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善相劝,德皆建」。
在《论语》最后一篇「尧曰第二十」,孔子劝导从政的人、做官的人如何为政,这都是劝善。我们看应该怎样做好官,当然不只从政要这样做,做任何一个团体的领导人,譬如企业的老闆、学校的校长、一个班的班主任、一个小组的组长,都要这样去做。我们看经文裡面讲,「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这裡问怎样才可以从事政治?从事政治是做管理,我怎样去管好人、管好事?我怎样能够有领导的执行力?孔子在这裡答覆他讲,「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孔子讲,要遵从五种美事,摒除四种恶事,这样才能够从政。哪五美、哪四恶?后面就详细的跟大家讲解。
「子张曰:何谓五美」,什麽叫五美?孔子就答覆他,「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勐」,这就是五种美事。一个君子为政、领导大众,惠而不费就是施加人民百姓恩惠而不耗费财力。如果说拿很多很多的钱财去施加恩惠,那当然很简单,谁都会。但是,能够施加恩惠又不耗费财力,怎样才能做到?领导人就容易做到,他制定一个好的政策就是给老百姓很大的恩惠,又不费财力。劳而不怨,是劳民、指使别人做事不招致别人的怨恨。欲而不贪是讲,有欲,就是你自己有一个想法、欲望,你有希望、有目标,但是没有贪心。有私心才会有贪,如果无私怎麽会贪?所以那种欲望不是为自己的,是为社会大众,是好的希望、好的理想目标。泰而不骄,就是心中安泰,心平气和,不会骄傲。威而不勐,威是有威仪,但是不凶勐。你做到这五个方面,就有五美,这是一个好领导。
子张下面就详细问,「何谓惠而不费?」他问第一条,接着其实孔子为他五条都答覆了。孔子一条条来解释,「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因就是顺着人民的所利,他所得的利益,而制定好的政策来利民,这叫做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看人民百姓有什麽需要。譬如当一个国家生活水平很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连温饱都没有,国家领导那个政策就要以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的生活做为第一,这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使他们都能够得到利益,使人民安居乐业。像文革之后,人民百姓最需要的就是发展经济,所以当时改革开放,这个政策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现在不但生活有温饱了,而且进入小康,甚至有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富裕起来做什麽?你问孔子的话,孔子教你,一个国家人数很多,像他在魏国就讲,人数多,第一个要富之,使他们先富裕起来,有生活保障了;第二是教之,要教育他。他有钱了,生活温饱没问题了,你要教导他;不教导他,一味发展经济就会有问题,大家会起贪心,人民就会唯利是图,就会道德滑坡,为了利益不讲道义。
现在国家提倡要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道德教育,这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人民需要这样东西,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国家提倡,我们都响应。我原来是教金融,教你怎样攒钱,现在看来攒钱不是第一需要,很多人攒了很多钱但是他生活不快乐,很多的富翁都跳楼,他价值观不正确、人生观不正确,所以他有钱反而更多的痛苦。现在我们做什麽?做传统文化弘扬的工作。我们也做这个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响应国家号召,这是惠而不费,这个不费钱,只要你制定的政策正确就可以了,你指出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就万民受福。所以,做官其实修功德很容易,所谓「公门裡面好修行」,像了凡先生,明朝的这位进士,他做县官的时候下了一个政策,决定全县的人减税,万民得福,这就是惠而不费。
什麽叫做劳而不怨?孔子又讲,「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要选择劳民的时期,叫做使民以时。在古时候主要是农业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产业,农业要按照天时,春耕、夏长、秋收、冬藏,不可以乱,乱了就没有收成。所以,做国家领导、做皇帝的,或者是地方官员,要去劳民,譬如建设,修桥、铺路,搞这些公共设施建设,或者是建宫殿、建大楼等等,需要民间劳力,就要选择在清閒的时期,不要在农忙时期。这样劳之,使他们出劳力,他们都会乐于做,他们不会有怨恨。如果在农忙时期要赶这个工作,他们心裡有怨,有怨他就不会服,就不想去做,做得就不好。加上,民怨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古人讲「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做君主、做国家领导人的,如果不能够顺应民心,激起民怨,人民就会起来造反。
