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传统文化的载体(第10集)吴军继老师主讲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说文解字》这本着作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它对中国的文字又有哪些深远的影响?我们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首先我们先回顾中国文字字形的演进整个过程,在中国文字演进这个时期,最初的时候是由黄帝时期的史官仓颉最初造文字,造出来的文字称为古文;古文的诞生一直使用到周朝的中期,周宣王年代以前,这一千多年都在使用古文。

古文被使用了这么久就会产生一些混乱的书写状况,可能会有错别字、有错误的写法,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把它给统一规范化。这个工作由周朝周宣王的太史籀他来完成,他把古文进行了一次规范化,笔画要怎么写,这个字应该怎样排列,左右上下把它固定下来,然后颁布于全国,作为全国人民书写的规范,这种字体叫籀文。籀文继承了古文里面六书的原则。到了周朝末年,天下分为七个国家,七个国家造出七种文字。

后来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天下,把其他六个国家都兼并了,但是不同的地区还在使用着不同的文字,因此国家的管理,发布政令就不能很顺畅的传达到各地,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所以秦朝的宰相李斯,他就建议要统一文字,要做这一个工作。李斯跟赵高还有胡毋敬他们三个人来完成统一文字的工作,以籀文为基础来统一文字,然后颁布到全国,这种字体叫小篆。

在秦朝还产生另外一种字体,那是因为基层的公务员他们有很庞大的工作任务,有很繁重书写的压力,所以他们就把小篆进行简化,把笔画简化,渐渐的就产生出一种书写便利的字体,那就是隶书。

这是到秦朝为止,我们看在整个过程当中,中国文字字形虽然在不断演进,国家也在一直来制订统一书写的标准,但是并没有一部书来详细的讲解中国文字创造的原理及运用方法,也没有一部书把每一个文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种,把它讲得很清楚,没有这样的书出现。

秦朝以后是汉朝,汉朝的初期,由宰相萧何来制定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些制度,当时萧何制订的制度就规定要被国家录取的人才,要学习的内容里面包括要学习古文、要学习籀文、要学习小篆。所以在汉朝初期虽然普遍在使用隶书,但是读书人因为学习了篆文、古文,他们对六书造字的原则非常清楚。所以他们对一个字的认识,他们还了解到原来造字最初的意思是什么,还能够讲解得很正确。因为隶书它本身破坏了六书的原则,从隶书这种字体是没有办法清楚看到文字创造原理的。汉朝人虽然已经使用,但是他们还学习这些古字体,这是汉朝初年的时候。

到了后来汉武帝时期,国家的整个教育政策都发生了变化。汉武帝时期把儒家思想做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所以选拔人才他需要学习的内容也发生变化了。学习的内容变成以儒家的经典为主,古文、籀文、小篆不用学,只要儒家经典学得好就可以。国家的选拔人才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以后,渐渐的这些读书人他们就不懂得这个文字最初在古文阶段、在小篆阶段造字的原理是什么样,懂的人愈来愈少,后来他们用什么来讲解文字呢?用隶书。用隶书解释文字的现象愈来愈多,解释错误的现象也愈来愈多。

比方当时就有「马头人为长」这样一种讲法,讲解「长」这个字。怎么讲呢?「长」字的上面像「马」字的头,从隶书上看「马」上面这个头就是「长」的上面这一部分,下面这里象一个「人」字,所以他们解释这个「长」就是「马头人」,就是一个长字,这样一种解释方法。我们来看一下「马」跟「长」的小篆是怎么样的,我们回到文字的源头。造字的时候真的是「马头人为长」吗?我们看这个「长」字它的上半部分跟「马」也不像,下面也没有「人」字,所以回到文字最初创造的源头我们看到,这种根据隶书讲解的文字是没有依据的,而且非常的错误。这是到了汉朝,后来就发生这样一种乱解文字的现象,有这样一个背景。

这里还要跟大家介绍秦朝很重要的一个事件,叫「焚书坑儒」,在这次事件当中许多古代的典籍被焚毁。秦朝以前的典籍用什么字写的?古文、籀文,这些典籍绝大部分都被焚毁掉了。后世能看到的就很少,到了汉朝用古籀文写的典籍有很少的一部分保留了下来。它们一部分来自于民间的收藏,一部分来自于孔子家的墻壁当中发现的。在孔子家的墻壁当中发现有古代的典籍,有哪些典籍呢?有《尚书》,还有《礼记》、《春秋》、《论语》、《孝经》。这些经典都是用古文、籀文所写的。可是到汉朝一般的读书人都是学习隶书的,他不认识古籀文。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15日02:21: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637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