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入门(刘克雄教授主讲) ◎ 2015.8.2 启讲于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编号: 56-181 / 共 32 次讲演
▲视频下载
教授:今天下午我们讲到「而」这个字,大家记得「而」是什麽东西?有人抓抓鬍子,而。这裡我们引到《庄子.齐物论》裡面的一段话,说到「而」跟「汝」之间的声韵的关係。「而、汝、若」,这些声韵相近的字,为什麽是代表第二人称你我他的「你」?
板书:
古时候农耕社会,在田裡耕作都以男人为主,因为需要出很多力气。所以男人的「男」,同学们翻开《说文》:
板书:男
「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农耕社会,在田裡劳作是需要出很大的力气。你们下过田没有?有同学下过田的举手我看看,有很多没下过田。光是插秧就非常累人,弯着腰在那插,还要除草种种,还有犁田。所以男人就以「田」、「力」。男子力于田,会意。在甲骨文裡面,这个「力」字,研究甲骨文的古文字学家们,有另外一个看法,认为它不是力气的力,它是耕田的耒具,犁这一类东西,可以当作另外的一种说解。而许慎说,「男子力于田」。
农耕社会出很大力气在田裡工作来养家煳口,所以渐渐的就形成以男性为主的一种社会。男性为主,那男性的对方是谁?这个字,女人,女。所以这个女,由于是男性的对方,就引申为第二人称。明白吗?我们说过:
板书:
这什麽字?
板书:它
它,象形的蛇,它。甲文有这种写法。上面加一个脚印,意思是说,千万要小心,脚不要去踩到这个「它」,牠会咬人。因为牠可怕,会咬人,所以人们忌讳说蛇,就用「那个、那个」来代替蛇。不说蛇,说那个、那个,因此那个、那个就渐渐演变为第三人称「它」,那个、那个。所以这个「它」字就渐渐成为第三人称。
第二人称,「女」。刚才我们说了,是以男人为主,那他的对方就指的是女,所以这个「女」就指第二人称。我们现在写成:
板书:你
你。跟它(女)同音或者音近的,有:
板书:尔
尔。有:
板书:汝
汝。还有:
板书:若
若。还有吗?还有那个鬍子:
板书:而
而。这些声韵上都跟这个「女」字音相近,所以这些字,「尔」、「汝」就是指的对方,你。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字,树师妳帮我念一下:
学生读诵:心ㄒㄧㄣ。金文 小篆。心是人心脏的象形。
备注:《说文》:「人心,在身之中。象形。」
典籍所见:(1)人或动物的心脏。《史记.匈奴传》:「披髮左衽,人面兽心。」(2)中央。刘禹锡《洞庭秋月行诗》:「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鎔金。」(3)思想,意念。《文选.与吴质书》:「东望于邑,裁书叙心。」(4)心思。《诗经.关雎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5)性情。《韩非子.观行》:「董安于心之缓。」
常用词:恻隐之心,心领神会,心安理得。
教授:这是一个心脏的象形文字。
板书:
像不像心脏?用象形的方法造出的文字,心。古人以为心跟心思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往往在古文的诗文裡面,譬如典籍所见第三,《文选.与吴质书》。这《文选》指什麽文选?
