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125集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二五集)  201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125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大家请坐。我们来看「阳货第十七」第三章:

 

【子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

 

雪公《论语讲要》说,这一句应该跟前面一章,「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合成一章。有的注解把它分为两章。我们按跟上一章合起来来讲,这个意思就容易贯通下来。『惟上知与下愚不移』,首先讲这个「惟」字,它是承前启后的字,承前是「性相近,习相远」,承接上面的意思。也就是说虽然性相近、习相远,但是,惟有上知与下愚不移,这样意思就很通顺了。上智,当然这是上根利智的人,所谓「生而知之者」。下愚,有不同的讲法,有的先儒把下愚做为恶人、上智做为善人,生来就善的是上智,为恶不肯改的就是下愚。上智不会改作恶,所以不移,不移就是不转变;下愚,这是不肯去转变他的恶,就是不能够断恶修善。这裡只说不移,他没有区分善恶来讲,因此《雪公讲要》裡面他主张不要分开善恶来讲,只说不移。不移就是不转变,做什麽事只要能够矢志不渝做到底,就能够成功。承前面一句讲「性相近,习相远」,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的修道,最后一定能够恢复本有的本性。上智的人,当然是非常难遇的,一般普通的人都算不上上智之人。这种人孔子称「生而知之者」,孔子自己都说他不是这样的人,他是靠什麽?学而知之。要学而知之,就必须要做一个老实人。老实人也可以称为下愚,这种愚是大智若愚,并不是真的愚蠢,只是他妄念少,而心比较定,因此能够锲而不捨。他能够择善固执,因此他也能够成就。

 

在《礼记.中庸》篇裡面有这样一段话,「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是给我们说到两种人,一种是能行天道的诚者,生来心地就真诚无妄,没有妄念,这种人生来就是圣人。他天性得以保全得非常完全,他所行的与天同道,所以本性本善自然流露,没有过失。人之道是诚之者,这个要学习,不是生而知之,要通过学习才能够得到。所以诚之者,是他本身已经失去了真心,不能真实无妄,但是他却有觉悟,他要诚之者,这就是说明他希望得到真实。真实是讲自性,希望能够悟达心性,那麽就要尽他的人事,也就是说他要努力去修道,人之道。

 

圣人的德行就是「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种人是圣人,也就是说是上智之人。不勉而中,就是不待去思勉而能够得到中道。勉,是已经有造作了,他不需要造作,不仅没有分别执着,连起心动念都没有,所以完全出自于天性、自然。《朱子集注》裡面所谓「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用思而得,得什麽?得到中道,中庸,这是圣人之道。确实,如果有思有动,就得不到中道了,念头一动已经偏离中道。所以中道,就是讲到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状态,圣人,佛家称为佛。这是我们的本性,本来如是。

 

我们凡人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说难免会动念头,难免要有分别、有执着,甚至还有自私自利、有欲望、有烦恼。怎麽办?就要学诚之者,这种人是修行人,「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他就要选择善法。固执,就是坚持不懈、不放弃,这样慢慢将自己的这些习气毛病都改过来了。其实,只要把习气毛病放下,我们自性就现前。我们只要能够择善固执,便是诚之者。虽然一般人看我们似乎是一种另类,不符合时代,所谓下愚之人,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这样。因为这个时代没有人去行善,见到有人行善,当然他会觉得很讶异。但是我们自己要坚持,固执就是坚持不懈,这种人下愚,但是他能不移,最后一样能够得以成功。这是讲到恢复我们的自性,这两种人能够成功。

 

我们既然做不到上智之人,要学下愚。学下愚是什麽?老实、听话、真干,这是下愚的人的表现。只要能够这样做到,肯定成就。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付出百倍的努力,我们肯定能够成就。念佛的人希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学下愚之人,学老实人,学做个呆汉。这是夏莲居老居士说的,做呆汉。别人看起来呆呆的,啥都不知道,他心裡就一句佛号,一问三不知,下愚。但是他不移,念念不移,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念个三年五载他就三昧了,念佛三昧,功夫高的开悟,他就变成上智之人了。你看刘素云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她在世间,人家都觉得这个人是傻的,人家都争利,她就不争利;人家都考虑自己,她从不考虑自己;她从不骗人,从不撒谎,好像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人家会笑话她,可是她自己很有主张,都不跟人家讲,自己听经念佛,用十年功夫,成就了念佛三昧!这就是择善固执,念佛是善中之善。所以她是诚之者,值得我们效法。

 

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说到,「除却上知下愚,便皆可移。既未到上知,岂可不为之隄防?既不甘下愚,岂可不早思移易?」蕅益大师也没有说上智是善、下愚是恶,只说移与不移的问题。只有两种人是不移,换句话说,除了上智与下愚,其他都会移,看往哪个方向移。移就是转变,看是变得善还是变得恶。那就是自己要发心,自己要立志。如果不立志往上做个善人,那肯定会堕落。因为这个社会污染太重,诱惑太多,「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说停在当地不动的,不可能。要麽就是进步,要麽就是退步,所以你说不移也是不可能。

 

我们不是上智,现在也好像不是下愚。下愚的人没有妄想,很老实、很听话,想想自己好像也不是这类人。这麻烦了,怎麽办?肯定会移,移到哪?蕅益大师这底下就鼓励我们,「既未到上知,岂可不为之隄防?」我们达不到上智的境界,上智就是生来就是圣贤,利根,一闻千悟,闻即信受。就是一闻他就能做到,像菩萨三慧闻、思、修,就是一而三、三而一。圣贤的道理只要一听闻,他立刻就懂,就明白。闻就是思,思就是明白,一明白了他就做到,这就是修。所以闻思修它没有次第,他是同时达到,这是上智之人,佛教称为菩萨。我们做不到。

 

《论语》,我们听到现在已经超过两百小时,到这次二百五十个小时。请问大家听了之后,有没有变成孔子,有没有变成颜回?没有变成圣贤,说明没有思也没有修,那个闻也没有完全闻到,听是听了,听而未闻。闻是真明白,明白了就肯定做到。所以我们不是上智,这个要承认。学习圣贤之教,千万要有谦卑的态度,不可以过高估计自己。我自己就知道我肯定不是上智,也许你们在座比我好一些,但是估计也不可能是上智。那怎麽办?还得闻。闻得不够,没听懂。你说《论语》我懂了,不就是讲这几句话吗?我都能複述出来了。那是真懂了吗?如果真懂了,你肯定做到;你没做到,说明你还没懂。所以你看刘素云老师她怎麽学?一片光盘,一天听十遍。不要以为听一遍、二遍就能懂,很难,所以要反覆薰修。孔子他老人家都讲,「人一能之,己百之」,上智的人一次就听懂,我们一百次总能听懂。我们这个道理也是在讲课的时候反覆的讲,有的人觉得这道理怎麽重重複複的,已经讲过了怎麽还讲?为什麽要重複?您还没明白,没明白就得再重複。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28:0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62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