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宗集(第13集)jingkong法师主讲

admin 永嘉禅宗集评论阅读模式

「真源」就是真相,本源确实是清净的、是寂灭的,所谓是「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你看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是什么相?清净寂灭相,到这个地步,这才真正的证入佛的境界。这种悟入,固然是要靠智慧照,智慧从哪里生的?智慧从禅定当中生的,没有定就没有智慧。诸位要记住,没有定的智慧叫狂慧,所以真正的智慧一定是从定中生的。定从哪里来?就是要把一切都放下,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定境就不能现前,可见得放下太重要了。放下就是前面讲的布施、持戒。由此可知,六度是有次第的、有浅深不同的,持戒包括布施,布施不能包括持戒。换句话说,持戒一定有施,施未必有戒;忍辱一定有戒、有施,没有施、没有戒,谈不上忍。后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能包括后面。到了你智慧现前,前面的五种事修统统都具足了。你不要看,六度里头般若最好,我只要般若,前面的我都不要,好像盖大楼一样,六层大楼第六层不错,底下我什么都不要,我只要盖第六层,问问你怎么盖法?所以一定要从前面一步一步的做起。

 

【虽知烦恼无可舍。菩提无可取。而能不证无为。度生长劫。】

 

这是智慧真正开了。烦恼与菩提不二,所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那是智慧开了以后的境界,为什么?烦恼性空,菩提也是性空;生死性空,涅槃也是性空。从性上去观察,无二无别;从相上去看,千差万别。古人有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到珠宝店去参观,你看黄金做的东西,做的种种首饰,奇奇怪怪的样子,何止几千几万种样?但是你看看那个质料是什么?质料都是金。金就好比是性,千万的差别那是相,相上看有差别,性上看没有差别。我们拿黄金做个佛像,好比是菩提;把黄金造成小猫、小狗的样子,好比是烦恼,实际上都是黄金,分量都是一样重,价钱相等。所以那个佛就等于那个小猫、小狗,没有差别。相是假的,为什么相是假的?相可以随便做;性是真的,质料是真的,它不变。譬如十两黄金,十两黄金没有变,不管你做什么东西,做东西是随便你做,相是随心所欲去改变的,十两黄金的本质不变,它的价值不变。「烦恼即是菩提,涅槃即是生死」,就是从这上面说的。不是没有菩提、没有烦恼,不是没有生死、没有涅槃,确实相是有的,性是无的;相是假的,性是真的。

 

「前明菩萨能达假而即空」,就是从相上能见性,所以他自在、他解脱。「今则能从空而出假」,末后两句是从空出假。『烦恼无可舍』,他不舍烦恼,菩提有,菩提他不证,『而能不证无为,度生长劫』,这就是菩萨的特色。菩萨断不断烦恼?菩萨是不断而断、断而不断。为什么他不断?他晓得烦恼性空,所以不断就断了。他不像小乘,小乘着相,一定要在事相上把它断掉;大乘晓得相是假的,相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烦恼的相摆在那里无所谓,他不在乎,他心里不染着,心地清净,这是大乘跟小乘不一样的地方。小乘人一定要证涅槃,大乘人不一定证涅槃,所以大乘的涅槃叫无住涅槃,跟小乘人不一样,小乘人住涅槃,大乘人不住。我们凡夫住生死,小乘人住涅槃,两个都是住;菩萨无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菩萨没有住涅槃,他也不入生死,他也没有生死,这个就高明了,所以这叫中道。他能发愿「度生长劫」,无量劫当中给众生做度脱的因缘。我们通常讲菩萨大慈大悲,不辞疲劳来度众生,给诸位说,他有没有疲劳?他没有疲劳,我们凡夫眼睛里看到他有疲劳,他没有疲劳。为什么他没有疲劳?他没有我,有我才有疲劳。没有我,谁疲劳?有身才有疲劳,没有身他疲劳什么?我们执着四大五蕴是身,人家不执着,因缘所生法,当体就是空,他疲劳什么?他没有疲劳。这要入了境界才晓得。

