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 (第十六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16
《大智度论》第十六卷,「释初品中毘梨耶波罗蜜之余」,经文继续解释精进波罗蜜。在前面已经将精进度介绍过,今天一开端要广说精进之相,使我们初学的同修有所取法。精进相,在论文前两行把纲领说出来:
【问曰。云何名精进相。答曰。于事必能。】
着重在『必』。
【起发无难。】
不畏任何的艰难。
【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如是等名精进相。】
下面所说精进相就一直到这一卷的终了,可以说从各方面来给我们解释,第一句是总纲。凡是修精进度的人,他发心做一桩事情必定做成功,绝不至于半途而废,这才叫精进。纵有艰难,难关由于精进之力可以突破。在下面有一段公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为商主修精进波罗蜜的一段小故事,可以给我们做参考。第二页第二行:
【于善法中。】
要注意这个『善法』,恶法不名精进,一定是善法。
【初夜中夜后夜。诵经坐禅。求诸法实相。】
这一句很重要,不管你修的什么行门,目标是一个,是『求诸法实相』,这在禅宗里面就是明心见性。
【不为诸结使所覆。】
『结使』是烦恼,如果我们修学要是愈修烦恼愈多,那错了,那不是精进。精进法里面没有烦恼,精进法里面一定是清凉法。
【身心不懈。】
后面会给我们讲到什么叫身精进、什么叫心精进。
【是名精进相。】
再看第六行:
【于五根中。名精进根。根增长名精进力。心能开悟。名精进觉。能到佛道涅槃城。是名正精进。】
这地方所提示出来的,根、力、觉、正精进。接着下面给我们讲精进门,六波罗蜜里面的精进波罗蜜,文诸位自己去细细看。修学的次第在第三面第一行:
【初发心菩萨。于一切善法中精进。渐渐次第得精进波罗蜜。】
向下的文诸位自己可以读去。这一段当中教给我们修学次第,首先要在善法当中去修学。如果世间的善法都不能够精进的修学,至于出世间的善法、清净法,那是做不到的。因此『精进波罗蜜』是菩萨所修的,不是二乘修的,二乘人没有精进。第三页倒数第三行:
【复次。菩萨精进。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为精进波罗蜜。如好施菩萨求如意珠。】
底下的文诸位自己可以看,这地方我要把『如意珠』给大家解释一下。如意珠在此地是个比喻,什么是如意珠?解脱、般若、法身,这就是如意珠。证得之后才能够传授给一切众生,这就是得如意珠以给众生。佛法里面经论表法的义趣很多,我们必须要明了。在第四页所说的六度实在是不二法门,每一度都可以圆摄其余的五度,所以六度是一。如果我们说六度是六桩事情,那就错了,它的真实相是一而六、六而一。第四页第三行:
【但行精进。不能行五波罗蜜。】
就是其余的五波罗蜜。
【是不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实在讲,这个意思在前面布施里面说过,持戒里面也说过,此地不要再细说了。精进一定要依真实的智慧起善巧方便的权智,这才是菩萨所修之精进度。第四页倒数第四行:
【菩萨精进。以实相智慧为首。行六波罗蜜。是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在第五页第三行以下,说明六道轮回的因果依正果报如是,在这一段讲得非常的详细,希望同修要细读深思。为什么?你才晓得世间种种的果报,造哪些业要受什么样的果报,这里面的话句句真实。这段文一共有六张,有十二面,一直到第十八页,这是把六道轮回的因果说得相当的详细。说这一段的目的是叫我们增长悲心,由于悲心增长,才能够生精进的力量。从第六面倒数第四行以下,我特别要给诸位介绍一下,这是天眼所见六道轮回的变相图,这以下有十二面,各有因缘果报。可惜世间人不知,对佛所说的话不能够相信、不能够理解,自作罪业。这样下去只有是加苦蓄苦,不能够离苦。智者他懂得这个道理,他认识这桩事实,他能够理解佛菩萨所说,所以他有方法出离,同时也有方法教别人出离之道。这段我不必细讲,但是文非常的重要,希望诸位要好好的多念几遍。这段的结论在第十八页第五行:
【菩萨见此。如是思惟。此苦业因缘。皆是无明诸烦恼所作。】
这些苦业因缘就是指六道轮回种种善恶业的果报,这都是我们眼前之事。要找它的根源,从哪里来的?是『无明诸烦恼』所作。所以佛菩萨度化众生要从根本上去度化,救众生之苦要从根本上救,与众生之乐也要从根本上与。根本是什么?就是破无明烦恼,破无明烦恼必须要开智慧,没有智慧是除不了无明的,唯有智慧可以破无明烦恼。所以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都是以教学,教学的目的就是开智慧,开智慧的目的就是破根本无明。
【我当精进勤修六度。集诸功德。断除众生五道中苦。兴发大哀。增益精进。】
『大哀』就是大悲,就是大悲心、怜悯众生之心。
【如见父母幽闭囹圄。拷掠搒笞。忧毒万端。方便求救。心不暂舍。菩萨见诸众生受五道苦。念之如父。亦复如是。】
所以读这段文,其目的是增长我们大悲心,同时更重要的是教我们自己觉悟,善业应当勤修,恶业切莫去造,你要造作恶业,必定有恶果报。
向下文是说精进度遍摄六度,这个文也不必细讲。二十面第三行以下是别名身心精进二相,这是我们应该要知道、应当要学习。
【身心精进。不废息故。】
下面设的有问答,什么叫做身精进?什么叫做心精进?在这一面倒数第三行:
【为福德精进名为身。为智慧精进是为心。】
这两句说得很好,因为众生所求的不外乎福德、智慧,佛法里面常教给我们福慧双修,福慧双修就是身心都精进。而世尊福慧圆满了,所以称之为「二足尊」,足是满足,就是智慧满足,福德也满足了,到圆满的时候我们称之为二足尊。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不可以偏在一边,一面求慧,一面要修福。在第二十一面第一行:
【种三福因缘。布施、持戒、善心。渐得福报以施众生。】
这是菩萨之行。不是菩萨,他修这三种因缘得福,他自己享受,这是一般人;菩萨所修得的福报是叫大家享受,是供养大家,而不是自己去享受。
【众生未足。】
『足』是满足,我们把自己福报布施给众生,众生不满足,不满足怎么办?
