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第15集)刘克雄教授主讲

admin 汉字入门评论3阅读模式
摘要教授:这是我们讲的省体的象形。昨天我们说到,乌鸦这个「乌」,从「鸟」把眼睛这一点省掉,是省体象形。

汉字入门(刘克雄教授主讲) ◎ 2015.8.2 启讲于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编号: 56-181 / 共 32 次讲演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

教授:树师就帮读一遍:

学生读诵:虍ㄏㄨ。(甲骨文)(金文)(小篆)虍(楷书)。虍是虎头的象形。甲文像虎头和大嘴。小篆是从金文递变而来。

备注:《说文》:「虎文也。象形。」

今只作部首字,凡由虍组成的字,多与老虎有关,如:虎、虔、虐等。

教授:这是我们讲的省体的象形。昨天我们说到,乌鸦这个「乌」,从「鸟」把眼睛这一点省掉,是省体象形。这个「虍」,现在只当部首,它是由老虎这个虎字减掉底下那一部分,剩下一个虎头。所以在甲文裡看到,这个虎头很大一个嘴巴,有点可怕吧。好,接下来翻过来,看「片」这个字。

学生读诵:片ㄆㄧㄢ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片是将「木」字剖开,右边一半的象形。

备注:《说文》:「判木也。从半木。」段注:「谓一分为二之木。片判以曡韵为训。判者,分也。木字之半也。」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是「牀」字之初文,横看上像牀板,下像足、桄(横木)之形。(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偏。《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2)小的,单,薄。《宋史.王若海传》:「高宗尝以片纸书若海名。」又如《郑板桥.咏雪》:「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片为部首字,凡由片组成的字,多与木有关,如:牍、版、牗等。

常用词:片甲不留,片言折狱。

教授:这个「片」字,刚才读的有郑板桥的《咏雪》,第一句是「一片二片三四片」。由此可见,这诗很容易作,「一片二片三四片」。希望各位同学也慢慢练习,就像他这样。等到你练习多了,你就能知道诗是最精炼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你看他好像是信口出来,「一片二片三四片」,因为郑板桥他除了画好,他诗也作得好。所以看起来好像是信口出来,实际上都经过种种的锤鍊。同学们可以日常哪怕你用诗句一句二句来记日记,久而久之慢慢就能成为很美的诗句。再看这个字:

板书:

本来是「木」,当中剖开,「片」。下一个字,「幺」。

学生读诵:幺ㄧㄠ。(甲骨文)(金文)(小篆)ㄠ(楷体)。幺指一束细丝,是纟的本字。甲文作,实纟之初文,《说文》幺训「小也」,是由纟的本义「细丝也」所引申。

备注:(1)排行最末的。如:幺叔、幺妹。(2)指数目一。如电话号码、打牌或掷色子,称最小的数目一为幺。

教授:这个字看到甲文、金文,它省略纟下面那一部分。

板书:

「纟」是细丝,一束的细丝,这是漏出来的絮,丝的絮。把底下这部分省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这个「幺」字,所以由「细丝也」引申为有小的意思。这是象形有这种省体象形。以上我们介绍的是象形。假如造字的方法只有象形这一样,那麽同学们看:

板书:

小桌子,「几」。上面:

板书:

表示什麽?用象形的方法在桌子上放一盆花,这是象形的方法。那待会这盆花移走了,那他在桌子上面换了一样东西:

板书:

教授:这是什麽?

学生:鲲,北冥鲲。

教授:对了。这是个鱼缸,桌子上面有个鱼缸,鱼缸这条鱼同学们都认识牠,名字叫北冥鲲。

板书:

桌子上面,北冥坤又被端走了,换个什麽?简册。如果我们的汉字只有象形这个方法来创造文字的话,那你看,那就是不胜其繁。待会这北冥鲲,它又换了一条龙门鲤,又重新再画一个,所以就繁不胜繁。因此,咱们的祖先真是有智慧,他想出一个办法:

板书:

画这条长线,再一条短线,来代表一样东西在另外一样东西的上面,上面这个小横可以代表花瓶、北冥鲲、龙门鲤,还有简册种种。这就是我们现在写的,由它本来是这样,后来上面这一短横,可以演变成这样:

板书:

到了小篆有这样写的:

板书:

这个没有理由,这个没有道理。到了现在,我们现在写的:

板书:上

上。一样东西在另外一样东西的上面,它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它不是画的北冥鲲,它也不是画的桌子。把它倒过来,同学们当然知道:

