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講義節要 (第三十九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39
請掀開經本,八十一面第一行,看經文:
【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
這樣的句子在《金剛經》我們看到很多,則非、是名。「則非,令離相,所以會性也。」會是體會,要在相上體會到真性,這個體會究竟是個什麼樣子?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瞭。真正會得,那個樣子是一心,也就是說性相是一不是二,這樁事情也是最難的事情。因為我們不但是這一生,可以說無量劫來,我們對於一切法都有分別、都有執著,沒有辦法把它看成一體,沒有辦法把它看成一樁事,所以會性就非常困難。唯有會性才得圓滿的受用,體會得性相一如,事理不二,不但佛在《金剛經》裡面所說的義趣你完全通達明瞭,乃至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真相也就大白了。
體會也就是此地講的會性,自然也有淺深廣狹的不同。淺的,也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我們常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這是證得淺的。體會得深的,像等覺菩薩、像佛陀,那是體會到最圓滿的。這樁事情,凡是修學大乘不能不重視。體會不能用心,這個心是妄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是決定無法體會的,要用真心。真心跟妄心的差別在哪裡?真心沒有念頭,凡是起心動念的都是妄心,妄心才有念頭,真心沒有念頭,佛在大乘經裡頭常說「真心離念」。由此可知,《金剛經》上一再教給我們要離相、要離念,目的何在?目的就是用真心,用真心自然就會性,真心就是真如本性。
「成佛由於修般若」,般若是智慧,是真心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而不知實由修般若則非般若也」。為什麼說修般若則非般若?般若是什麼?這部經雖然還沒講完,但是它的宗旨、義趣我們也知道了不少,何況江居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明白的指示出,般若就是無住,懂得無住,你看到「則非」兩個字你就會點頭了。如果還執著有般若的名相,你心還是有住,住就是分別執著,你心裡頭還有一個般若,這不行。真如、真性裡面沒有名字,不但沒有名字,形相也沒有,只需做到於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一切物質、人事環境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是般若。雖然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一切萬法呈現在面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般若起用。假如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外面境界是一無所知,那是什麼境界?那是無明,你什麼都不明白,你落在無明裡面。不起心、不執著、不分別、不動念那是定,有定沒有慧,這不能見性,沒有大用。縱然這種定修成功,這叫無想定,果報在四禪無想天,無想天依舊是凡夫。四禪很特別,四禪有三天是一般修禪定去往生的,修無想定的是另外一個環境,就是無想天,第四種。還有小乘三果聖人,他們也在四禪修行,進一步就證阿羅漢果,四禪有五不還天,有五種天是小乘阿羅漢他們修學的環境。所以,四禪總共有九天,這是很特殊的一個層次。
因此佛在大乘法裡面教我們修學禪定,禪定是定中有慧,慧裡面有定,定慧等持,定跟慧要保持平均,保持平等,這是佛法教給我們修禪定的原則。這樣修學,定能破煩惱,慧能破無明,才能夠明心見性,才能夠證入如來的境界。《金剛經》裡面所以有則非、是名,就是教給我們二邊不著,說則非是說真心本性裡頭沒有這個名稱,名稱是假設的,為了教學說法的方便,不能不假設許多的名詞。這些名詞能夠引導我們契入真性,但是決定不能執著,一執著那就反而產生障礙,就是明心見性的障礙。這種障礙在佛法裡叫所知障,跟煩惱障的性質不同。所以修學要懂得「般若則非般若」。「使修般若而未離名字相,則為四相具足之凡夫也。」佛在這部經上講的,佛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所說的一切法,捨不是說不要,縱然證到等覺菩薩,也不能說不要佛法,佛法我們要它,不執著它。要知道佛法也是因緣生法,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樣的態度去修學就對了。