【更广修福。发大悲心。一切众生不足于财。】
对于财富他不满足,这才:
【多作众恶。我以少财不能满足其意。其意不满。不能勤受教诲。不受道教。不能得脱生老病死。我当作大方便。给足于财。令其充满。】
下面讲菩萨如何的艰苦,在艰苦困难当中去求财宝,为了要满足众生,使众生物质生活感觉到满足了,他才能够接受圣教,唯有圣教才能叫我们了生脱死,得究竟的利益,这就是大经里面常讲的「先以利欲勾,后令入佛智」。所以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不一样,小乘佛法着重在苦行,真正有道心的他愿意去修,一般人不能够接受,他受不了这个苦。大乘佛法他不是以苦来接引众生,他是以乐来接引众生,这是大乘法跟小乘法完全不相同的所在。大乘菩萨着重在享受,诸位要知道,不是大乘菩萨自己在享受,他是要叫一切众生都舒舒服服,众生才能够接受教法。
今天东山中学两个老师来看我,淡江的同学代表也来看我,下个星期他们在此地开一个筹备会议,想利用我们这地方来办一个讲座。我就告诉他们,我说我们人数不超过六十人报名参加,人数少一点,我们这个环境就舒服;人统统坐满了,冷气统统开了也不凉。何况现在政府提倡节约能源,我们要是都开了,人家也会骂我们。所以我们的冷气机只能开三个,我们交换着开。交换着开也有好处,这个机器使用的寿命长久。开一个,在这一点钟开这个,下个点钟开那个,采取这个方法。报名参加的六十个人,其余旁听的是我们自己老同修,所以说我们这个讲堂我预计是一百个人。一百个人在我们这个讲堂是舒舒服服的,我们座位有桌子的是八十个人,另外再加个二十个小椅子,没有桌子,这大概是一百个人的场合,坐得也非常舒服,也不很挤,我们采取这样的一个方式。这个讲座定在星期天,所以以后星期天课程可能还要调整一下,我在外面还得请几位老师,下个星期研究研究开什么课程。不过我们《六祖坛经》是照讲,我们是继续往下面讲。
这一段就是说修福,为众生修福,这是大小乘接引不相同的所在。小乘人一看到,你这么享受,这还修什么行?他就跑掉了。所以小乘人偏重在苦行上,在佛法表法里头,诸位也能看得到,小乘表法是须菩提尊者,大乘的表法是善财童子。你们诸位把《四十华严》前面翻开来看,你就晓得善财童子是有很大很大的福报,他一降生,他们家花园里的树,开的都是金花银花,都是七宝,树上都结七宝,地上草也是七宝的,都变成七宝,这是福报太大了,所以有这样的依正庄严。须菩提代表是小乘,空生,他家里本来很有钱,他一出生,他家里仓库空空的,什么东西都不见了。一个是代表苦行,一个是代表享受,这是大小乘义趣不相同。
再给诸位说,苦行容易修,乐可不容易享受,能够在享受的福里不动心是真正大福德之人,这里显示出大乘菩萨的境界比小乘人确实要高得多。在身心精进里面有一段故事,在二十二面,此地我不必多说,给诸位介绍出来,希望诸位自己去看。这也是菩萨在畜生道受生作鹿王,修布施、忍辱、精进的一段公案,这是一段小故事。这一段以下又举了一段爱法梵志,这一段文少,在二十四面第五行「复次」开始,到倒数第二行偈颂为止。接着后面举第三个公案,前面是鹿,这是兽,这一段讲的是禽鸟。由此可知,菩萨真的是无类不受生,六道里面哪一道他都受生,哪一道他都去,他不怕苦。为什么?要想普度众生必须要受众生的同类身,才能够度化众生。菩萨要去度那些猪,菩萨一定要变个猪跟牠在一起,天天给牠讲经说法,那些猪才能得度。
这个是确实的事情,现在肉食比过去普遍得太多,每天杀害的众生真是无量无边。在过去我听说有一个外国人提出的报告,说我们台湾吃的是世界第一,从我们人口比例,每天所杀的牛羊鸡鸭鱼肉之类,是全世界之冠。所以现在我们看许多,一个个都吃得肥肥胖胖的。由此可知,在近几年我们本省杀业很重,这对一切众生来说特别的苦。我想象菩萨也特别悲心,在这些众生当中一定是很多很多,也许你今天在市场上买只鸡,那不晓得是什么菩萨化身,你也就把他吃掉了;也不晓得是哪一尊佛再来的,你也把他吃掉了,这都是非常可能之事。一般人看到这些苦事,他逃避都来不及,他还肯去参与吗?唯有这些大智大觉他能够忍受得了,示现畜生身在畜生类当中给牠们说法。这些公案我们佛门里有个小册子《物犹如此》,也许有不少同修看过这本书,这本书的公案有许多都是从经典里摘录出来的,说明菩萨在畜生道里面示现畜生身度畜生的种种情形。在二十六面倒数第一行,有一些文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学佛的同修要特别的留意,要牢牢的记住,认真的学习。
