也。」坙本身是水脉,所以水脉它有直而长之义,因此从坙得声的这些字,多有直而长之义。
第二个字(经),「从纟巠声」,是织布机上面直的线条。同学们看过古老的织布机吗?有人点头,有人没看过。这个在少数民族那裡现在还在用,他们用手工织布。那个机器上面一条一条直的,就是所谓的经。然后有个梭子,梭子的线穿过来打一下,穿过来它又打一下,来回的穿梭。这是横的线叫纬,直的线叫经。所以经,这个经字本身就是织布机上直而长的线。
「从彳巠声」的径,「步道也」。指直的小路,我这裡引到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下面我忘了怎么唱。说到小径,直而长的小路。
第四个(泾),「从水巠声」,段注它引《释名》:「直波曰泾」。又引到《庄子》:「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这是出自哪一篇,有同学知道吗?
学生:《秋水》。
教授:《秋水》,真好,有同学知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是《秋水篇》,引到这个泾流,泾就指的是直波,直而长的河流。
下一个「陉」,是直而长的隘道,狭窄的隘道。
当然我们这裡引的只有这,从巠得声,举的例只举了四个,二、三、四、五这四个。同学们,我也鼓励同学们自己可以再增加、增广。接下来看下一个,第十五:
学生读诵:凡从悤得声之字,多有中空通透之义。(段玉裁说)(段注「鏓」下曰:「囱者多孔。葱者空中。聪者耳顺。义皆相类。凡字之义必得诸字之声者如此。」)
1、悤,《说文》:「多遽悤悤也。从囱从心,囱亦声。」段注:「从囱从心者,谓孔隙旣多而心乱也。故其字入囱部会意。」按:悤指忙迫急遽的事,常使心慌意乱。悤从囱从心,囱是古代木构的窗户,中空有孔,多格通透。
2、鏓,《说文》:「鎗鏓也。从金。悤声。一曰大凿中木也。」按:钟是中空的,撞之发出「鎗鏓」之声。
3、葱,《说文》:「菜也。从艸,悤声。」按:葱者中空。
4、聪,《说文》:「察也。从耳悤声。」按:悤有通透义,聪是耳朵听到,能够通达明察。
教授:之所以要求同学们圈点《说文》、《段注》,一而再、再而三的圈点,像我们这裡引到好多条的段注,这都是在你圈点的时候你能看到,你需要用一本笔记本,像这一类的你就把它摘录抄在一起,你会发现段玉裁在《说文》裡面创出很多关于对《说文》的理解,他研究《说文》的看法。所以我们这裡引了很多条段玉裁在注《说文》的时候,提到的凡从某声,皆有某义。刚才第十五条读过之后,同学们理解吗?有不理解的提出来。
学生:有第十三条不理解的,可以吗?「于」字的声音多有大义。于指的是气之舒于,就是把气呼出来,从哪裡得到大的含义?
教授:舒有平展,气之舒有平展、展开,有大的意思。
学生:老师,请问一下,第十五条那个「囱」,有时念窗户的「ㄔㄨㄤ」,有时候念捲舌音。
教授:第几条?
学生:第十五条,在八十七页。就是古时候没有舌上音,所以有些是念「ㄘㄨㄥ」,有些念ㄔㄨㄤ。现在的话都是分得那么清楚,就是说像北方它的捲舌音,南方就一般捲舌音都会念不出来,都会念错,老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来分别那个字是有捲舌音跟没有捲舌音?
教授:我还没有真正弄明白妳问的问题。
学生:就是古时候它都是没有舌上音。
教授:是,没有舌上音。
学生:对,没有舌上音。可是现在这个标准的国语都有舌上音,像学生就有个困难,学舌上音,因为我是南方人,所以舌上音跟没有舌上音是分不清楚,有没有办法把它分清楚?
教授:妳说南方的人,如何把捲舌跟不捲舌能够读得清楚?
学生:就是说那个字,有时候为什么有些字它就要是念捲舌音?可是南方就认不出来哪个字要捲舌,哪个字不需要捲舌,就变成有这个困难。
教授:我本身就往往把捲舌音读错,原因我是福建地方的人,因此对于捲舌音我们非常困难,而努力的学也学不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所以妳这个问题,让我们慢慢再好好想想。反过来说,钱大昕他发现「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简单说就是古无舌上音,就是我们现在说古代没有捲舌音。反过来说,现代捲舌音,古代都应该读成南方人读的平舌音,明白吗?南方人因为从来不会捲舌,你现在忽然要他捲,他就捲得乱七八糟,捲不好。
这也就反过来证明南方,大江以南多多少少都保有古音,尤其闽南和客家保留中原古音最多。你叫闽南人、叫客家人一定要他学这个捲舌的声音,那很简单有个办法我想起,你让他要碰到说捲舌音的时候,拿个橄榄让他含,橄榄让他含在嘴裡面,他就捲了。这是反过来证明南方保有中原古音,大江以南多多少少都保有,而保有最多的是这两个地方。所以像这个地方,香港,原来就是广州音,也是广东话,它也多多少少保有中原的古音。所以你如果要请香港地方的人,让他说标准的北京话,恐怕不一定能说得标准,很有趣。接下来,我们读下一个字。
学生读诵:凡从曾之字,皆有增益之义。(段玉裁说)(段注「埤」下曰:「凡从曾之字皆取加高之意。」)按:加高则为增益也。
1、曾,《说文》:「词之舒也。从八从曰,(ㄔㄨㄤ)声。」段注:「至如曾祖,曾孙,取增益层絫之意。」
2、增,《说文》:「益也。从土曾声。」段注:「益者,饶也。会下曰。曾,益也。是可叚曾之。」