「佛之一稱,乃性相全彰之名,非同如來,但屬性德之稱,今曰佛說者,乃指般若則非般若,即名字以離名字也,明其雖不壞相,仍應會歸於性。」一法如是,法法皆然,般若是一切法裡面的一法,我們懂得了,應當即般若而離般若,離它的名相,離名字。佛說般若是個名詞,即名詞要離這個名字,這就是會歸自性。我們懂得這個原則,就曉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在根塵相契的時候要知道離相。眼即色相離色相,耳即聲相離聲相,一個原則,這等於數學的公式一樣,你知道這一法,你就能應用到一切法,這就得受用。清淨心現前,智慧現前,真正得大自在。小註裡頭說,《金剛經》有的時候稱佛,佛說,有的時候稱如來說,稱佛說,多半從相上講的,稱如來說,一定是從性上講的。但是「佛」有的時候相裡頭包含著性,所以他說性相全彰,「如來」,性裡頭未必說相,相一定有性,性未必有相,這個道理也要懂得。然後你看經文,知道他說佛說,或者說如來說,我們知道它的含義。
「般若無上之法」,般若是真智慧,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不是從外面求來的。凡夫、二乘自性智慧不能現前。自性不但具足智慧,無量無邊的真實智慧,也具足無量無邊的德能、才藝,樣樣都是無量。在《無量壽經》上講的,實在講它只用一個壽命來做代表,其實樣樣都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壽命無量、才藝無量,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他對五祖提出他的心得報告,「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一樣不缺,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我們學佛,學什麼?就是求明心見性,見性之後,本具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這不僅是得大自在,也得大受用,究竟圓滿的受用。可惜我們從無量劫來迷失了自性,怎麼迷的?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分別就是妄想,妄想是無明,執著是煩惱,所以佛說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教導一切眾生沒有別的,無非是恢復性德而已。怎樣恢復?把這兩個障礙去掉,就恢復了。所以,要斷妄想、要斷執著,只要把妄想執著去掉,就成功了。要想去掉,一定要修般若法門,般若就是教給我們除妄想執著的方法。怎麼除?不執著就除了。所以歸結到最後無住,無住就除了,不但法相不住,非法相也不能住;世間相不能住,佛法相也不能住,用這個方法來破妄想執著。也就是我們一般大乘法裡頭講的破無始無明,用這個方法。
「般若無上之法,尚應離名字相,何況其他一切法。」一切名都是假名,我們在生活當中為了便利而建立這些假名,便利與一切大眾交換意見,現在人所謂是溝通,便利於這個,假設這些名相。可是不能執著,它只是個假設、假立的,絕非真實。不但佛這麼教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像老子他懂得,《老子》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看跟佛經裡頭講的沒有兩樣。他知道名是假名,說道也是假名,本經裡面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是道,所講的阿羅漢果、菩薩果位,那是道,也不是真實的,都是方便假設的。所以我們要懂得,一切這些假名、假相都不能夠執著。
「不取法相,以修持一切法,則法法莫非般若,乃為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就是圓滿的般若,波羅蜜是圓滿的意思。諸位要懂得這句話,才知道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大城去乞食,著衣是般若波羅蜜,托缽也是般若波羅蜜。往舍衛大城去,那個時候是走路走去的,沒車,一步一步的走,步步都是般若波羅蜜。你相信嗎?般若波羅蜜是什麼?不著相,不著相就是的。佛穿衣不著穿衣的相,托缽不著托缽的相,走路不著走路的相,事沒離,也穿衣、也吃飯、也走路,事沒有離,不著相。不著相就是無住,幹這些事情就是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見得他沒有說把一切事放下,沒有。離相是離不執著的相,不是事相,事相照做。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們在這個世間,現前自己的生活環境,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可以很積極、很努力的去做,這生心,要緊的是不執著,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你不管做什麼事情你都是在修般若波羅蜜,你是在修學佛門裡頭最高級的佛法。由此可知,學佛不是天天在燒香,敲著木魚念經拜佛,不是這個樣子。那是不是學佛?你要把《金剛經》看懂了,那不是學佛,處處還是執著,處處還是著相;可以說那樣的修學,只是修一點三界六道的痴福而已,這是真的。