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法里面,佛给我们讲「诸法本空,循业发现」,这两句话都是《楞严经》上的,把一切万法的性质、一切万法的来源,八个字就说得清清楚楚。一切法是什么性质?本来空。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这是宇宙万法的真相,怎么不清净!心清净,境界清净。境界怎么清净?境界是本来空,这个本来空不是说过去本来空、将来本来空,现在就本来空。《心经》里面说得好,「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异就是两样,不异就是没有两样,色跟空没两样,是一不是二,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天天念,几个人会了?诸位要是会了,心清净、境界清净,会了则哪个地方不是净土!身心、境界都清净,比极乐世界还要来得清净。我们天天念,就是入不了这个境界,为什么入不了?色跟空是两桩事情,两个不能合一。我们现在念是这么念,实际上在我们境界里头,色异空、空异色,色不是空、空不是色,我们是这个境界,这个是我们当前所干的。所以我们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那个境界怎么会清净?
《楞严》上这两句话,《心经》里面的四句十六个字,将宇宙人生依正庄严真实相都说出来了,我们常常念,要常常回光返照。佛法里一再给我们说「依文字起观照」,我们现在是文字的因缘有了,就是没有观照的功夫,所以不开悟,入不了实相的境界。一切现象界的来源,这个经里头讲得太好了,循业发现,这个话说得实在是有道理,事实确实是如此,业力变现出来的。这两句如果真正体会到、悟入了,就像《楞严》上所说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在一切法当中,你说哪一法不是如来藏?哪一法不是妙真如性?佛说因缘生法,他的精义是在此,精华在这个地方。所以因缘得称之为佛法所宗,《法华经》讲的「宗趣通别」,宗趣里面第一个就是讲因缘。有几个人能够知道因缘这种精确的义理?我们往往把它看得太肤浅了。以浅近的因果来解释,当然也能符合,但是不是佛说法的本意,不是具足的意思,纵然是圆教,像《华严》、《法华》也离不开因缘。阿难尊者表现的就跟我们现前的态度是一样,可以说执着文句、分别文句,而疏忽了义理,不知道佛的意思。
佛讲因缘生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所解的只是前头一半,因缘所生法,后头一句就没有了,就不知道。因缘所生法,那个法就是色,《心经》里面讲的色,「色不异空」就是空,我们不晓得这个道理。天台大师发明的空假中三谛三观,这就说得更详细、更透彻了。天台与《楞严》的关系很密切,这是我们在讲经因缘的时候给诸位报告过。《楞严经》这部经没到中国来之前,这个经的名字我们中国人也晓得,这个经的名气很大。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在天台山筑个台叫拜经台,每天到那里去拜,求感应,希望这个经早一天传到中国来,拜了一十八年,到他老人家灭度经还没有来。但是人家拜十八年不简单,大师灭度之后,这个经毕竟是到中国来了。你看我们中国祖师求法的精神,他怎么会没有感应!
经到中国来之后,由于天台大师这十八年的拜求,天台宗的子孙对这部经看得非常重。所以早期的注解全是用天台三止三观,来解释本经里面所说的「奢摩他、三摩、禅那」,这是这部经与天台家的因缘。天台的思想是空宗的思想,《华严》是有宗的,但是诸位要晓得,空有不是二是一。你要是把它分作二,那你看昨天我们才讲的,《法华经》传译感通这一章,讲「部类品会」。《法华》跟《华严》是同类的,天台跟贤首还能说牴触吗?当然不会牴触的,这两部经是一不是二。什么时候我们把《法华》跟《华严》,看到是一不是二,你就入境界,就入一真法界。这两部经看成一不是二,就是《心经》上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部《华严》讲的是色,一部《法华》讲的是空。
在唯识宗里面,讲眼识要具足九个条件,第一个要有「空间」,我们眼见色,如果这个物质跟眼根贴起来,你见不到,没有空间,一定要有相当的空间。第二要有「明」,要有光明,没有光明也见不到;第三要有「眼根」,眼根要没有毛病;第四要有「境界」,眼根所对的境界。第五个要「作意」,作意我们现在讲注意,你要是不注意,虽然看到,没见到,从你眼前过,你没注意看;或者你心里想着别的,在你面前的事物,眼睛对着,没看见,可见得一定要注意,就是一定要作意。第六个起「分别」,有分别;第七有「染净」,因为它与第七识有关系,有分别的时候,它与第六意识有关系,有连带关系;第八个条件在「根本」,就是阿赖耶识;第九个是阿赖耶识里的眼识「种子」。这九个条件缺一个,眼识都不生。
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就相信玄奘大师所说的,讲阿赖耶识「来先去后做主公」。一个人来投胎,阿赖耶识先来,想想诸位,眼识到什么时候才来?眼识要到小孩出了胎,眼睛张开了才来;没有出胎的时候没有眼识,它缘不具足。可是阿赖耶识先来了,你看人死了以后,第一个就是眼睛看不见,就是眼识先断。最后才是阿赖耶识去,阿赖耶识离开,人身体就冷了,没有温度;身体还没有凉透,阿赖耶识就没有离开。阿赖耶识离开,人是冰冷的、没有温度,所以来是它先来,去是它最后去。这里我们能够看到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循业发现的事实。经文讨论到这个地方,现在讲到是见性,见性是带着眼根,所以叫做带妄之真。阿难说的四缘这是就外境上来说,于外合境这是因空、因明;因空、因明、因根,于内就合五缘,用因心两个字做代表,为什么?根本依,第八识是心,分别依是第六识,是心,染净依是第七识,也是心。所以四跟九是开合不同。但是这里面依然少作意,作意当然也是相应的心所,五遍行里面的触、作意、受、想、思。这是我们讲四缘跟九缘开合不同来说,勉强也能够合得起来。总而言之,阿难会有这个念头,是代表一般初学的人普遍都有这种误会,这是求佛在此地给我们解答。
今天经文里面,第一句就是佛答覆阿难,佛叫着阿难对他说,『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这句话很要紧,诸佛说法总是离不开二谛,这个二谛依据,一个是佛自己亲证的境界,就是实相境界,这个我们叫真谛,是依佛亲证现量境界而说的;另外一个说法是随顺众生说的,叫做俗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依据不外乎这两种。佛说因缘生法就是依世谛,所以说「非第一义」,第一义是真谛,佛是随顺世间情识之见而说的。要是依真谛,就是依第一义谛而说,我们也叫随智而说,就是真正的智慧,般若智慧。这里面世谛是情见,识心分别,这个识心也就是情识,真谛是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但是佛无论是依真谛或者是依俗谛,佛说法是极其善巧,无论依据哪一边,一定能双显二谛,这是他说法善巧之处。我们要能够认识佛的善巧,这才能够随佛的言语开悟,所谓是言下开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