3、层,《说文》:「重屋也。从尸曾声。」段注:「引伸为凡重曡之偁。古亦假增为之。」
4、竲,《说文》:「北地高楼无屋者。从立曾声。」段注:「高楼上不为覆曰竲。《广韵.蒸韵》:『竲,高皃。』」按:高有增加的意思。
5、譄,《说文》:「加也。从言曾声。」《广韵.登韵》:「加言也。」有增益之义。
6、赠,《说文》:「玩好相送也。从贝,曾声。」按:古代贝为货币,以贝相送,有增益之义。
教授:这也是在段注裡面,我们找出来从曾得声的字,多有增益的意思。在第一个字「曾」,段注说「曾祖,曾孙」是取增益层絫之意,我们说曾祖父、曾孙。看下一个字,第十七:
学生读诵:凡从者得声之字,皆有分别之义。(王国瑞说)(王国瑞《释箸》曰:「凡从者谐声之字,皆有分别之义。」)
1、者,《说文》「别事词也。从白(ㄌㄩˇ)声。,古文旅字。」
2、箸,《说文》:「饭攲(ㄐㄧ)也。从竹者声。」按:箸用以分拨饭食,故有分别之义。
3、署,《说文》:「部署也,各有所网属也。从网,者声。」段注:「部署犹处分。《急就篇》曰。分别部居不杂厕。」按:分别部署即离析之意。
4、渚,《说文》:「渚水。在常山中丘逢山。东入湡。从水,者声。《尔雅》曰:「小州曰渚。」段注:「召南传曰。渚,小洲也。水岐成渚。」按:水岐成渚者,谓两水分流,合之则成渚也,此亦有分别之意。
5、绪,《说文》:「丝耑也。从纟,者声。」段注:「抽丝者得绪而可引。」按:乱丝不可分,唯得其绪则可理而分之。此绪字亦取分别之意。
6、陼,《说文》:「如渚者陼丘。水中高者也。」按:陼为水中之高者,此矗然别异之意,亦所以分别水也。
7、诸,《说文》:「辩也。从言者声。」段注:「凡举其一。则其馀谓之诸以别之。」按:段注谓之诸以别之,是诸字亦取分别之意。
教授:凡从者得声,取分别之义。同学们也许很奇怪,第二个字「箸」,我们现在说箸,又称它为什么?筷子。筷子是用来夹菜,看我,夹,怎么属分别?底下按语说:箸用以分拨饭食,有分别之义。现在称筷子,好像没有听人说,你到饭馆裡面没有听人说,拿箸给我,有吗?把筷子拿来,你会听到。可是,在保有古音的闽南音「箸」,它不叫筷子,ㄉㄧ,ㄉㄧ(滴)。「箸」是舌上音,捲舌,闽南音没有,ㄉㄧ,ㄧㄚˊ ㄉㄧ,拿筷子来,读它为ㄉㄧ。香港话不知道这个「箸」怎么读?香港话有谁学得?读什么?
学生:ㄈㄞˇ ㄐㄧˊ。
教授:ㄈㄞˇ ㄐㄧ?
学生:ㄈㄞˇ ㄐㄧˊ。
教授:大声一点。
学生:ㄈㄞˇ ㄐㄧˊ。
教授:跟筷子差不多吗?
学生:是。
教授:它已经不再是古音了。有会客家话的朋友吗?我知道是闽南音这个「箸」,它就读ㄉㄧ。他一般讲话裡面应用都不说筷子这个词,都说ㄉㄧ,也就是我们「箸」这个字。看第十八例:
学生读诵:凡从少得声之字,多有少义。(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四下》)
1、少,《说文》:「不多也。从小丿声。」段注:「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
2、杪,《说文》:「木标末也。从木少声。」段注:「《方言》曰:『杪,小也。』」按:木细枝谓之杪。
3、玅(妙),《说文》:「急戾也。从弦省,少声。」段注:「按,《类篇》曰:『精微也。』则为今之妙字。妙或作玅是也。」
4、秒,《说文》:「禾芒也。从禾少声。」段注:「禾芒曰秒。犹木末曰杪。」按:今用为时间单位,一秒钟极其短暂。
5、眇,《说文》:「一目小也。从目少,少亦声。」段注:「按,眇训小目。引伸为凡小之偁。」
6、篎,《说文》:「小管谓之篎。」《释乐》:「大管谓之簥(ㄐㄧㄠˋ)。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按:篎指小管的乐器。
教授:从少得声的字,我们举出刚才念的这几个字,多有少义。这是王念孙提出来的。接下来看第十九例:
学生读诵:凡从青得声之字,多有美义。(张世南《游宦纪闻》)
1、青,《说文》:「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按:青是一种美好悦目的颜色。
2、清,《说文》:「朖(ㄌㄤˇ)也。澂(ㄔㄥˊ)水之皃。从水。青声。」按:《诗经.伐檀》:「河水清且涟猗。」按:河水清澈,十分美好。
3、精,《说文》:「择米也。从米青声。」按:精选过的米为精。
4、倩,《说文》:「人美字也。从人。靑声。」按:《诗经.国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按:倩是对人的美称。)
5、綪,《说文》:「赤缯也。以莤染故谓之綪。从纟,靑声。」(按:染过色的布匹为綪,染色则美也。)
6、菁,《说文》:「韭华也。从艸,靑声。」按:《诗经.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本指韭菜的花,引申指所有美好的事物。)
教授:从青得声的形声字,多有美好之义。从水青声,清澈的水当然有美好之义。从米青声,《说文》是「择米也」,精选过以后的米,称它为「精」。「倩」是对人的美称。我上次好像举过,有同学带来《中国声韵学通论》没有?没有。在《声韵学通论》的后面附有一封信,是季刚先生回覆林老师的一封信。一开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