学生:《昭明文选》。
教授:真好,《昭明文选》。
板书:昭明文选
梁,宋、齐、梁、陈的梁,萧统(昭明太子)他蒐集的,他认为最优美的文学作品,《昭明文选》。季刚先生曾命我的老师林先生,要背诵《昭明文选》。同学们如果书斋裡能备一部《昭明文选》,你随时多翻阅一下,选几篇你喜爱的把它熟读,你就能领会,我们唯美文学登峰造极的那个时代,作品是如何的优美。这是《昭明文选》。
这裡我们选到一个《与吴质书》:「东望于邑,裁书叙心。」这「心」指的什麽?就是指的意念和思想。所以古人认为心是主思想。不像现在人已经知道思想是靠什麽?脑袋。古人认为是心。典籍所见裡面第二,引到刘禹锡「洞庭秋月生湖心」,这个「心」是什麽意思?中央,湖心中央。我想起有一句诗:
板书:波心朗月寂无声
寂寞的寂,「波心朗月寂无声」。波心跟刘禹锡说的湖心,同样的意思。我敢断定同学们不知道这一句诗的出处。前面它还有三句,是一首七言的诗:
板书:朝朝苇渚讨营生 何妨放欢酒自倾 梦醒一篙天野大
可以把它抄下来。「朝朝苇渚讨营生」,这是题一幅画的诗。一个老渔翁在芦苇丛那裡,在那抓鱼。「朝朝苇渚」,芦苇丛裡;「讨营生」,打渔是他营生的方法。表面上写的是,这个渔翁天天(朝朝)苇渚讨营生;实际上写的是众人,你、我、他,大家天天都为着工作在那忙,朝朝苇渚讨营生。
不过这位钓鱼翁,他好像比一般人稍微聪明一点,「何妨放欢酒自倾」。带壶酒在船上,一边钓鱼,等了很久,久不来,他喝它一口,自我娱乐,又有何妨,有何不可?何妨放欢酒自倾。他比一般的人,他晓得及时行乐,跟一般人还不太一样,这个钓鱼翁。
有一次可能酒稍微喝多了,竟然睡着了。等睡醒以后天黑了,一篙伸出来,从芦苇丛中伸出来,「梦醒一篙天野大」。梦醒了,一篙伸出来,发现天那麽高,湖面那麽空旷,是很新的一个境界,跟芦苇丛裡面不一样,境界放宽了。再抬头一看,正好一轮明月,「波心朗月寂无声」。平静的水泊,夜晚一轮朗月照在波心上,他没有说什麽,就是寂无声。佛祖拈花微笑说些什麽?没说。波心朗月,他说些什麽?没说,寂无声,这是进到禅的境界。为什麽我刚才说,我敢断定你们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于哪裡?
学生:刘家特写。
教授:师父就是师父,是我画的一幅画,我题的一首诗,所以我断定你们不会知道。「梦醒一篙天野大,波心朗月寂无声。」鼓掌!好,看到刘禹锡「洞庭秋月生湖心」,你们的老师竟然也有一句跟他差不多,「波心朗月寂无声」。再看下一个字,树师也请妳读一下:
学生读诵:手ㄕㄡˇ。(金文)(小篆)。手是人手五指俱全的象形。金文及小篆像画五个指头的象形。
备注:《说文》:「拳也。象形。」段注:「今人舒之爲手。卷之爲拳。其实一也。象指掌及腕也。」
典籍所见:(1)凡表示动作多曰手。《晋书.杜预传》:「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2)执,执持。《公羊传.庄公十二年》:「手剑而叱之。」(3)取。《诗经.宾之初筵》:「宾载手仇。」
常用词:手足之情,白手起家,手不释卷。
教授:同学们继续看下一个字,「又」。妳再把「又」读一遍:
学生读诵:又ㄧㄡˋ。甲文 金文 小篆。又是人右手的象形。小篆与甲文、金文同,均像右手之形,甲文、金文正反每无别,惟像右手,「」像左手,则划分甚明。
备注:《说文》:「手也。象形。」按:手是五指全形,又省略笔划,是手的侧视。又为右手,后被借为重複之义,便借「右」来表示右手;为左手,后被专用为部首字,便借「左」来表示左手。
典籍所见:(1)重複。《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连词。《诗经.卷耳序》:「又当辅佐君子。」(3)表示转折。《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4)表示并列。《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常用词:欲言又止,又快又好。
教授:好,这是先看第一个「」,举起你的手看看,一、二、三、四、五,五个指头。这个呢「」?侧面看少掉两个,代表右手。所以也不一定说是要完全画五个指头,能够看出它是右手就可以。反过来「」,当然是左手。接下来,我们看下一个字「白」。树师帮我读一遍:
学生读诵:白ㄅㄞˊ。① ②(甲骨文)①②(金文)(小篆)。白是大拇指的象形。
备注:甲文实拇指之象形。(按:拇与白同属唇音,白,旁陌切,五部,并纽;拇,莫厚切,一部,明纽;白与拇两者双声。拇又名巨擘,擘,博戹(ㄜˋ)切,十六部,帮纽;擘、白亦双声,拇为将指,在手足具居首位,故白引申为伯仲之伯,又引申为王伯之伯。)
典籍所见:(1)假借为白色。《说文》:「西方色也。」《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按:白本拇指,五行(金、木、水、火、土)中,金主西方为白色,故借白为白色。)(2)表明。《吕览.士节》:「吾将以死白之。」(3)皎洁。《屈原.渔父》:「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4)古代书信署名下的敬语,是说的意思。《与吴质书》:「二月三日,丕白。」又《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山中人王维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