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禅宗集 (第十二集) 1979/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9-012-0012
第12集 A
第12集 B
【由是品类愚迷。无能自晓。或因说而悟解。故号声闻。原其所修。四谛而为本行。观无常而生恐。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轮回。恶三界之生死。】
这是接着上面所讲,幽溪大师在小注里面告诉我们,永嘉禅师这个文字里面,要是依天台的判教,它是不定教,就是依《四教仪》里面所判的。因此小乘人看是小乘的境界,大乘人看到是属于大乘的境界,这就是所谓不定的意思。换句话说,三乘是在众生接受教化的程度上而区别,不在佛之所说。今天接着说,『由是品类愚迷,无能自晓』,这是总说。底下就分三类,先说声闻,为什么叫做声闻?『因说而悟解,故号声闻』,声闻得名就是从这个地方得到的,他是因闻世尊说法而开悟的,这类的学人我们统称之为声闻。『原其所修,四谛而为本行』,声闻以哪个法门做为他主修?是以「四谛」而为主修。在经典里面,《四阿含经》就是属于小乘经,是小乘人所修的,《四阿含》分量相当之多,但是都是以四谛为本。说实在话,四谛法通大小乘,到后面会讲到。为什么这类的人闻四谛法变成小乘?高上之士闻到四谛法而成为菩萨,四谛是十方诸佛建立教化的根本法轮,哪一法都离不开四谛。我们看看小乘人的心理以及小乘人的着眼,『观无常而生恐,念空寂以求安,患六道之轮回,恶三界之生死』,这就是小乘的根性。生死无常在大乘菩萨眼睛里面是不当作一回事,但在小乘人眼睛里面是非常严重的大问题,他看得很重。看万法无常,他生恐怖心,害怕了。这个「空寂」就是小乘人所证的偏真涅槃,这个很自在,他的目标就是求偏真涅槃。六道轮回、三界生死是小乘人最为厌恶的,总得想尽方法要离开。虽然这是小教、小果,比起我们博地凡夫依然是殊胜多多,因此我们也不能够轻视小乘这些圣者们。
【见苦常怀厌离。断集恒畏其生。证灭独契无为。修道惟论自度。】
我们读这四句,就把小乘人的特色看出来了。小乘人厌苦,见到三界之苦恼,他认为这是大患在身,念念要离苦。苦是果报,诸位晓得,离苦从果上离是离不掉的。要从什么地方离?要从因上离,因就是集。集里面所包的是迷惑造业感召来的苦果。小乘人「断集」,就是断烦恼,唯恐烦恼又生,这是说他的功夫。『证灭独契无为』,灭是道之果,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灭就是涅槃的别名,他要证得无为涅槃,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无余涅槃。『修道惟论自度』。怎样才能够证入无余涅槃?必须得修道,修道是证灭之因。四谛法里面,世尊给我们所说的顺序是先说果,后说因,因为果报容易接受。三界之内的果是苦,三界之内的因是烦恼;出世的果报是乐,果报就是灭,灭什么?灭生死、灭烦恼。证灭之因就是修道。小乘道品通常归纳为三十七道品,小乘人主修的。所谓小乘不发大心,只求自度。他也不是不教人,他不主动教人,你要去拜他做老师,你要去跟他学,他也收,你得去找他,他不会来找你。不像菩萨,菩萨所谓是「为众生不请之友」,他是主动去找众生,以方便法诱导众生来学道。小乘人不是如此,所以他是自度。大乘的特色重在利他上。
【大誓之心未普。摄化之道无施。六和之敬空然。三界之慈靡运。因乖万行。果阙圆常。六度未修。非小何类。如是则声闻之道也。】
这是总结,说明他是小乘之所以然。第一个他没有发大愿,『大誓』就是四弘誓愿,他没有,他没有发普度众生之心,他只求自度,所以小乘称之为自了汉。纵然度生,还要度几个与他有缘的,他高兴度那几个人,他没有大心普度,他没有平等心。『摄化之道』,摄受教化众生的大道,他没有做到。『六和之敬空然』,六和敬是入众必须遵守的六种戒条,这才像一个和合的团体。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通常说的。《仁王经》里面,六和敬它后头的利和同均不是这么说的,它是说「学和同修」。大致上是大同小异。这是处众,就是团体当中人人必须遵守的。团体,是属于大乘法。大众在一起过团体生活,我们出家人的僧团过团体生活,在一块共修,这是从唐朝以后才有这个情形。唐朝以前都是每个人自修,只有在听经、法会的时候,我们聚集在一块,经听完之后各人修各人的,没有共同的共修。从马祖、百丈之后才有共同在一块修行,用依众靠众的办法。共同在一块修行,六和敬就非常的重要,为什么?我们是过团体生活,而不是从前个人生活。大乘菩萨离不开大众,他天天要弘法,要利益众生,天天要跟大众在一起,所以大乘菩萨入众就是修的六和敬。小乘人不度众生,找一个清净的所在去自了,所以六和之敬空然。
