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第16集)主讲

admin 大智度论大意评论2阅读模式

在佛法一般讲,意思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才能够成就一个法器。善根福德因缘有宿生的,过去世修的,现在遇到缘起现行,遇缘起现行前面我们曾经读过,要精进。如果不能够精进,过去世的善根福德因缘也不能现前;譬如你在银行存了不少钱,存了千万亿,太多太多了,可是你很懒,不愿意去拿。多生多劫所修的善根福德,我们这一生当中要精进,前生所修的善根福德才能现行。假如我们这一生懈怠、放逸、懒惰,多生多劫修的善根福德再多,我们这一生用不上。由此可知,「勤」这一个字非常重要,要勤奋!求学的过程当中这个「学」,求学不一定说读书是求学,把读书看作求学这个求学太狭隘了。求学原是广义的,读书是求智慧,还要修福,要学办事、要学待人接物。换句话说,行门与解门要相应,这样才叫求学。现在有许多人在观念上都渐渐成了狭隘的求学,认为只有在课本上念书这叫求学,除这个之外都不是求学。佛法给我们讲福慧双修,他修的是慧,福到哪里修?没有福报,智慧也不能完成,也不能圆满,所以福与慧要双修。修福,服务于一切众生就是修福。我们要勤快的读书、要勤快的做事,要诚诚恳恳勤快的去为一切众生服劳役,这才是真正的求学。尤其是为那些恶劣的众生,我们以善法善心去为他服务,不管他用什么样的态度报答我,佛菩萨是尽义务的,并不求报答。以善法报答没有欢喜心,以恶劣手段来报答也没有瞋恨心。为大众做事这是修福报,心地清净这是求智慧,所以说以清净心为众生服务,这就是菩萨行。

 

【于此恶中。】

 

恶人恶事之中。

 

【其心不懈。生大悲心。】

 

菩萨的悲心反而增长了。

 

【譬如慈母怜其子病。忧念不舍。如是相。是为菩萨精进。】

 

这些境界是我们现前的境界,我们初学菩萨的,尤其是没有得菩萨道,还是以现前的生死身,时时刻刻遇到这些事情。今天在此地读到了,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我们一定要以善心待人,要以善法待人,不管别人怎么对待我。这是我们自己修菩萨道,绝不为外面境界所影响,就是心不可以为境界所转,心在境界里头要能够做得了主宰。二十七页第五行:

 

【复次。行布施波罗蜜时。十方种种乞儿来欲求索。不应索者皆来索之。及索所重难舍之物。语菩萨言。与我两眼。与我头脑骨髓。爱重妻子。及诸贵价珍宝。如是等难舍之物。乞者强索。其心不动。悭瞋不起。见疑心不生。一心为佛道故布施。譬如须弥山。四方风吹所不能动。如是种种相。是名精进波罗蜜。】

 

这一段教我们能放下。什么人来问你要?不应该问你要的人他来要。应该问你要的,他有所缺乏到你这里来求布施,那没话说。他有,他多的是,他贪而无厌,一定要问你要,你肯不肯布施?这是难行之行。要你两个眼睛,肯不肯给他?要我们脑袋,脑袋肯不肯给他?不肯,那你不是行菩萨道。为什么?你不肯布施。也许要问,脑袋布施给他,那我要死了?真正行菩萨道的没有生死,这个身布施掉立刻又转个身来,舍身受身就跟穿衣服、脱衣服一样。迷人爱这个身体,舍不得给人;觉悟的人晓得这个身体是假的,不是真的,什么人要都可以布施给他。以身布施给人,这是内财布施,内财都能够施舍了,何况身外之物!什么不能施,什么放不下?你愈是施,给诸位说,你所得的果报愈殊胜;愈不肯施,所得的果报愈有限,就是眼前的。你要是懂得这个原理,我们就应当勤修布施,晓得布施得愈多,所报得的也愈多,总得要明了这个道理。

 

后面这几句话说得是非常之好,说『乞者强索』,就是强求,『其心不动』,心是清净的,不为别人的强求而动了心。动什么心?贪瞋痴慢疑。『悭瞋不起』,悭是悭贪,瞋恚不起,就是对自己的财宝没有贪悭之心,对于这些恶人强求的没有瞋恚之心,心是清净的。『见疑心不生』,见到这些事、见到这些道理,自己丝毫不怀疑,这是般若智慧光明的照用,没有一丝毫有疑。『一心为佛道』,所以他可以布施,强求者都可以布施,何况那些真正有需要的?当然更应该布施。末后几句是一个比喻,自己的身心要像须弥山一样,境界是风,所谓八风吹不动,这是菩萨精进相。

 

经论念了,像这些重要地方要记住,过去也给诸位说过,最好用个笔记本,要紧地方把它抄在一起,天天可以温习。抄在一起天天温习就是修行,我今天有没有遇到这件事情?我是不是这样做的?所以行门的功夫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在一切境界之中。第二十八面第一行以下,答覆全是防止一些问难,破除我们疑障,这一节是说明理论实际的精进,是一真法界里面菩萨之所行。我们纵然做不到,一定要晓得,尤其从这些事相当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在第二十九面倒数第三行,有几句话提示我们:

 

【菩萨行出世间般若。于持戒布施心不染着。】

 

六度里面只举出两个,实际上全都包括到。

 

【何以故。施者、受者、所施财物。】

 

三轮体空。这是讲布施,下面是讲持戒:

 

【于罪不罪。】

 

『罪』是有罪,『不罪』就是无罪,于有罪、于无罪。

 

【于瞋不瞋。于进于怠。】

 