板书:

这就是「下」。上、下。这种用抽象符号创造出来的文字,我们称它为指事。它不是实体的东西,可以用线条描绘,一百五十一页,这裡对指事有个说解。妳读一遍指事:

学生读诵:指事。《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所谓指事,就是以符号表示事象的意思。因为事情没有具体之形可象,只能用抽象符号表示事情的通象,来指明其事。使人看见它可以识得它的事象;观察它可以发现它的意思。例如「上」,是指一件东西在另一件东西的上面;「下」,是指一件东西在另一件东西的下面,这就是指事。

指事与象形一样,也分正例与变例,所谓纯体指事(即正例),就是不增、不减、不变的单纯形体。例如用「一」来表示任何一件事物;用「八」来表示分别;用「亼」表示三合。都是用单纯的形体来指示某种事象。变例分三种:

1、增体指事。所谓增体,是在原已成文的形体外,再加上不成文的符号。有所增符号表示某种事情的,如「夹(ㄕㄢˇ)」,从「大」,所增的「」,表示腋下藏着东西。还有一种是以所增的符号指示某个部位,如「亦」,从「大」,所增的「」,指示腋下的部位。前者所增都是物之通象,后者所增都是虚的符号。前者必非名词,后者必为名词。

2、变体指事。所谓变体,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位置的变更,如「人」字,本为纯体象形,倒过来成为(ㄏㄨㄚˋ),便是变体指事,表示人起了变化。另一种是笔划的变更。如「大」本为纯体象形,下面的脚交叉起来,成为「交」便是变体指事,表示两脚相交。

3、省体指事。所谓省体,就是在原已成文的形体内,减省部分笔划,来表示某种事象。如「口」为纯体象形,本已成文,省去上面的一横,成为「凵」,表示张口,便是省体指事。

教授:好。

板书:

这一横这个符号,代表数目字的「一」,可以说是一个人,一支花瓶,一张椅子,它是通象,不确指哪一样。

板书:

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分开相背的现象,我们现在写成「八」,有分开、有背的意思。这是一种指事符号,不是确实有一样事物可以让你来描画的,「八」。再看:

板书:

三个线条表示汇集在一起,这也是抽象的符号,没有具体的事物。

板书:

这是什麽?

学生:大。

教授:大不大?

学生:大。

教授:它已成文,是象形文字。

板书:

加这两点,是抽象的符号,写成什麽?

板书:亦

它是用这两点来指出人腋下的位置,我们现在写成这个「亦」。这是增体的指事。

变体指事:

板书:

这个()同学都认识,记得吗?这个样子,侧面,人的侧面。

板书:

把它倒过来,由这个字,倒过来表示变化,,它不正常,变化了,这是字。

省体指事:

板书:

把上面这部分省略掉:

板书:

省略笔划,是一种省体的指事。因此,指事变例有三种:增体,变体,省体。接下来我们看举例,「一」,读一遍:

学生读诵:一ㄧ。(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一指数目一。甲文一、二、三、四,皆为累积笔划,代表数目,四字到了小篆,则变为假借。

备注:段注:「一之形。于六书为指事。」

典籍所见:(1)数之始。《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2)初次。《左传.僖公五年》:「一之为甚,其可再乎。」(3)专一。《礼记.礼运》:「欲一以穷之。」(4)皆,全。《荀子.礼论》:「一使足以成文理。」(5)统一。《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常用词:一心一意,一表人才,一帆风顺,沧海一粟。

教授:接下来读「二」、「三」。

学生读诵:二ㄦ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二指数目二。是积两个「一」,代表「二」的数目。

备注:《段注》:「两画当均长。今人上短下长便是古文上字。」

典籍所见:(1)不专一。《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其子有二心,故废之。」(2)改变。《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3)并列。《史记.淮阴侯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

常用词:一分为二,一清二白,一乾二淨。

学生读诵:三ㄙㄢ。(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三指数目三。是积三个「一」,代表「三」的数目。

备注:《说文》:「数名。」

典籍所见:(1)表示多。《论语.公冶长》:「三思而后行。」(2)反复。《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常用词:约法三章,三顾茅庐。

教授:再接下来读四。

学生读诵:四ㄙ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四指数目四。甲文、金文是积四个「一」,代表「四」的数目;到了小篆,以积画过多,不便识写,因此,四至九数,皆是假借而来。

备注:古文字学者,疑「四」是从「泗」假借而来;「五」是指纠绳器;「六」是从「入」假借而来;「七」是「切」的初文,「八」表示「分别」,「九」是人的肘部。(详见「五」、「六」、「七」、「八」「九」字下说解。)

典籍所见:(1)数名。《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2)多方面。《史记.苏秦张仪列传》:「天下四分五裂。」

常用词:文房四宝,四面八方,四通八达。

教授:数目字的:

板书:一

「一」,画一横,它不确指某一样东西。二呢?