所以你要是真的會修,就是生活,就是工作,生活、工作裡面是圓滿的波羅蜜,圓滿的菩薩行。如果我們要不會,那就大錯了,那變成我們迷在佛法裡面,這迷信,佛法真實的利益決定得不到。這段是教給我們離名字相,下面一段教給我們離言說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前面離名字,世尊是說「佛說」,「佛說般若波羅蜜」,離言說相,他不說佛說,說「如來說」,名詞不一樣,裡面用意很深,學般若要在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我們看小註。「有所說法否,意謂心中存有所說之般若波羅蜜法相否。」如果佛說法心裡面真有這個意思來說,那佛的四相就具足,說實在話他說的不是般若波羅蜜法,為什麼?般若波羅蜜法沒有形相。凡夫之人說法著相,今天叫你講一段經文,我好幾天之前就很用心的來準備,那就著相了,你準備說,你有所說。佛說法有沒有準備?沒有。佛是無有法說,無說而說,無說是心裡頭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心裡什麼都沒有,怎麼會說?我們就感到奇怪,我們總認為能說得出,那是胸有成竹。先是心裡有,然後才畫得出來,畫畫是這個道理,說話也是這個道理,先是心裡頭有,然後才說得出來。諸佛菩薩心裡沒有,他怎麼會說得出來?這個我們就不懂了。
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人向佛陀請教,他說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大家都曉得,辯才無礙,這個人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他為什麼能說得出這麼好的妙法?佛舉了個比喻,大概講堂裡面都有鐘鼓,佛就指著那個鼓做比喻來說,他說那個鼓你看到沒有?看到了。鼓的肚子裡頭是怎樣?肚子裡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你敲的時候它就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佛就說了,舍利弗的心就像那個鼓一樣,裡面空空,什麼都沒有,所以你只要有問題向他請教,他立刻就答覆你,答得一點都不錯。我們凡夫的心裡面,就像鼓裡塞了很多東西在裡頭,叩的時候也鳴,鳴的不是那個味道,不是那個音聲。佛心清淨,有叩則鳴,所以說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確實為眾生說無量的妙法,心裡頭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這是無說。佛沒有準備,沒有想想我要為你說什麼話?也沒有想想你問這個問題,我應該怎樣答覆你?沒有!一絲毫的意思都沒有,隨問隨答,從心性裡面自自然然流出。這是跟凡夫、小乘完全不相同的所在,這就是真實智慧的流露。
「如來是性德之稱,性體空寂。」就像剛才那個比喻,像鼓一樣,空是裡頭什麼都沒有,沒有起心動念;寂是寂靜,一絲毫染污都沒有。「豈有所說之法相耶」,哪裡有這個意思。「不曰佛說而曰如來說,意在明此。」佛是從事相上講的,或許有念,用如來,完全從心性上講的,心性裡頭沒有念,心性無念。
「無所說者,無其所說也,非謂無說。」佛說法四十九年,傳到中國來的經典,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小部分,這個我們應該能夠想像得到。在古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從印度到中國,那個時候交通工具只有馬匹,玄奘大師到印度,也是用馬匹來代步,一天能走多遠?這麼長的距離,差不多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走到。在當時,紙張沒有發明,佛陀的經典都寫在貝葉上,印度貝多羅的樹葉,那個樹葉就像我們中國的芭蕉葉一樣,寫在那上面。那個樹葉很厚,通常一個樹葉採下來,大概都是寫四行,頂多只能寫六行,兩邊打個洞,用繩子穿起來。諸位想想一部經典多大的分量!一匹馬馱一些經典馱不了幾部,不像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裝訂這麼精美,紙張很薄。從前在中國,《大藏經》那算是相當進步了,《大藏經》是宋朝才開始整理出來的,刻版把它印刷出來,摺疊本子,一套《大藏經》差不多需要我們這麼一個大廳來裝,一部。最初編集的《大藏經》,總共只有五千多卷,它的分量只有現在《大藏經》的一半。我們現在印的、結緣的是採取日本人重新整理編過的《大正藏》,《大正藏》總共一百冊。宋朝最早的《磧砂藏》,只有這一部藏經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經本這一個屋子就裝滿了,現在把字縮小,小小一個書架就擺滿了。
