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大意 (第三十三集) 1980/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11-0033
《大智度论》第三十三卷,「释初品中到彼岸等」: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到有为无为法彼岸。当学般若波罗蜜。】
『到彼岸』意思是比喻智证究竟圆满,智慧也究竟圆满,证入的境界也是究竟圆满,叫做到彼岸,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话说「到家了」,无论应用在什么事物上,都可以这么说。
【彼岸者。于有为无为法尽到其边。】
这就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底下解释就更详细:
【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尽有为法总相别相种种悉解。】
这就是有为法的边际,到彼岸,无为法里面从须陀洹到如来的果地悉皆了知,这个要合起来讲就是世出世间法究竟通达。要怎么样学?要学般若波罗蜜。换句话说,唯有般若波罗蜜能够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
经【菩萨摩诃萨欲知过去未来现在诸法如。诸法法相。无生际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要紧的是这个如字。『诸法如』,「如」是从体上讲,『法相』是从相上讲,一切诸法的理体现象都没有『生际』,这个事情是要知。为什么?如果要不知就有疑惑,有疑惑就障碍见性,在念佛法门讲,有疑惑就障碍一心。这一段注解说得很多,特别要紧的里面有几句,在第二面第二行:
【法相即是法性。无生际即是实际。过去法如。即是过去法相。未来现在亦如是。】
解释里面就是讲性相一如,换句话说,性无生际,相亦无生际。『法性』是实际理地我们不太疑惑,可以承认;如果说『法相』,一切现象也是实际理地,我们就有疑惑了。这个地方龙树菩萨解释得太好,这个解释是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我们既然承认「法性」是实际理地,那「法相」就是法性。这个道理在我们此地用不着多解释,为什么?我们大经大论里头讲得太多了。我们如果觉悟到见分跟相分是同源,这个问题就没有了,「见相同源」一提起来,大家也没有问题,可是不提起来,往往在境界里头就又迷惑了。为什么会在境界里常常迷惑?说个俗话就是印象不够深,提起来是有道理,不提起来就忘掉了。如果常常不忘,看到这些句子就不会生疑惑,在一切境界里面也不至于迷失,当我们用功就不会有障碍。第二面倒数第三行,有几句话很重要:
【若是诸法相推求寻究。入无生法中。更无过是者。是名无生际。】
这一句是解释『无生际』,无生际就是我们平常讲无生法忍。一切万法仔细去推求,推求到究竟,不生不灭,所谓是觅生灭了不可得,所以这个叫实际;实是不虚,际是边际,到了真实的边际,一切诸法,世出世间法都是这个样子。后面几句话说得更明白,在第三面第二行:
【一切法皆无生。】
第三行:
【三世一相。所谓无相。如是则无生相。】
我们再念下去:
【复次。无生名为涅槃。以涅槃不生不灭故。】
末后这一句:
【一切法即是涅槃。以是故。佛说一切法皆是无生际。】
到什么时候我们眼里面能看到一切法本来不生,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涅槃?到这个时候,给诸位说,你功德圆满了。所以才说成了佛的人眼睛里面看大地众生,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成佛了,无情的众生也成佛了。如其不然,我成佛了,还有很多罪苦众生还没有成佛,那自己也没成佛。再给诸位把这个境界给拉下来一点,你自己得一心了,你看到一切众生个个得一心;自己心清净了,看一切众生人人心清净,一个道理,没有二理。真正的功夫如是勘验,所以佛法叫做内学,唯有从内才能够内外一如,内外不二。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内外画个界线,内外不能统一。我清净,外头不清净;我不生不灭了,外头有生有灭,所以自己搞来搞去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心一心了,外头人心不一心;我心清净了,他心不清净,这样搞法,太难了!
我们要尝到智证,一定要明理,要如法去修学,违背这个原理原则,修行皆有障碍;去掉这个障碍,成就不难。难就是障碍障住了,这才难!而这个障碍,只有自己才能够摒除,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没有办法代我们除这个障碍,自己要觉悟。什么时候你看到一切众生都是好人,自己是好人;什么时候看到众生是贤人,自己是贤人。换句话说,你看到众生是恶人,自己是恶人,这个严重;看到众生可憎,自己可憎。要晓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外面境界是中立的,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邪无正、无生无灭,外境是如此的。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所与外境有所感,说老实话,感也是我们自己心,应也是我们自己心,外境还来应吗?我们以善心所去感,境界都是善的;我们以恶心所去感,境界是恶的。
蕅益大师示昙生方丈的那段开示:境缘无好丑,好丑在自己心里。佛心感得外面境界是佛境界,佛心真常,感得外面境界不生不灭;我们是生灭妄心,看到外面的境界是生灭妄境。诸位真正是明白这个道理了,修道之人要痛改前非。过去我们是怎么看这个世界,怨天尤人;古人有说,学问学到不怨天不尤人,学问到家了。我们还在怪这个、怪那个,就是世间学问也差劲,还谈得上佛法吗?世间学问成就了、到家了,也不怨天不尤人。你读这几句话,要好好的记住。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在一切声闻辟支佛前。欲给侍诸佛。欲为诸佛内眷属。欲得大眷属。欲得菩萨眷属。欲得净报大施。当学般若波罗蜜。】
这一段文,前面的这些解释诸位自己去看,重要的我给大家提一提,第四面第二行、第三行,这两行值得提示一下,这是讲一个行菩萨道的人,菩萨:
【若在人中。好世作转轮圣王。恶世恒作大王。】