板书:

画两横。三:

板书:

三横。四:

板书:

四横,代表数目的四。五呢?

板书:

容易认吗?不好认了。所以三,一、二、三用积数,到第四就假借:

板书:泗

水名的泗,这个「泗」字。第五,同学们看我们这个数目字的「五」。甲文和金文的写法,古文字学者他们有的认为五是一种纠绳器。什麽是纠绳器?同学们放过风筝吗?用来缠绳子的。这个「五」像不像?用来缠绳子的纠绳器。树师,妳把五、六、七、八、九都读一遍,到十都可以。

学生读诵:五ㄨ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指数目五。

备注: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五字,疑本义为纠绳器,后被假借为数目的五。

典籍所见:(1)数目五。《尚书.尧典》:「五载一巡守。」(2)队伍,与「伍」通。《商君书.画策》:「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

常用词:五体投地,五穀丰登。

教授:这是「五」字。因为积画积到一、二、三、四、五画就很不容易认了,认起来很不方便。所以就假借纠绳器当作「五」这个数字。第「六」:

学生读诵:六ㄌㄧㄡ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六指数目六。

备注:甲文六,据古文字学者以为,是从甲文「入」字,假借而来。

典籍所见:(1)数名,指数目六。《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常用词:五脏六腑,五颜六色。

教授:这个字在甲文、金文,它是当作出入的「入」,就藉这个「入」字来代表数目字的「六」。这跟刚才我们说的一样,如果完全用积画,不但麻烦,而且你要认它到底是指的什麽数目,我们要算一、二、三、四、五、六,慢慢去算,很麻烦。再看下面「七」:

学生读诵:七ㄑㄧ。(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七是数目的七字。

备注:古文字学者有以为,甲文、金文七字,是切字的初文。后因七被借为数目名,不得不另造加刀的「切」字,代表本义。(引备一说)

常用词:北斗七星,七言律诗。

教授:这个字,甲文、金文,你看出一横,然后当中一竖,代表切开。然后到了小篆,当中那一竖底下起了变化。然后再由它,小篆再变到隶楷,就是我们现在写的七。这本在古文字裡面是切的意思,它被假借为数目的七。要再用到本义切的时候怎麽办?它就再加一个刀,表示切。「八」,妳念一遍:

学生读诵:八ㄅㄚ。(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体)。八本义是相背分开,后被借为数目的八。甲文、金文和小篆相同,都是像分别相背的抽象符号。「分别相背」,可以指人,可以指物,可以指一切分别相背的现象。

备注:《说文》:「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典籍所见:(1)数名。《管子.五行》:「地理以八制。」(2)多方面。《晋书.慕容德传》:「滑台四通八达,非帝王之居。」

常用词:四维八德,八仙过海。

教授:刚才我们黑板上写过这个字,我们说它是一种通象,不专指一样东西,可以是人,可以是物,这是用抽象的符号代表分别、相背的意思。然后,借它为数目的八。下一个,「九」:

学生读诵:九ㄐㄧㄡ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九指数目九。

备注:先师林尹先生《文字学概说》:「『九』象徵一种极曲折的线条,引申作数目之极。」按:古文字学者有以为九像肘形,臂节屈曲。既假肘之象形字以为数名之九,遂不得不另制形声之肘以代之。(引备一说)

典籍所见:(1)表示极多。《释三九》:「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2)极阳的数。《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诸侯壹聘九女。」又《易经》凡阳爻皆称九。如乾卦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及上九。

常用词:三教九流,九九归一。

教授:这个「九」字,从甲文、金文以及小篆看起来都是非常弯曲的线条,所以林老师他解释它是一种极曲折的线条,然后引申为数目的九。数目的九代表多的意思,我们形容很高的天上,九重天;形容很深的地下,九泉,九泉之下。代表多。为什麽九会代表多?数目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到十又回到一,所以九代表数目极多。因此有一篇叫做《释三九》的,说到三,三就已经代表多,九是代表极多。《释三九》是谁作的,有同学知道吗?

板书:汪中。

清代汪中。同学们看后面,「十」。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30日06:13: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61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