『三界之慈靡运』,菩萨都是以三界为度脱的对象,这是无缘大慈;声闻人他没有发这个心,所以无缘大慈在他来说不能够显现出来。所以在因地里面他没有修万行,六度万行他没修;因没有修,果当然就不圆满,纵然证得阿罗汉果,并不圆满,并非究竟。这个『常』在此地可以说有究竟的意思,他不圆满、不究竟。如果要以行门来说,菩萨是修六度万行,『六度未修,非小何类』,他要是不算小乘,那他算是哪一类?『如是则声闻之道也』,这一句是总结,这类人就是小乘声闻之道。由此可知,我们要想果证圆常,一定要修大乘法;也就是说,必须修学六度万行之因,才能够圆满菩提,才能够成就无上道。向下经文再说第二,这是中乘,缘觉一类的。
【或有不因他说。自悟非常。偶缘散而体真。故名缘觉。】
这就是所谓中乘之人,梵语称为「辟支迦罗」,翻成我们中文,有翻缘觉的意思,有翻独觉的意思。我们常讲辟支佛,辟支就是辟支迦罗,辟支迦罗是缘,佛就是觉,所以辟支佛就叫缘觉,缘觉就叫辟支佛,缘觉是我们中国的意思,梵语称之为辟支佛。有些人问辟支佛是什么?他不晓得辟支佛就是缘觉,缘觉就是辟支佛,佛者觉也,大家晓得这个意思。这里面有两种,一种叫钝根,一种叫利根。所谓利根就叫独觉,他没有老师,世尊在经里面常讲,三界之内第一等聪明人是独觉,无师自通。但是独觉,诸位要记住,必须要在无佛出世的时候才示现;有佛出世纵然他是独觉,悟了,还要去亲近佛,他亲近佛依然称之为缘觉,不称为独觉。此地所着重是在独觉上,因为经里头的意思很明显,『不因他说』,他没有听别人说过法。『自悟非常』,悟到万法无常,这个理是他自己悟到的。『偶缘散而体真』,「缘散」就是无常之相,看到树叶落了、花枯了,豁然之间他开悟了,「体真」就是开悟,他体会到真常之性。这类称他作『缘觉』,这个缘觉实在讲是独觉之意。
【原其所习。十二因缘。而为本行。】
就以独觉来说,在我们眼睛里面看他是一等聪明人,没有老师教他就开悟了。实际上他是多生多劫修『十二因缘』,在这一生因缘成熟,豁然开悟了。如果过去世没有修,他这一生怎么也开不了悟。我们每位同修寿命不止这一生,过去无量劫,哪一个人在过去世生中没有修行过?凡是闻到佛法,凡是见到三宝形像,过去世都有因缘!那些没有学佛的,学外道的,学天主教、学基督教的,你问问他有没有个释迦牟尼佛?有,他晓得,听说过,有没有观音菩萨?他也听说过,证明他过去生中在佛法里头薰修过。如果没有薰修过,在这一生当中,佛菩萨的名字都听不到,他怎么会晓得?不过在这一生当中业障太重,迷惑颠倒,没有得到好因缘,没有能够继续的去修学。这类开悟的是过去的修因,在这一生成熟了。缘觉是如此,菩萨、声闻又何尝不然?我们大众当中有的根性很利,一听这个经就明白,法喜充满,就得利益了;有的听一遍还不甚清楚,迷迷糊糊,再听个二遍、三遍,意思大概才懂得一些。为什么有人一听就明白?过去世用的功夫深,现在一听就明白;现在一遍、二遍听不明白,过去生中也听这部经,不用功,所以现在学习就困难一点。
因此,我们对于根利的不要羡慕,没有什么好羡慕的,为什么?他过去用功,我过去不用功。自己要是根钝的也不必泄气,为什么?努力就可以。俗话常说,别人一遍学会,我学十遍,我比别人再加十倍的努力;别人十遍学会,我学一百遍。所以我希望同修们再加一番的努力,这个书要念二百遍,果然诸位要肯念二百遍,你们现在都有录音带,把录音带从头到尾听上二百遍,那你就有很大的受用,你在佛法上就有相当坚固的基础。不要以为没有经听,你把录音带保留在家里一遍一遍的听,听一遍有一遍的利益,听两遍有两遍的利益,多听、多看,自己就有悟处。这就是说明以佛法来薰习我们的烦恼,不读、不听就胡思乱想,就打妄想,打妄想就是以烦恼薰习你的本性,愈薰习就愈迷惑、愈糊涂,愈是愚痴、迷惑颠倒就愈造业,造了罪业哪有不受苦报的道理!所以要想我们不胡思乱想,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天到晚念经、一天到晚听经,你就不会再打妄想了。佛法是正知见,以正知见来薰习,把邪知邪见赶走。几时薰修得力,境界就变了,拿现在俗话来说,你的宇宙观、人生观就改变,就跟从前不一样了,这就是受用。十二因缘在这里也不必说,将来「十四讲表」会讲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