所以那個時候經典運到中國是非常艱難。於是印度法師到中國來,帶些經書來,中國法師到印度去取經回來,都是挑選再挑選,適合於中國人修學的,重要的經論這才帶回來,次要的、或者不適合中國人口味的,都捨棄掉、放棄了。帶回來之後,再從事翻譯,翻譯的時候又在其中又挑選,並不是所帶到中國來的全部都翻譯,沒有!也是挑選再挑選,選著翻。所以,到達中國沒有翻成中文的,數量也相當可觀,這都失傳了。所以需要知道,今天漢文的《大藏經》,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很小的一部分,當然經過中國這些古來高僧大德的挑選,都是精華的,世尊一生所說的精華,最重要的部分,我們翻譯保存下來。這是佛說得這麼多,哪裡說無說?雖說這麼多,要曉得無其所說,要懂這個意思。
無所說,經上講「無所行、無所得等句,意同此」。佛有沒有行?有行。佛有沒有得?有得。得無所得,行無所行,說無所說。所以從說、從行、從得都是在事相上講的,實質上完全沒有,沒有才是真說、真行、真得。如果是真有,真有就錯了,這個意思,我們在這次講席當中也透了不少消息。最要緊的我們聽明白了要去做,要在生活當中把它做出來,真正做出來,你就體會到了,體會就是證。信解行證是一樁事情,你就體會到了,你就真得受用;信解行證分作四個,你就得不到受用。縱然你有很長的時間去學佛、去研究經典,你所得到的結果,只是世間人稱為你是個學者,你是個佛學家。你是佛學家,你不是佛,佛法真實的受用你得不到,縱然你也會說、你也會寫,於修行證果毫不相關。我們要學佛,我們不走佛學這個路子,學佛跟佛學是兩樁事情。
「性體自證,名為如來,如來即是證得平等性體,理智一如,能所一如。」性體自證,這個「自」用得好!不是他證,自己證自己,你看不是一嗎?我能證,法性為我所證,這就變成兩樁事情,有能有所,有能有所是二法,則不是一法。你永遠見不到事實的真相,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永遠見不到,為什麼?因為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法,不是二法。給它起個名字叫如來,《金剛經》上解釋如來的意思,「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個解釋得太好了。如是一如,就是諸法一如,所以諸法是平等法,如來即是證得平等的性體。實在說,體平等,相平不平等?相也平等,用也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佛在有些經論裡面說,體平等,相不平等、用不平等,這是方便說,是對初學人說,這樣對初學人講他能接受、他懂得。如果說體平等,相、用都平等,初學的人不能接受。我看這十個指頭伸出來長短都不一樣,怎麼平等?世尊說法以二諦說,二諦是真諦、俗諦,方便說是俗諦,隨順大家,淺說、方便說,依真諦那就是說真話,佛在果地上所見到的。那個說法是完全真實,但是我們不能接受,不是我們常識所能理解的,也不是我們經驗範圍裡面的東西。所以,佛說法就有善巧方便,循循善誘,逐漸的、不斷的把我們的境界往上提升,升到一定的程度,完全跟我們講真話了。
這裡舉了兩個例子,理智一如,能所一如,從這個例子我們就能夠領悟到,一切法都不出這個原理。凡夫看到對立的,佛所看到都是一如,真妄一如,生佛一如,眾生跟佛,邪正一如,善惡一如,無有一法不如。佛的一切經裡頭說什麼?就是說個如,所以經一開端「如是我聞」,「如」才是一切萬事萬物的事實真相。佛沒有別的,就是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佛哪有一點意思在?所以說無所說,沒有他一點意思,所說的全是事實真相。
「如來所說,皆是真如自性中自在流出,初未起心動念。」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真的像那個鼓肚子裡頭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雖終日說」,終日是講時間,「熾然說」,這是形容說法的狀況,「剎說,塵說」,剎是大,說得很廣很大,塵是很小。「實無言說之相」,佛說法四十九年,說《華嚴》剎說,說《阿含》塵說,《阿含經》裡頭很短的經只有幾行,無論是深說淺說,是大說小說,實無言說之相。「尚無說相,安有所說之法相耶,故曰如來無所說。」這就是說明佛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眾生說是心裡頭先有個法相,然後才能說得出來,佛菩薩說法心裡頭乾乾淨淨,根本就沒有痕跡,他完全是一種自自然然的反應,反應的一點都不會錯誤。經裡頭也有比喻,就像回音一樣,我們在山谷裡面長嘯一聲,一會兒回音就過來了。眾生有叩,佛那裡就有回音,那個回音是從自性裡面的迴響,所以他應得真,真實。凡夫說法不行,凡夫是從意識裡面,不是自性裡的迴響,是落入凡夫的知見,這個說法才有錯誤、才不真實。由此可知,佛菩薩說法,唯一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從這裡面自自然然反應出來的,這是說如來無所說。