这是菩萨以国王的身分来教化众生,因为国王掌世间法里面的教育权,佛法是教育,历代佛法最盛的时候,这些帝王都是菩萨再来的,所以他能够:
【护持佛法。利益众生。】
世尊将护法的工作交给国王大臣是有道理的,那些国王大臣也是诸菩萨转世的,要不然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古时候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这是讲在家。
【若出家。值有佛法则为世作大度师。兴显佛法。】
我们现在是有佛法的时候,是释迦牟尼佛的末法时期,经上说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就照我们中国古人的算法,照虚云老和尚这个算法,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七年,正法一千年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也过去了,末法一万年才过十分之ㄧ。所以诸位尽管放心,佛法不会灭的,为什么?还有九千年。但是在九千年当中这个佛法是有兴有衰,不但是现在,正法、像法都是如此。过去有三武灭法,有盛有衰。我在当初学佛跟章嘉大师,我就很感叹佛法之衰。他就告诉我,放心,将来还有复兴的时候,还有好的时候,他说佛法的时间还很长。这是讲有佛法的时候,菩萨出现在人间作法师,兴显佛法。
【若无佛法。】
生在灭法的时候,在释迦牟尼佛法运完了以后,一直要到弥勒佛下生,降生的时候示现成佛,佛再说法。这个当中时间太长了,在《弥勒下生经》里面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长的时间,世间没有佛法。没有佛法,诸佛菩萨还来不来?还来。为什么?众生可怜,众生苦,哪有佛菩萨就睁着眼睛不度众生的道理?没有菩萨来,用什么身分来?有办法,若无佛法:
【则为外道大师。】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菩萨有外道身分示现的,有不少个是由外道身分示现的。但是那个外道他所教众生的可是教内道,不是教外道,是教善法,不教恶法。这里说:
【行四无量。】
慈悲喜舍,以这四无量来教化一切众生,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到的。我们现在生在有佛法住世的时候,我们应当要肩负佛法中兴的使命。要想佛法兴,一定要依教修行,如法修行,佛法才能兴。以我自己意识来修行,这佛法兴不了的。为什么?自己的意思是第六妄识,迷惑颠倒,那不行。咱们要照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佛法就兴,自己也就成就了。第五页第二行:
【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生身。二者随世间身。】
这个『二身』就是一身,是一而二、二而一。下面有一段比较重要,就是净报大施,施是布施,第五页倒数第三行:
【净报大施者。有人言。菩萨多集福德。未除烦恼。受人信施。未能净报。】
有人这么样讲法,佛听了以后纠正他错误的看法: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这句话很重要,如果菩萨不行般若波罗蜜,那就是前面人所讲的。这是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要看清楚,大意不得的。为什么?确实有不少人是在那里多集福德,未除烦恼。多集福德,未除烦恼,受人信施,未能净报,他得的果报不清净。我们不要拿别人来说,你看《安世高传记》,他那个同学就是这样。他那个同学宫亭湖的水神龙王,明经好施,岂不是多集福德吗?瞋恚心没断,未除烦恼。受人信施,堕落在畜生道,舍身去作水神,落在鬼神道里头。他过去生中也是出家法师,明经好施,他要是不好施,他没那么大的福报。你看供养他烧香拜拜的人有多少,福报大。他要是不明经,他就不灵;你到那里去求签问卦都很灵,他很灵,他明经,他有法布施,他又有财布施。他为什么会落到神身,不成佛不成菩萨?这是未除烦恼。换句话说,他没有行般若波罗蜜,落到这样一个果报。这就说明,菩萨一定要行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怎么样?下面说:
【诸法皆空不可得。】
诸法皆空,诸法皆不可得。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有为法跟无为法,有为法、无为法皆不可得,有为、无为皆空。
【何况诸结使。】
『结使』就是见思烦恼。不行般若波罗蜜,是入不了这个境界的。要紧的地方就是行般若波罗蜜。行怎么行法?行给诸位说,叫行道,修行。行道,道是什么?诸法皆空是道,诸法不可得是道,叫你行这个道,叫你修这个行。再说得明白一点,这个行就是观慧,观照般若。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这就叫行道,这就叫行般若波罗蜜。再给诸位说,文字般若就是方便般若,讲方便比文字当然要广。文字单单只指色法的一小部分,如果讲方便,六尘都包括在其中。所以大经里面常讲,《华严》华藏世界六尘说法,极乐世界也六尘说法,诸位要懂得这个意思,根尘相接就叫方便。眼见一切色,当接触的时候就叫方便,我们依这个方便。依这个方便立刻就起观照,眼一见色法晓得色即是空,《心经》里面讲的「空即是色」,一接触色立刻就想到「色即是空」,观照,这就是起观照。你能够这一念提起来,于一切色法里头不迷惑,于一切色法里头得心清净,心不染,这就入实相,这叫做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们开始学没那么深,但是眼见色,晓得色即是空;耳闻声,知道声即是空;舌尝一切味,晓得味即是空。不要呆板,「《心经》只说色即是空,没有说声香味触法,大概那个不空」,错误了。人家只是举一个例子,其余统统包括在里头,色声香味触法亦复如是,这叫做行般若波罗蜜,这样才能够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了,还有什么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从哪个地方安立?咱们天天念《心经》,你曾经起过观照吗?你曾经用过功夫吗?我们所谓是功夫不得力,你根本就没有用过功夫,它怎么会得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