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 (第二十二集)钟茂森博士主讲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弟子规》下面又讲到过不规、道两亏。劝善还要规过,朋友之间,甚至是父子、夫妇、君臣、兄弟之间,都有规过、劝善的义务。如果见他人有过而不去规劝,这样道两亏,,他亏欠了道德,我们也亏欠道德。当然规劝要讲求方式,要使他能够接受。我们的心是爱心、是忠心、是孝心,使他能够改过自新,帮助他,不是用那种批评的心、指责的心、讥笑的心,这种心理不好,这种心就是前面讲的「扬人恶,即是恶」,用心不同。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到,「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是爱护,之是代表受爱护的人,我们爱一个人,无论他是自己的什麽人,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都好,都应该爱他。爱他一定要怎样?劝勉他行善。这个劳是当勉字讲,勉励的勉,按照古注的讲法是当勉励的勉字,爱一个人就要勉励他走正道,做正人君子。忠焉,忠于一个人,这主要是讲忠诚,尤其是对自己的长辈、自己的领导要有忠诚之心,有忠诚之心,能不教诲他吗?诲是教诲,教诲也有规劝的意思,劝谏他改过自新,帮助他能够不断的提升。像唐朝的谏臣魏徵,他对唐太宗经常劝谏,这就是忠心的表现。忠心于一个人,不是经常去阿谀奉承、讲好听的话,这样不一定是忠,往往可能是害了他。魏徵对唐太宗,经常指责他错误的地方,劝他改。唐太宗也很难得,真是大人有大量,不但不会计较,反而虚心接受,将魏徵当成自己老师一样。

  

有一次,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个女儿,年方十六、七岁,才貌出众,于是劝唐太宗下诏将她纳入宫中做为自己的嫔妃。唐太宗就下诏,诏这个女子入宫。当魏徵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入宫进谏,跟唐太宗讲,「陛下,你是皇帝就是为人父母,要抚爱百姓。这位姓郑的女子,我听说已经许配给别人了,只不过没过门,你现在下诏将她纳入宫中,等于是抢了别人的妻子一样。你是皇帝,别人不敢违抗你的诏令,但是这就使百姓有烦恼」。唐太宗听闻,也吃了一惊,因为他也不知道这个情况,立刻就要收回诏令。当时还有人劝唐太宗说,「不要听魏徵这样讲,其实说许配给人的事情是传闻,不是真实的。不信,你下去问问郑家的人,问问他有没有将女儿许配给别人?」唐太宗听了之后又半信半疑了。结果魏徵在旁边又讲,「如果陛下你去问郑家的人,他肯定就不敢讲真相,因为他不敢得罪陛下你。但是我已经查实了,确实他已经将女儿许配给别人了,请陛下早点收回诏令」。唐太宗也很难得,立刻就收回诏令。魏徵能够劝谏皇帝、教诲皇帝,这就是忠,不但是忠于皇帝一个人,而且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因为皇帝如果有好的诏令,就利于万民,如果皇帝不好,他纵欲玩乐,就是人民百姓受害了。

  

尤其欲望一定要压伏,将欲望压伏才能够彰显天理,才能够彰显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在《论语.季氏第十六篇》,孔子就对大家劝谏,他讲到人生的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就讲人生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三个时期要戒三件事。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身体还没发育完全,血气还没充实,这个时候戒在色,这个色是色欲,男女之色,淫欲心。人如果欲望少,血气就充盈饱满,他的身体就会好;精神饱满,他做事就容易成功,而且德行保存得好。孟子讲过,如果为人多欲,德行再好也好不到那裡;如果人能够寡欲,少欲知足,他德行自然就会好。尤其是「万恶淫为首」这个淫欲,淫欲最败德,不但败德,也败身,也败家。如果是一个领导,国家领导人沉迷色欲就会败国,历史上很多皇帝之所以亡国都是因为色欲,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这样。夏桀、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周朝西周周幽王,都是因为美色而破国亡身。

  

