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第九讲)蔡礼旭老师

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第九讲)蔡礼旭老师

 

孝悌忠信:凝聚中华正能量(第九讲)蔡礼旭老师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好!

 

我们这几节课一起学习的文章,都属于忠。像《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像《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忠,不只指君臣关系当中臣子对君王、对领导者的忠诚,其实含义非常深远、宽广。人一言一行,甚至起心动念都要用忠。我们看这个字“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所以心偏了就不忠。偏向哪里?偏向自私,不忠;偏向马虎、应付,不忠;偏向贪着、染污,不忠;偏向迷惑,不忠。不忠于谁?首先不忠于自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既有明德跟本善,就应该好好地珍惜,把握好自己、成就自己;让自己违背明德、心性,这就不忠于自己。所以“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也是忠于自己的表现。

 

心不能偏,一偏,身就不能修,家就不能齐,国就不能治。所以从家庭来讲,当父母的不能偏心,要用忠,一偏心,这个家的乱就要开始了。《郑伯克段于鄢》里面,“爱共叔段,欲立之”,乱源就开了。父母的心不忠,偏失了,家庭的纷争就开始了。忠延伸开来,忠于父母,忠于另一半,忠于家庭,忠于家族。我们看范仲淹先生,在钱公辅先生写的《义田记》当中讲到,范公以他的俸禄照顾了几百户族人,这是忠于祖先。祖先的福报到我身上彰显了、现前了,我有责任照顾好家族所有的人,不然我以后就无颜见祖先。忠于自己的团体,工作尽忠职守,忠于自己的民族,都是忠的表现。

 

现在民族文化真是到存亡的时候了,“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个时候我们还视而不见,一定是不忠,也不孝,不孝于祖先,把文化断在我们这一代。所以我们现在是用孝顺三皇五帝的心,友爱所有中华民族同胞的这份悌,来承担起这个责任。所以什么时候要尽忠?随时。所以用忠就是什么?就是用真心、用诚心。所谓“忠诚”,不诚就不忠。“忠义”,念念都把道义放在心上,才是忠诚的人。“忠直”、“忠正”,一个人不正直、不公正、不大公无私,他就不忠。所以我们看,汉语的词汇很有味道。还有“忠勇”,真正尽忠的人,他有勇气去承担起家庭、时代的责任,只要是他的责任,“虽千万人,吾往矣。”怎么难,他都不会退缩。所以“仁者必有勇”,仁慈的人一定有勇气,一定有这种气概;但“勇者不必有仁”,说的就是那种匹夫之勇,不是从慈悲心、仁爱心流露的勇。

 

所以这几篇文章都在让我们体悟这些忠臣的忠肝义胆,我们慕贤当慕其心,把他们的精神领纳在我们的内心。我们从此能如此处事待人接物,那诸位学长,不得了!你的身上就有范仲淹的精神,有孔明的精神,今天上完,又有魏征的精神。假如是这么学,不成圣贤都难!所以话说回来,还是信心问题,大家不相信自己有跟这些圣贤人共同的明德跟本善。相信自己就有力量,就能去鼓励自己、成就自己。而且我们看,范公两岁而孤,孔明先生也是从小父母就不在了,都是身世比较坎坷,但是他们最后都留名青史。所谓“环境何曾困志士,艰难到底助英雄”。这些圣哲人,身处比较艰苦的环境,反而自立自强,能够不畏艰难,成就他们坚忍不拔的人格。所以“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反观这个时代,孩子们从小吃香的喝辣的,生活都比较安逸,容不容易成就这些圣贤具备的人格特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成气候?命太好了。所以真正父母爱孩子,不是溺爱,要懂得多培养他好的习惯,甚至要多锻炼他,他能力才出得来。

 

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谏太宗十思疏》,这是唐朝的魏征丞相向唐太宗进谏的一篇奏章。魏征,字玄成,生于公元580 年,卒于公元643 年,享年64 岁。巨鹿人,相当于现在的河北邢台巨鹿县,又有说法是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县。“年少孤苦”,“孤”一般指父亲比较早亡。但是他有大志,这很重要。他有大志,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为志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所以他“好读书”,喜欢读圣贤书,并深入了解治国的智而佩服他。唐太宗有一个特质,叫英雄惜英雄,他看到这种很有忠义之气的人,特别欣赏。为什么?魏征是忠于他的主人,那个时候立场不同。看事情不能心量太小,他看到的是魏征的尽忠。后来唐太宗登帝位之后,起用魏征做谏议大夫,专门讲皇帝哪里做得不好。

 

李密跟太子建成都没有很好地接纳忠臣的谏言,所以他们最后都败了。唐太宗可贵,他起用魏征做谏议大夫。劝皇帝,有一个专有的说法,叫“批逆鳞”。皇帝穿龙袍,所以是真龙天子。忠言又逆耳,讲皇帝的过失、政策哪里不妥当,皇帝一听都会有点不高兴,甚至会发脾气。伴君如伴虎,皇帝一发脾气,臣子会怎么样?有的定力不够,就开始发抖了。所以批逆鳞,要有胆识、要有智慧,你讲错还不行,论事情都要在理上。有胆识,有智慧,还要有善巧,还要讲究方法。唐太宗属于几千年来少有的君王,能这样去接受臣子的劝谏,甚至有时候臣子不谏,他还引大家劝谏,叫“求谏”。在历代当中找不到几个这样的皇帝。假如不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皇帝,那劝谏有时候还要暗示的,点一下、点一下。点了,听懂了,那就算劝成功;点不通,算了。为什么?因为你直接点,他又没这个修养,可能脑袋就没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24日20:36: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68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