 

【广修万行。等观群方。下及谛缘。上该不共。】

 

菩萨是『广修万行』,行就是行法,一切行门他都修,随缘而修,随着众生根性而修,他不修一样,修一样是自利。譬如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拿我们听经来说,有人喜欢《华严经》,他就给他讲《华严经》;有人喜欢《法华经》,他就给你讲《法华经》,法门无量无边他都弘扬、他都修学、他都教化,这才叫「广修」。菩萨个个都是大通家,都不是专家。但诸位要晓得,我前天奉劝你们做专家,不要做通家,为什么?我们是初学,当通家是大学生、研究院的事情,我们现在还在小学、还在幼儿园就想当通家,决定办不到。诸位要想当通家,要从专修里头用功夫,一经通了才一切经通。我们现在是一样都不通,自度还度不了,怎么能度众生?所以现在要专。再给诸位说,不能离开老师,这是一定的道理,你跟老师的时间愈久,愈有受用。必须你自己根深蒂固,有相当的戒定慧,有相当的定力,不会为外面境界所动摇,才可以离开老师,否则的话,离开老师就保不住了。

 

『等观群方』,「等」是讲平等,「群方」就是指一切众生,三世十方一切众生在菩萨眼睛里面是平等看待,没有好恶,所谓是怨亲平等。喜欢的,就多照顾一点,不喜欢的,就马虎一点,那不是菩萨,菩萨是用平等心。小乘人有这个习气,菩萨没有。『下及谛缘,上该不共』,这是他所学的,他修六度万行,四谛、十二因缘修不修?修,这就是说小乘法、中乘法他都修,兼修。「不共」是如来法,如来法他也学,这是大乘菩萨。这四句是说菩萨所修学的。

 

【大誓之心普被。四摄之道通收。总三界以为家。括四生而为子。悲智双运。福慧两严。超越二乘。独居其上。如是则大乘之道也。】

 

在总结里头一看,跟前面小乘、中乘就不一样,菩萨有广大的誓愿,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众生是一切都包括在内,没有说是哪一个不在里面,等视群方,这是心量广大,普遍的统统包括了。『四摄之道通收』,四摄是菩萨度众生的方法,是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第一个是布施,你要想度众生,就要布施,你要是不布施,你与众生没有缘,度不了众生。先要布施,要给众生做增上缘。其次是爱语,爱语就是众生欢喜听,而有利益的言语,这才叫爱语;如果众生喜欢听,而没有利益的语,那不叫爱语,这里头是有区别的。众生喜欢听流行歌,你当个法师天天唱流行歌给他听,他欢喜,这是爱语?这不是,为什么?没有利益。什么样的利益?启发他的道心,增长他的道业,诱导他开悟,这才叫利益语,才真正叫爱语。第三种叫利行,利是利益,利益他的行为,就是一些事,要做一些于他有利益的事。利行跟爱语意思一样,都是要叫他开悟、要叫他入道。末后是同事。这是四种方法摄受一切众生,「四摄之道通收」。

 

『总三界以为家』,菩萨的家在哪里?这个庙就是他的家,错了,这个庙绝不是他的家,菩萨的家是三界。给诸位说,这是讲一般的菩萨。摩诃萨的家是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以为家,三界以为家是小菩萨,权教菩萨,你看权教菩萨人家心量就这么大。『四生而为子』,「子」就是学生,他度化众生的对象,四生九有是他度化众生的对象、是他的学生。『悲智双运』,有大慈悲、有大智慧。『福慧两严』,福是什么?清净心、一尘不染是福。不是说我有多少财产、有多少寺庙、有多少信徒,这个叫福,错了;那叫烦恼,是你的冤家对头,哪里是福报?清净心是福,身心清净是福,身心清净是庄严,「福慧两严,超越二乘」。福慧两严用两句俗话给诸位说,是「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智慧庄严,放得下是福德庄严,福慧二严,超越二乘人。『独居其上』,在二乘之上,这就是所谓『大乘之道』。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0月14日16:25:3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569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