我们听到彭鑫医生跟我们讲解中华养生之道,特别提到这一点。他举一个例子,讲他有一个病例,三十二岁的一个企业家,生意、企业做得很好,结果怎样?纵欲,包养情人,严重的肾亏。他来求医,就请彭医生为他把脉,彭医生说,「你是肾气不足,肾气亏损,一定要断欲一年,不能有房事」。他说他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彭医生说可能后果是中风。因为中风,中医裡面讲其中一种原因是由于肝肾不足、肾气不足导致的。结果他还是我行我素,一年之后果然得了严重中风,嘴角都歪斜讲不出话,双脚也走不了路,要坐轮椅,很凄凉。他的事业当然一落千丈,以前他中意的那些情人个个都跑了,剩下他自己孤零零,很凄苦。纵欲的后果,最后自己落得个破家亡身的下场,可怜!所以年青人,也包括壮年人,什麽人都要注意这一点,戒色。尤其是年青人,应该立志远大,立志做圣贤,不为欲望所束缚,这是少年时的戒。

  

及其壮也,到了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这个时候很容易跟人争斗,就要戒斗。斗争、竞争这些念头都不好,使自己压力很大、很烦恼,生活在忧虑恐惧当中,而且与人斗争往往会惹祸,所以一定要戒斗。要懂得谦卑、礼让,不与人争,能够忍得一时,你的福自然就增长;忍不过这口气,一定要跟别人争斗,很可能后果就不堪设想。到了晚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已经血气衰弱了,体力不支,戒之在得,千万就不要再贪功、贪做,贪名、贪利、贪财这些都要放下,这叫戒之在得,得有贪的意思,要懂得放下,放下才自在。这裡讲的君子三戒,戒色、戒斗、戒得,虽然讲不同的人生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三戒都是一生受持的,不是说只是少年才戒色,就不戒斗、不戒得,不是这样。少年最容易犯色戒,就要着重戒色,但是也要戒斗、也要戒得;壮年时期除了戒斗,还要戒色、戒得;老年也是一样,三戒都要用,贯穿整个一生。这是孔子劝我们,他对我们的人生规劝,我们要谨记。

  

《弟子规》裡面又讲到,「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这是讲我们跟别人的交往,取和给与一定要分明、一定要恰当,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贵分晓。在贵分晓(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基础上,还要讲究与宜多、取宜少,给别人要多;取,自己得到的要少。不可以贪心、不可以跟别人争利,应该懂得推让,能够推让才有福,福不是靠争就争得来,愈争反而愈没福,福是让得来的,愈捨,捨得愈多愈有福。在《论语.里仁第四篇》讲到,「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放,根据孔安国的注解讲,是当依字讲,就是依于利而行。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去想这件事对我自己有没有利益,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这是取怨之道,多怨,一定会跟别人结很多怨。为什麽?因为利是人之所必争,你也争利,别人也争利,就有利益冲突,利益冲突的时候我们不肯让利,当然跟别人结怨。如果能够让利,自然就化解怨恨,「财物轻,怨何生」。

  

你又问,「为什麽我要让他?明明我可以得的利,为什麽我要让?」这个道理你要明白,利是不是你争就争得来的?是不是让利就没利了?不是。要知道人得的财利,一个人的富贵,确确实实前生布施、今生命定,你的财富都是由于你布施财得来的。你前生如果布施得多,这一生财富就多;布施得少,财富就少;没布施就没财富,跟你是不是去争、去抢没关係。你争得来、抢得来的,都是你命裡应该有的;如果你命裡没财,你试试去偷、去抢,你抢不抢得到?可能没抢到就被警察抓去了。明白这个道理,何必要去争、去抢?我用正当的手段去求,一样求得。我让,不跟别人结怨,而且绝对不会失利。你能够捨利,你命裡面如果真是有这些财利,将来一定会有,而且来得更多,等于好像加上利息一样。如果现在看着眼前的小利不肯放手,跟别人争,跟别人结怨不说,可能还折损你命中的福报,把你命中的财利都折损了,何利之有?这很冤枉,又跟别人结怨,又失去了命中的财利,双失。如果你能够让,又不跟别人结怨,跟别人非常和谐,你整天相让,别人就喜欢你,结果你还保存命中的福报,以后的福愈来愈大,如果你还能够多布施,福就愈来愈增长,这叫做双赢,何乐而不为?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裡,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粤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十二集)  2011/6/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51-0022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6月3日21:02: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72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