「須知此兩節經文義趣,世尊實令奉持者離念也,念不離,則名言之相終不能離。」離念是真實從根本修,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還是枝葉,離念才是根本。我們學佛,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之中、在處事待人接物、在迎賓接客修金剛般若波羅蜜,怎麼修法?離念,離念不著相,這是你修金剛般若波羅蜜。要認真、要努力、要提起精神來,一切時一切處用這個功夫。這個功夫不會用怎麼辦?念佛,時時刻刻心裡面有阿彌陀佛,這個與金剛般若的原理原則相應,這個方法實在講好修多了、容易多了。真正離念的確是很難,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的,可是要把心裡頭守住一句阿彌陀佛,只有這一念,用這一念來止一切妄念,這個好辦。說一念都沒有,太難了!真的是不容易,要不小心就落到無明裡頭去,搞到無想定裡面去,很容易出差錯。所以不如淨土穩當,淨土有依靠,有阿彌陀佛做依靠,這穩當,我們用這個方法。念念之中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永脫輪迴,這個非常要緊。輪迴實在是太苦了,只要在三界之內,諸位細細想想誰不造業?一般人看自己很難,看別人容易,古大德也教給我們看別人,看完別人回頭想自己,看看別人造的一些業,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自己有沒有造,就很容易發現自己在造業。造的是什麼業?自己曉得。既有造作,後來一定有果報,所以果報還用得著問別人嗎?一回頭,一反照,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造業不一定是身口,在起心動念處。生活環境上,日常工作當中,不如意的事情多,俗話常講,不如意事常八九,遇到這些不如意,會不會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就在造業了。雖然你沒有舉動、沒有說話,你那些念頭都在造業,念頭是意業。你造的是善業,那就有善果,造的是惡業,就有惡報,非常可怕。既然曉得起心動念都在造業,為什麼不起心動念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也是造業,這個業裡頭不是善業,也不是惡業,叫淨業,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能不造業,佛就給我們想出一個方法,造這個業好,不要造別的業,造這個業好,這個業真實,其他的業虛妄,要造這個業。念念都想阿彌陀佛,念念念阿彌陀佛。這個世間正像前面所說的,我們在這個世間暫住,在這旅遊,這個世間與我們不相干,它好,我們點頭,很好;它不好,我們點頭,也好,絕不能夠陷入這個圈圈裡面去。在這個世間要超然,永遠站在局外,這就對了。這樣做法是不是消極?不是消極,我們有積極的那一面,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幫助一切眾生了解三界六道事實真相,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這是積極的一面。無住是消極,生心是積極,但是生心要無住,無住要生心,不能偏在一邊,偏在一邊都是錯誤的。實在念離不了,就修這個方法。底下這一段說,第七段:
「起信論云,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又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真如就是真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也就是一切萬事萬法的本體。從《起信論》這段文我們就明白了,淨宗裡面講的一心不亂,大乘經上常講的真如,是一回什麼事情?離相離念而已,就是這樣。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一切是指世出世間,世間是六道,出世間聲聞、緣覺、菩薩、佛,合起來說就是十法界,離了心念,十法界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心念起來的,正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分別,十法界是分別變現出來的,正是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想就是念頭,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心要不想,就沒有念頭,十法界就沒有了。可是我們今天最難的是,這個心它就是要想,我們想它不想,還是個妄想,要叫它不想還真難。這是什麼原因?實在講佛也告訴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習慣成自然了。不是一生的習慣,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它就胡思亂想,想成習慣,現在叫它不想還不行,它就偏偏要想,麻煩就在此地。菩薩修行證果,修什麼?就是修不想,不想就成功了,就證果了。我們現在曉得這個道理,但是沒有辦法,我們想不想,它偏偏要想,這個習氣斷不掉!
