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看古德,统统是时节因缘,不是自己要。你看莲池大师,他老人家的云栖寺,那是大丛林,我们读读他的传记,他并没有想在那里要盖寺庙度众生,他只是看到那个地方风景不错,在那里搭个茅蓬静修。他有道有学,十方参学的人都想去跟他学,所以茅蓬愈盖愈多、愈盖愈大。到后来居士们到那边去看,有这么多法师在修行,真正是有道有学,大家发心盖间大庙,里面住几百人、几千人。莲池大师有没有费心?没有费心,因缘是自然的。你再看栖霞,我们台湾有不少法师是栖霞山出来的,栖霞寺中兴是云谷大师,云谷大师好静,这些信徒来要求他一定要把这座寺恢复起来,请他做住持,他不干,他推荐一个人代他做。实际上是依靠他的名望,依靠他的德行,丛林恢复起来了,他在里面主持教化。时节因缘到了,自然就成就,这是护法龙天来加持的,不是靠人,靠人就非常危险。所以功与罪这个里面的区分非常微细,一不小心就落在罪的一边。这就是说明,如果有一天时节因缘成熟,大家请你去做,你可不能推卸,不能说我不在行;没有因缘,就不要勉强,那就修德。像古来的祖师大德搭个小茅蓬,自己在里面住,养道。道要紧,成就与否是道业,唯有道才能了生死,唯有道才能度众生。过去我也听到有人说,所谓「有庙无道,不能兴教」,这个话意味深长。有道没有庙,也能兴教。
这是讲到忍辱,就是事到临头要忍。毁誉,『八风不动』,毁誉就在八风里面。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类的境界现在面前,心里都能如如不动,这才叫忍辱、才叫安忍。利就是名闻利养来了,你动不动心?一动心,功德失掉了,不能动心。衰是利的反面,这四句是一正一反。毁是毁谤,誉是现在讲的荣誉,称就是称赞。毁谤你,不动心,加给你荣誉,也不动心;称赞你,不动心,讽刺你,也不动心,讥就是讥刺;物质、精神生活苦,也不动心;享受很自在,乐也不动心,这叫八风吹不动。这就是教我们怎样修忍辱波罗蜜,前面两句是从理上说,后面两句是从事上说。
【精进。则勤求至道。如救头然。自行化他。剎那之顷无间。】
这就是『精进』之相,我们要勇猛精进,要勤勤恳恳的求『至道』。道到了顶头,叫「至道」,至道是成佛之道;换句话说,一定要求证入如来的果地。用什么样的态度?『如救头然』,好像我们头上给火烧起来,这是最着急的,没有比这个再急。这就是说明求道之心要比求一切都要重,其他都是附带的,道重要。『自行化他』,这是道业有了小小成就之后,前面「发宏誓愿第二」里面说过,虽然一开头发的四弘誓愿是以度生为第一,可是在别愿里面是先己而后人。这个道理很简单,自己要是没有能力、没有智慧、没有定力,不能度众生。如果自己能力智慧不够,你要是讲经说法,现在邪知邪见的人很多,似是而非的歪论,他提出来驳斥你,你要是没有能力把他辩倒,当时人家就请你下台。下台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于整个佛法就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人瞧不起佛法,佛法没有什么,某人就把它推翻了,把它辩倒了。可见得你要想度化众生,得要有一点能力、得要有一点智慧,这些邪知邪见你要有办法破除;在大众之下你要有定力,不能被人家诱惑,得如如不动。
《金刚经》末后佛劝我们弘扬般若波罗蜜,要为人演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就是此地「精进」的意思。你要是取相,就会上魔的当。你取财的相,魔就用财来迷惑你;你要是取色的相,魔就用色来迷惑你,你心就动了。心动了,道心就完了,就退掉。所以到「自行化他」的时候,一定在戒定慧上都要有个基础,才能化他。没有相当的基础,我们着重在自行上。没有基础的化他,后面有老师保镖,行,可以,练习讲经,不会堕落的。就是说你不能离开老师,你出去讲,讲完了赶紧就回来,那里面的一些情形回来告诉老师,不离开老师,这才能保得住。你要是刚刚学了一点,老师不要了,自己出去闯江湖,给诸位说,十个出去就十个堕落,一定的道理。不要看眼前得一点小便宜,为什么?得一点名闻利养,往后没有不堕落的,名闻利养害死人了。他出去的时候不是菩萨心肠去度化众生,是什么心理?出风头,干这些事情。不会讲经还老实,会讲一点了,贡高我慢,到外面拿着佛法招摇撞骗,干这些事情。这就是大经里面讲的「裨贩如来」,这个罪过还得了?不得了的罪过!这些我们都得要明白。
可是自己具有基础之后一定要发心,为什么?你是行的菩萨道,度化众生这桩事业,这就叫如来的事业,这叫佛事,佛事就是佛教里面的事业,就是度化众生。度化众生的事业不可以一天停止,天天要干,除非是没有缘,没有人请你,有人请你,就得要去,天天要做,不疲不厌。像「行愿品」十大愿王普贤菩萨教给我们的,没有缘的时候进修,充实自己,有缘的时候就利他。诸位要知道,在菩萨的地位上化他就是自利,这点要记住,成佛之后倒驾慈航,那才是专门化他,等觉菩萨度化众生还是度化自己。
如果诸位要想在教理上开悟,除了讲经之外,可以说很难有悟处。经典讲一遍有一遍的悟处,古德所谓的小悟,小悟多少次、大悟多少次才能彻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才彻悟,不常常讲,哪里会有悟处?固然听经也能开悟,听经没有讲的力量大,听十遍不如讲一遍。就是在讲的时候,你得真正用心,如果里面有一个字不认识,你要去查字典,有一句不明白,你要去找参考书,否则到时候就讲不出来了。听就马虎了,有时候偷懒,生字不去找,法师怎么念,我也就怎么念,他念错了,我就跟他念错,他不用功,不去再找了,讲就不一样。过去老师也曾经跟我讲过,听经,这个老师讲的再好,你要能听上个三成、四成就不错了;可是你要上台去讲,没有十二成也得有十成,否则你后面下不台了。这些方法,怎样求学,前几天都告诉诸位了,你们要主动、要讨论,几个人在一起要复讲,这样才会成就,光阴才没有白过,十方的信施才消化得了,否则的话,信施难消。这一段就是教我们精进不懈,自行化他。
【禅那。则身心寂怕。】
『怕』在此地跟「泊」的音、意思都相同,就是静的意思,寂静。
【安般希微。住寂定以自资。运四仪而利物。】
这是讲入定的纲领。大乘菩萨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心不散乱,跟小乘的定不一样,跟世间定也不一样。世间小定有出有入,入定的时候定境现前,出定的时候他就保不住了。第一句是说明定的状况,不但身寂静,心也寂静,身心都是静的。『安般』是梵语安那般那,安那般那翻成中国话是遣来遣去,遣是离开,来去都离开,这是一种调息的方法,来去是指呼吸。定功深的人,不但在佛门里面讲求,世法里面老道修养生、长生之道,他呼吸不用鼻孔呼吸,他用全身的毛细孔呼吸,这长寿。鼻孔呼吸粗,吸进去的气、呼出来的气都很粗;毛细孔呼吸微细,所以清净,他能得长寿。「安般」的方法类似,跟这个相差不多。呼吸愈细愈好,愈细心愈净,心净身自然就清净了,这是一种方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