【复次。菩萨未得菩萨道。】
要记住,没有得菩萨道。
【生死身。】
就是我们现在没有得菩萨道,我们的身是生死身。
【以好事施众生。】
处处为众生做好事,方便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得的结果怎么样?
【众生反更以不善事加之。】
众生不但不感谢,不感恩图报,而且以不善的事来加给菩萨。这个我们也不要细说了,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这句是总说,下面才别说,二十七面第一行:
【或有众生。菩萨赞美反更毁辱。】
你修菩萨道,你赞叹他,他心里听了并不欢喜,反而来侮辱你,我们世俗所谓恩将仇报。
【菩萨恭敬而反轻慢。菩萨慈念反求其过。谋欲中伤。此众生等。无有力势。来恼菩萨。】
这是总结,这一类众生他并没有势力,是一个普通之人,处处找菩萨的麻烦,求菩萨的过失。所以说菩萨道难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要修菩萨道绝不能以此退心,要是以此退心,那就大大的错了。应该要怎样修学?要自反,我以善事加给他,他以不善事来报我,我自己心里要生惭愧,大概我用心不真,我用意不诚,我的善事没有能够满他的意。处处责备自己、体谅他人,这是修菩萨道,这真正是难上之难。你要是不学,不学你就不是菩萨,你就不能成就。你要是菩萨,必须要修学。如果你真是菩萨,你看到那些背叛的人、忤逆的人,世间人看法是如此,菩萨的看法不是如此。菩萨看那些背叛忤逆的都是大善知识,为什么?考验自己境界,就是说那些都是诸佛大菩萨来试验试验我,看看我动不动心。真正如如不动,自己成就了,道业上有成就;如果一试验,自己还动了心,或者退转了,那自己就根本不成器,佛法里面叫法器,不是法器。真正是法器,那真是不屈不挠,勇猛精进,决定有成就。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菩萨,没有一桩事情是难住了菩萨,没有一桩事情是障碍了菩萨,没这个道理。可以说能障碍小乘人、能障碍凡夫外道,没有一法能够障碍菩萨,没有一法能够阻挠菩萨,这是菩萨精进之相。
【菩萨于此众生。】
就是这一类忤逆背叛的众生,我们看看菩萨是什么态度:
【发弘誓愿。我得佛道。要当度此恶中之恶诸众生辈。】
菩萨发愿成佛之后头一个来度他,为什么?现在没本事,发心勇猛精进快快成佛,成佛之后有智慧、有能力,可以度这些恶辈的众生。由此可知,这个是孽缘,愈是孽缘自己愈发愤愈精进,没有这些孽缘,勇猛精进很难。现在人怎么样?稍稍遭一点小小的孽缘就退转了,如果是以佛法来说,非法器。这句话还说得太重,就是过分的赞叹他了。那是一些自甘堕落而不能成就的人,菩萨遇到这些人,只有警惕自己、勉励自己,更发愤、更努力。菩萨示现在世间,当然第一桩大事是续佛慧命,续佛慧命就是传道,传道必须有学生,要有真正的法器才能够把道承传下去,如果一生遇不到这个人,那也就无可奈何。再给诸位说,一生遇不到传授的人,这样的菩萨多,多得太多了。能够遇到好的学生,这是因缘成熟机感相应,把佛法传下去,这种机缘少。我们读《六祖坛经》,诸位晓得五祖忍和尚会下一千多人,没有一个够资格来续佛慧命传祖师之法的。这是因缘殊胜,好,遇到了能大师;能大师法缘殊胜,有四十三个人传他的法,这在禅宗可以说最盛的一个人。在过去都是一个传一个,一个人传四十多个人的,在中国禅宗只有六祖一个,可见得法器不容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