正因為事實如此,所以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讚歎阿彌陀佛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好處在哪裡?不斷妄想也能成功,這個就妙了,不斷妄想能成功我們才有希望,才能做得到。專想阿彌陀佛,專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肯修就決定成功;不像其他法門,其他法門有想就不成功,就沒有辦法證果。這個法門想還能成功,所以叫特別法門,叫門餘大道,那個門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餘是以外的,一條成佛的大道,不斷想也能成就。從《起信論》這段經文,我們也看出六道十法界的事實真相。
底下是菩薩教給我們,修學也是行門重要的綱領,離言說、離名字,名字就是名詞術語。言說跟名字,相有體無,般若經上常講的緣起性空。言說跟名字是緣起性空,緣起,有用,我們可以用它,性空,不能執著,執著它毫無意義。離心緣相,實際心緣是什麼?心緣就是分別執著,這個是行門裡面的三大綱領,教給我們離相、離念具體的辦法。你真正能這樣做,你得到的是畢竟平等,這句話很重要。法相宗的修行叫轉識成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怎麼轉法?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轉了。末那轉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識自然就轉成妙觀察智,轉識成智,八識是從六、七下手;六、七是因上轉,阿賴耶識跟前五識是果上轉,果上轉我們就不要問它,不要去理會,六、七要是轉了,第八識跟前五識自然就連帶轉了。六、七識裡面,尤其是第七識最重要,第七識就是我執,我執、法執的根本就是末那,有我決定沒有平等。末那識轉了之後,平等性現前,萬法平等,平等就是一如,平等就是一心,平等就是真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如。這真正叫單刀直入,完全沒有委曲婉轉,直截了當。我們雖然不能在這個功夫上得力,但是一些淺淺的功夫幫助我們念佛,得的受用就很大。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看破、放下,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
「離心緣相,即是離念,緣指攀緣,心緣,即是起心動念,心若動念,必有所攀緣,便落於名字相矣。」這是三種,三種裡面最重要的是心緣,緣是緣慮,就是起心動念。由此可知,真正會修行的人,真正會用功的人,在一切境界上學不起心、不動念,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般若智慧現前;般若波羅蜜,這不是無明。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平等性現前,你看轉識成智,真的轉過來了,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妙觀察智,不起心、不動念是平等性智。轉識成智要從這裡下手,要從這個地方做起,在境界上學著不動心。心一動就落在四相裡頭,心一動就落在名字相中,這就是過失,這就錯了。從這個地方我們明白了,諸佛菩薩說法真的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他不就落在四相裡頭、落在名字裡頭?那是凡夫,不叫佛菩薩,那沒功夫。諸佛菩薩的功夫從哪裡表現?就從這表現,說而無說,作而無作,證而無證,從這個地方表現他修證的功夫,從這裡表現出事實真相。
「起信論又云,當知染法淨法,皆悉相對,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於真如。」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說明諸佛菩薩說法的義趣,他說法的意義、說法的歸趣。這個地方文字不多,但是這樁事情給我們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染法淨法是相對的,一切法相、一切名字相都是相對建立的;若離開相對,不但名字沒有,言說也沒有,唯有相對才能說得出來,離開相對就說不出來了。一切法本來是一如的,哪有可說?佛為一切眾生說法,因為眾生有分別有執著,把一如之法都把它分成相對的,佛就是從相對裡面為眾生解說、為眾生說破,相對是假立的,不是真的。從這個地方讓眾生覺悟,明瞭真相,會歸一如,佛說法的目的在此。
