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证道歌(第9集/文字/MP3)jingkong法师 台湾圆觉寺

admin 永嘉证道歌评论阅读模式

永嘉证道歌  (第九集)  1980/1  台湾圆觉寺  档名:09-013-0009

第二十八页,最后一行。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

 

从这一句看起。这一句里面都是说的佛学的名相,而这些都是佛学的普通常识,我们应当把它记住。什么叫『三身』、什么叫『四智』、什么叫『八解』、什么叫『六通』,都要把它记住。注子里面这四种名相只有六通它略掉了,这个地方没有六通。「三身」是指的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理体,就是本体,报身是自受用身,自己受用的,自受用身,化身是他受用身。这是有体有用,体是一个,用里头又分自用、分他用。所以三身就是一身,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四智」我们也讲的不少了,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不必解释,注子里头说得很清楚。『体中圆』,体是理体里面,圆圆满满具足,无有欠缺。人人都有一个本体,换句话说,三身四智个个体中都圆满具足。

 

「八解」,解是解脱,所谓是「八处解脱」。八处解脱也是归纳,一切世间归纳为八处,处处自在,无有不自在者。要从理上讲,就是八识的解脱;从事上讲,这个地方列的有境界,内观色、外观色,乃至到想受灭,想受灭这是属于灭尽定,也就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境界。注上有,我们就不必要细说。六通,这个地方是略掉了。六通第一个是「天眼通」,第二叫「天耳通」」,第三叫「他心通」,别人心里面有什么念头、想什么事情你都能知道,那叫他心通。第四叫「宿命通」,宿命通就是知道过去世,我们俗话所说,知道过去未来,就是宿命通。第五种叫「神足通」,神足就是变化,你们看《西游记》孙悟空七十二变,那就叫神足通,就是变化自在。第六叫「漏尽通」,漏尽是烦恼断尽的意思,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这六种神通前面的五种都不足以为贵,那个天上的天人,他有报得五通,他前面五种都可以具足,都有,从四王天到四禅天,这些天人都有这些神通。唯独没有漏尽,就是见思烦恼没有断尽。漏尽通从粗方面来讲,得要到阿罗汉才能把三界之内见思烦恼断尽。所以说是最低限度是小乘阿罗汉才可以称有漏尽通,六通具足。

 

『心地印』,「心地」就是真如本性,「印」是讲印证的意思。换句话说,八种解脱、六种神通也是我们本来具足的。所以这些不足以为奇,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这可惜的就是我们心性理体上起了无明,把我们的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这些无量的德用都迷失了而不能现前,这是迷失了。只要破迷开悟,这一些德能都能够现前。现前不是你什么证得的,也不是你什么修得的,为什么?本来就有,本来就有这个能力。确确实实如经所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个时候神通广大,比孙悟空大太多了,孙悟空只有七十二变,没什么了不起,孙悟空并没有断烦恼,所以那是小神通,小通。到你自己烦恼断尽,那是无量无边的神通德用,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问题我们要能够信,要能信得过,要认真的把无明烦恼,就是心性里面的障碍,我们要把它去掉。那说到这个地方,底下这一句接得就太好了,所以唯恐我们不相信。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

 

『上士』,在佛法里面讲,上根利智的人,聪明智慧绝顶的人,对于前面所说无上的妙法,无上妙法也就是究竟真实之法,上根人一听,他就相信、他就明了。这个信是真信,是明了的相信,并不是感情的那一种相信。感情的相信是迷,他是佛、他是观音菩萨,他讲的话我当然要相信。什么道理他不晓得,只是菩萨讲的话我就要相信。这个叫迷信,这个不行,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一定要是明了理了,而后能够信他。所谓是「闻一知十,一闻千悟」,要这样的信。这就是『一决一切了』,我们通常叫做彻悟,彻底的大悟。注解里面注得很好,说「上士相见,目击道存」,不必说话,彼此程度相当,在动作表情上见解就圆融、就沟通,不必说话。

 

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行了,中等以下的人『多闻多不信』。为什么?这样的人执着在「多闻」。在世尊会上,阿难尊者就代表这一类的人物。正是古人所谓「言多则去道转远」,这一句话诸位要记住,就注解里头第三行的当中这句话。往往我们请教别人,你要是遇到那个高明的人,你的问题一提出来,人家一句话、两句话就解答了,干净利落。你要问的那个半通不通的人,他可以跟你讲上三个小时、六个小时,讲完之后,你还在五里雾中,摸不到头绪,确实如此,找不到纲领。现在在文字上也是如此。你看我们读古人的文字,就拿《证道歌》来说,短短这么一篇,可以说是句句都是纲领。如果要把这些写成白话文,你看看要写一大堆,叫人看起来迷惑颠倒,头都找不到。

 

譬如我们现在看报纸,长篇大论看下来之后,莫知所云。你再念念《古文观止》,那些人文章不过是一百字到三百字之间的,一看,头绪了然,这是我们要学习的。现在人有个习气,为什么?写文章要算稿费,稿费是论字算的,明明一句话可以讲得完的,我得扯上二十句、三十句。为什么?拿稿费拿得多。现在人是看字数,不论内容的。所以我们这个学术水平才降低。在古时候着重内容,不着重文字的多寡。所以说古今崇尚不同。但是无论是言语、是文字,愈是精简愈是上乘。言多怎么样?分别多、知见多,与道当然就愈转愈远了。

 

道本来就在眼前,六根所接触之处无不是道,愈解释就愈麻烦。所以我们看经要会看,听经要会听,会听、会看是离言说、离文字,一看就明了,一听就开悟,这个叫会的。看了、听了不悟,原因在哪里?他就是一面在看、一面在听是一面起分别、一面在打妄想,这个样子与道就转远了。转远了,纵然是信,也不是真信,那个信心也不够坚强。你譬如我们一般人是讲信佛,诸位在座的,哪个不信佛?出了家,受了戒,修了几十年,怎么能说不信佛?可是再说这个信佛,底下都打了好多问号。为什么?如果真正信佛的话,那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为什么还放不下?这放不下,口头上说信,心里也想信,一考试,他不行了。还是信的世间名闻利养,还是信的台湾银行印的钞票。那个是可信,经典就不相信了,释迦牟尼佛也不信。所以我们的信心禁不起考验。

 

这个得禁得起考验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信心。由此可知,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的信心都禁不起考验,何况于我们?但是我们也不能看轻自己,有的时候我们信心确实超过了阿罗汉、超过了权教菩萨,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有这个信心?信心,刚才说过了,不是建立在感情用事上。而我们信心所以不够坚强,不是真正的信心,全是没有离开心意识。心意识当家,这个信心就是感情用事,心意识都是感情,不是理智。离了心意识以后,这是真如本性当家,这是理智,那才叫真正的信。

 

「上士一决一切了」,他为什么能一决一切了?就是他是真如本性当家,他不是心意识当家,所以一决一切了。中下根性的人依旧是心意识当家,所以是半信半疑。你看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小乘人五千退席。那为什么?就表示他信不过,小乘人已经得九次第定了,闻说大法还信不过。这就是说,他那个信是属于感情用事。佛菩萨确实是慈悲之极,你看不但是理论说得这么清楚,境界说得这么清楚,而且还有那么多人表演给我们看,教我们在里面觉悟什么是真信、什么是勉强的信。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20日17:05:3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704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