『进』就是精进,『怠』是懈怠。

 

【摄心散心。】

 

『摄心』是禅定,『散心』就是乱心。

 

【不可得故。】

 

为什么不可得?哪一样都是三轮体空,布施三轮体空、持戒三轮体空,乃至忍辱、禅定、般若,无不是三轮体空。所以菩萨的心清净,菩萨的心平等,菩萨的心是真正的慈悲,不是相对的慈悲,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可是三轮体空确实不简单,三轮体空要无我相之后才能够做得到。无我相是谁?在圆教是初住以上的菩萨。像《金刚经》里面讲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个非菩萨实在是要加以注解,是非见性的菩萨,在圆教里面讲非菩萨是非初住以上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那是有的,十信位的菩萨他都有这四相,四相没破。破了四相在圆教是初住菩萨,是真实的菩萨,不是权教菩萨。权教菩萨四相没破,真实的菩萨四相破了,所以到圆教初住才算是真实,真正的菩萨,他们才是三轮体空。我们现在没到这个程度,我们三轮不空,虽然不空,咱们三轮执着的成分总得要一天比一天轻一点,不要一天比一天增长,那就有进步了。这都是教给我们怎样检点自己的身心,警策自己的精进,我们对人、对事、对法门,执着确实一天比一天轻,那就是说明我们的功夫得力,我们真正有进步了。如果我们的执着跟过去没有两样,换句话说,我们的功夫没有增长,学得多、念得多、背诵得多没用处。

 

那些言教所真正表现到受用之处是实际功夫,实际的功夫是真正受用处,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解门,它的功德是在行门上。有解无行,古人有个比喻是「说食数宝」,那有什么用处?一点用处没有。行门在什么地方用功?就是天天烦恼轻、智慧长,这是你的修行功夫得力,天天有进步。我也有不少这些老同修们,常常碰到我来跟我说:法师,你要写点东西。我自己感觉到的是我不能写,我也没法子写。假如以这部《大智度论》来说,我前面所写的跟后面所写的境界会完全不相同,什么原因?智慧天天增长。我在讲台上所讲的这些东西,诸位要学也很难,难在什么地方?你把这些年所讲的东西比较比较看,同样这一部经,每讲一遍不一样(这个有录音带可以去考察的),这是很困难的一桩事情。我想不想写?我也不想写。诸位要问,这是不是没有慈悲心?确实是比较懒惰懈怠一点。可是虽没有,这大概也是龙天八部暗中安排,晓得我写东西不勤快,懒惰,所以送了一套电视设备叫我在那里讲。讲可以,写懒得动笔,好,那就现在在电视里面讲。

 

而电视里面所讲的跟讲堂讲的不一样,电视讲得很浅显,时间很短,每一部经时间都短,对象是什么?对象是给初学人,是给外国人学的。因为现在这个录像带每一部都要寄到国外去,这样细讲别人听了受不了。外国的朋友见到我的时候告诉我,到外国去讲一点东西人家非常欢迎,但是怎么样?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二十分钟,超过二十分钟别人就会受不了,就不厌烦了。外国人心不定,心浮气躁,他那个定力只有二十分钟,超过二十分钟就没有了,你讲得再好,他也不能接受。所以我们现在对外国人弘法的时间要短,要简单明了,不必深度,深度他听不懂,所以讲一些很浅的东西。深经浅讲,长经短讲,守这个原则。

 

不像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在台湾的同胞有大福报,有甚深的定力,一部经讲了几十年,你们还有精神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台中李老师讲《华严经》,从民国五十三年开始讲,讲到今天三分之一还没讲到,你看道场那么多大众,一个个如如不动像须弥山一样。你到世界上哪个地方能找得到?找不到!老师这部经要继续把它讲完,我估计还需要三十年,现在才讲到二十六卷。就算四十卷不讲,讲八十卷,加上末后这一章八十一卷,八十一卷才讲到二十六卷,从五十三年,你看到今年多少年了!所以全经讲完当然还要三十年,李老师今年九十三岁,活到一百二十岁不成问题,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所以要有定力,没有定力哪能成功?定就是福报,所以这个人有福,没有定力就是没有福报。外国人没有耐心,就说明外国人没福报。三轮体空是大定,是大福德不是小福,这是我们应该要学的。我现在虽然做不到,要向这个目标去精进,烦恼一天要比一天少。昨天到今天保持着都不行,保持是说我今天一天没进步。不能保持,要往前精进。烦恼少一分智慧就增长一分,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少一分,烦恼增长、智慧就减少,智慧减少、烦恼增长,互为消长。为什么叫无明烦恼增长,而不叫智慧增长?智慧增长就是从清净心中得来的,从六根接触一切六尘境界如如不动当中得来的。为什么要叫境界染污自己的心?为什么要叫境界动了我们的心?菩萨修行的功夫在此地,这叫功夫,这叫行门,这就是修行。

 

初发心的人对大菩萨用功修行精进,他看不出来。为什么?你看,又没有看他打坐,又没有看到他念佛,又没有看他拜佛,他修个什么行?成天到处乱逛、串门子,这叫修行?人家修大行,我们天天在那里又拜佛、又念经、又修忏悔,那是幼儿园的修行。结果怎么样?我们还在毁谤别人,以为自己了不起,他不修行。人家不修行,烦恼天天轻,智慧天天增长;我们天天修行,愈修烦恼愈多,愈修愈迷惑颠倒。到底谁在修行?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三十一面有几句话,后头这一段境界愈来愈高,愈来愈真实,愈来愈接近果地上的境界,在第一行: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6月29日16:57:2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362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