第三个,「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这是欲而不贪。君子之欲,欲望是什麽?是推行仁政。仁者爱人,推行对人民百姓真正有利益的政策,这是一个君子领导人的希望,他这样做一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不会搞自私自利,更加不会贪污受贿,所以他就无贪。又焉贪,何必要贪?这句话意味深长。圣贤知道,一个人的财富、名利不是说你贪就贪得来的,你之所以能够得到,是你命裡面有。你前世有布施,这一世才有福;前世没布施,今世你怎样贪都贪不来。用种种手段想去得到,不但得不到,最后可能还要进监狱,可能要被处死,所以何必要去贪?命裡有时终须有,命裡无时莫强求,君子不会贪这些财色名利,君子就是希望为人、利人,真正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自然就会大公无私。做领导人最关键的一点,一有私心,这个领导就做不好了。
第四个讲泰而不骄,「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待人接物虚心平等,所接待的人无论是多数还是少数,众寡是多少的意思,也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不敢怠慢,一味恭敬、一切恭敬,这就是泰而不骄的意思。泰是心地平和,内心谦虚恭敬,没骄傲、没自大、没高下之心,只有平等,这样就得民心了。人民百姓不在乎贫穷,而在乎分配不公,不公平、不平等,所以,做领导的人心一定要平等。
第五个,「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勐乎?」君子自爱自重,首先他端正自己的衣冠,这就是自爱自重。如果穿衣随随便便、不修边幅出去,我们说失礼于人,不是失礼他人,是失礼自己。自己不能够自爱自重,别人就看不起我们,别人看不起我们是因为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先要自己的装束端正,不是豪华,但是整洁端庄,要「上循分,下称家」。尊其瞻视,瞻视就是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的这些仪容、仪态要庄严,这是自尊,令人看到之后,望之俨然而生敬畏之心。人为什麽会敬畏?因为你自己自爱自尊,别人才会尊重你。如果自己不注重品德、不注重衣着,往往别人就不可能对我们尊敬,这叫做威而不勐,有威仪但是没凶勐的那种状态,让别人见到我们又敬爱、又敬畏,很想亲近又不敢放肆。这就是所谓君子的五美,有这种仪态、风度、德行,你就能够做一个好领导人,你就自然有那种领导力、执行力,有那种威势。
下面再谈谈摒除四恶,「子张曰:何谓四恶」,什麽叫四恶?这四种恶事一定要去除,我们自己好好想想有没有,如果有就要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解释这四恶,第一个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为政者、领导人如果不先教育人民,人民犯了罪就要杀他,那就叫做虐待百姓,所以教学最重要。《礼记.学记》裡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主要是讲用古圣先贤的伦理道德因果来教育百姓,使大家懂得做人,能够断恶修善。如果你不教他,他犯了错很正常,你就杀他,你说是不是虐待、暴虐?这个杀不一定是杀他的身命,惩罚他也是一样。所以做领导的人,不要只是用严格的惩罚手段,应该多用教育。教了他还不听,明知故犯,那才要严惩;他不知道,犯了法,应该宽恕。领导自己应该反省,「为什麽我会有这个子民,竟然会犯这些法?」自己没有教好他,自己要检讨。像汤王在世的时候,商汤汤王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万方是天下老百姓。如果有一个人犯罪,那个罪就是我的罪,我身上有罪,我没有教好他、我没有带领好他,没有尽到做君王的义务、使命。做君王有三重使命,古人讲的「作之亲,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就是做他的父母,要爱他、要关怀照顾他;作之君就是领导他、带领他走上正道;作之师是做他的老师,要教导他,不教导就是虐待。
第二条,不戒视成谓之暴。戒是告诫,为政者下一个决定、颁一个诏令,命令下面的人做事,要经常去告诫。譬如,我命令手下所有的人都要做清廉的人,不可以贪污受贿,这个告诫常常发布、经常要去教育。如果不告诫,你就想看到成果,视成的成是成果,你希望所有的人都是清廉的(没告诫,他抵受不了诱惑,他当然有原因,但是你自己也有原因),这叫做暴,暴君。第三个,慢令致期谓之贼。这是讲政令发布得很慢,但是限期完成,非常紧急、刻不容缓,令下面的人压力很大,喘不上气,这叫做贼害人民、贼害下属,不可以。要早下号令,使下面的人多点时间准备。第四个是,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有司是讲管事的人,职务比较卑微,做一些很普通的,像出纳这样的工作。这是一个比喻,讲做领导的人要大气,犹之与人就是犹如给人财物,你出手要大方。出纳之吝,吝是吝啬、不捨得、小气,小气就是吝啬,这样的话就往往会失去民心。对于利养,一定要多布施,不要计较。《弟子规》裡面讲「与宜多,取宜少」,给别人的要多,自己索取的少,自己要清廉一点,但是给别人大方一点。有大气的人有大量,有大量的人有大福,量大福大,他才能够领导好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我们看到日本三月份发生海啸大地震,以及核洩漏的这些事故,中国政府出手很大方,大力支援日本,甚至温家宝总理亲自去日本视察,是去日本访问地震事故、核洩漏之后的第一个外国的总理,这就是大气。过去虽然日本对我们曾发动过战争,但是我们大国有大国的风度,不小气,别人才服你,以德服众,所谓的执行力是靠你的德行感召来的。这是讲到善相劝、德皆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