染淨是一對,所有一切法都是相對的,這是一切法的事實真相。所以說「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非色非心」,這是把一切法歸類,歸到最後是兩大類,色法是物質,心法是精神。現代哲學裡頭也講唯心、唯物,物就是此地講的色。為什麼說非色非心?因為心跟色是一不是二。非智非識,智沒有分別,識有分別,分別跟不分別也是一不是二。非有非無,無中會生有,有中畢竟不可得,所以有無是一不是二。你要真正明瞭真相,可以受用,受用得很自在,決定不能執著,決定不能佔有,因為那是妄想。一切法畢竟不可得,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不可得,自己身體尚且不可得,還有什麼東西你能夠得到?你要想得到的,豈不叫打妄想嗎?凡夫迷惑,離不開憂慮、恐怖,怕什麼?怕活不下去,怕活不了!活又是什麼一回事?是現在這個樣子的相續相,不是真的。這個相續相能夠相續多久,這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壽命,久、暫什麼東西在支配?福德因緣,福德因緣在支配這久、暫。
人不可沒有福,福是修來的,因為我們沒有見性,見性當然這個事情就沒有了,見性,性德現前那是永恆的,那才是真的,一真法界;十法界都不是真的,十法界裡面壽命長短、久暫都是福德因緣。由此可知,我們沒有入一真法界,還在十法界裡面、在六道裡面,修福就是我們第一樁大事。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只要這樣去做,善果就相續,好的果報就相續了。不能佔有,佔有不了,要想好果報相續,繼續不斷種好因,善因必定有善果,就這麼一回事情。想把善果保持住那是妄想,那個錯了,要知道沒有辦法能保持得住,沒有任何一個人能保持得住,諸佛菩薩也保持不住,所以這叫真理。希望善果能延長,唯一的方法就是積善因,心善、行善、言善,善果就能綿長,這種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清楚、要明瞭,然後才知道自求多福。
底下這段說諸佛菩薩說法度眾生的義趣,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因緣說法,假以言說,引導眾生。《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又跟我們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兩句話意思就是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引導眾生,引導什麼?引導你開悟,佛說法沒有別的,引導我們覺悟而已。他的旨趣,旨是宗旨,趣是歸趣,皆為離念,旨在離念,歸趣是真如,趣向於真如。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以」是因為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迷惑顛倒,不知道事實真相。念一切法,就是分別一切法、執著一切法,於是境界就影響心理,心為境轉,心為境轉就造業受報。諸佛菩薩了解真相,所以他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不被外面境界所轉。不被境界所轉,這個心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宰,境隨心轉,《楞嚴經》上說得很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就跟佛一樣了。佛菩薩的本事是能轉境,我們凡夫可憐,被境界所轉,會學的人要在這個地方學,學轉境界。能轉境界這就是般若波羅蜜,轉境界,把你日常生活,煩惱的生活、煩惱的工作轉成菩薩六波羅蜜,那你就轉境界了,你就會轉境。怎麼個轉法?我前面都曾經報告過。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大事小事,事事都是圓滿的六波羅蜜,你真的能夠把境界轉過來,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你都是修的圓滿菩薩行,都是修的圓滿波羅蜜。就在生活當中修,就在你工作當中修,不需要改變你的生活環境,不需要改變你的工作環境,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在修六波羅蜜。這樣你所學的佛法,你就得受用。這樣學佛真的改變生活,把你日常煩惱的生活,改變成智慧的生活,煩惱的工作改變成快樂的工作,你得到幸福快樂,那就是證果,你就證實了。總而言之,關鍵都在離相、離念上。「此節論文,正此處之注腳也。」《起信論》裡頭這兩段話,確實就是《金剛經》裡面這節經文最好的註解。
「非識,非有,非無,此三句,總謂一切諸法,不過彼此對待相形,雖似有而實無,當體皆空。」識不但是指八識,包括了五十一心所,也跟其他一切法一樣,相有體無,所以說非識。底下兩句是說的色法,這個非識一句是講的心法,心法與色法就包含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盡,總不出這個範圍。在色法裡面,所有一切形相、名字也是事上有、理上無,相上有、性上無,所以說它非有、非無,性上非有,相上非無。所以這三句,非識、非有、非無,把一切心法、色法,這是一切諸法,不過彼此對待相形,對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對立,相對建立的,相形也是相對的意思。雖似有而實無,似有是幻有、假有,這是事實真相,明白這事實真相,決定不會再執著,也不會再分別,你的心真正定下來,放下了,看破、放下。若有絲毫沒放下,自己一定要反省,你決定沒有看破。有些人說,看破容易,放下難!實際上你想的恰好想顛倒,放下容易,看破難,真正看破,沒有不放下的。所以在佛法裡頭,的確是知難行易。凡夫成佛不難,一念之間轉過來就成佛了,為什麼轉不過來?沒看破,還是執著這些假相以為是真實,沒看破、沒放下,道理在此地。
唐朝時候龐蘊居士,他做了個樣子給我們看,什麼樣子?看破、放下的樣子,表演那個瀟灑自在,他要是沒有真看破,他做不出。真正看破了,生死自在,來去自如。我們看近代往生傳,倓虛法師親眼所見的幾個人,他說了三個代表的人物,一個是出家的,一個在家男眾,一個在家女眾。我們從《念佛論》裡把它節錄下來,我請這邊的同修用電腦打字,專門把他這幾個例子打出來,字也印得很大、很清楚。實在講,如果真正把這幾個人的例子看清楚、看明白,記在心上,就照他們這個方法修就成功了,哪裡要這麼多經論,這麼麻煩!他們為什麼能在短短的時間有這樣成就?沒有別的,看破、放下!這三個人知道經論都不多,他為什麼能看破?他的人生生活環境太苦了。
所以佛說「以苦為師」,這句話很有道理,在這個世間過得富裕,生活能過得去,貪戀這個世間,反而變成障礙。清苦的人、貧苦之人,他生活過不下去了,聽說有個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嚮往、真的想去,他懂得不要多,只懂得這一點他就行了。他的心真誠,想離苦的心真誠,想往生得樂的心真誠,這一點真誠心就是他成就的因素。我們為什麼比不上他?我們的日子過得很不錯,好像滿自在的,西方極樂世界經上雖然講得那麼好,沒見過,對它還打了好多問號,眼前這是現實,執著、貪戀眼前這個境界,所以不如這些人。這個就是說老實話,聽的經聽得不少,還是沒看破,對於佛所說的這些話,說老實話還是半信半疑,不是真信。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與信心清淨還有相當長的距離。那些在一生當中,生活當中吃盡苦頭的人,一聽說他信心真清淨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比不上這些人的地方。我們細心去想想,那幾個人的成就非凡!生到西方世界,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不說別的,說我們生活的空間、活動的空間,人家那個空間就達到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今天生活空間太可憐、太小了。
十五號,我要從此地到新加坡去講經,飛機要飛十七個小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盡虛空遍法界,一彈指就到了,我們哪能比得上他?仔細想想,西方世界還非去不行,要不去那受苦受難就多了。要想得大自在、得大圓滿,眼前這些拉拉雜雜要不是把它捨得乾乾淨淨,它變成了障礙。所以我們放下什麼?放下一切障礙,放下一切煩惱,放下六道輪迴的生死,是放這個東西,你想想應不應該放下?應該放下,徹底放下,我們才能夠恢復真性,才能夠恢復性德,恢復到究竟圓滿。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