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八集) 2010/7/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18
我们接着看「师说」。这里提到: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因为好学,常常向人请教,所以他的道德学问就愈来愈高。不懂的人、愚昧的人,他又不肯去请教,那就愈来愈迷惑了。而且我们了解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会退的。韩愈先生讲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主要的就是在他有没有懂得好学的态度了。而在《尚书》当中有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态度,「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这是《尚书》里面提到,一个人能够主动的去向很有学问的人学习、请教,那他以后能够王天下。其实,古圣先贤的学问,「内圣外王」,内圣,是有智慧;外王,是他用智慧去爱人、去利益人,叫「内圣外王」的学问。我们看很多圣王都有这个态度。我们看周朝,周文王他道德学问已经很好了,他遇到姜太公,请姜太公当国师,所以他周朝的整个运势就兴盛起来了。能自得师,他自己去找到姜太公拜他为国师。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尊称姜太公为尚父,姜太公名尚,所以称姜太公像他自己的父亲一样尊重,叫尚父。文王尊为国师,武王像父亲一样尊重他。所以这个是「用师者王」,把这些有德行的人尊为老师,更重要的,对他们教诲的都能够依教去奉行,那他的国家就要兴盛起来了。
而且因为尊重这些有德行的人为老师,事实上,因为面对老师,他是有压力的,他不敢太嚣张。所以有一句格言讲到,「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商汤跟武王,这个谔谔就是他主要的一些股肱大臣都能直言不讳的指出他的问题,他也很愿意接受,所以他兴盛起来,这都是用师者王的态度。而桀纣,这个唯唯就是他们在的时候没有人敢讲话,谁讲话了他也听不进去,甚至于就杀头,杀了他们。所有的人都不敢讲话了,没有人可以提醒他、可以教诲他了,这个朝代就要亡掉了。所以兴跟衰关键都在有没有尊崇有道德的人,有没有能够听进这些劝谏,能够虚心受教,这个就很重要了。
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四十七页,《读本》四十七页。最后这个故事,是在《说苑》这本书里面的为人君之道应该怎么做。「师经鼓琴」,师经是一个乐师。以前的乐师很不简单在哪里?他为了能够编出、弹出更好的乐曲,他把自己的眼睛弄瞎,这样他的耳朵就会更敏锐。为了能利益他人,他能牺牲自己。所以他在弹琴,「魏文侯起舞」,魏文侯是魏国的国君,国家的领导者。「赋曰」,音乐很美妙,魏文侯当下心情很好,就赋一首诗出来了,讲起话来了。「赋曰:使我言而无见违」,他说到,我所讲的话没有任何人违背,都要听我的,他就这么唱着这一句。结果这个乐师师经,「援琴」,抱着这个琴,「而撞文侯,不中」,这个乐师听到魏文侯讲这句话,抱着琴就冲撞过去了,非常的突然,没有撞中。当然,因为魏文侯也会闪,结果他一闪,因为太突然了,他自己一躲,也整个倒下去了。「中旒溃之」,这个字念「留」,中旒就是以前国君戴的那个帽子前面都有玉串,这是中旒。结果那个玉串被突如其来的冲撞,倒下去坏了,那个玉串的珠子都掉在地上了,溃之。
结果魏文侯被吓了一大跳,然后应该是挺生气的,马上就说了,「文侯谓左右曰」,对着左右的人说,「为人臣而撞其君,其罪如何?」一个臣子冲撞他的国君,要撞死他的国君,这是什么罪?「左右曰:罪当烹」,应该把他煮死,那个时候的刑罚是这样。「提师经下堂一等」,左右的士兵就把师经抓起来了,要去行刑了,才往下走一阶。「师经曰:臣可一言而死乎?」大王,我可以讲句话再死吗?「文侯曰:可」,你讲吧。以前特别尊重要死的人,因为人都要死了,满他的愿。「师经曰:昔尧、舜之为君也」,尧舜当国君的时候,「唯恐言而人不违」,就怕底下的人不提一些不同的意见,就怕底下的人不能从其他的角度来补充他,甚至质疑他的一些思考跟决定,因为要集思才能广益。所以尧舜是很怕自己讲的话没有人反驳,没有人能提更宝贵的意见。所以圣人虽有智慧,他们还是很谦虚,很懂得集合大家的智慧。「桀、纣之为君也」,这个夏桀跟商纣他们当国君,就怕人家提不同的意见,违背他的意思,全都要听他的。所以他讲,「臣撞桀纣」,因为他是瞎子,我刚刚是以为听到了桀纣在讲话,不是要撞我的国君,「非撞吾君也」。
这些大臣很有智慧,他们讲话都是引经据典,对历史都很清楚,然后也很含蓄,就是让听的人提起正念。其实人迷惑的时候他只要正念提起来,问题就解决了,「圣狂之分,在乎一念」。所以以前当臣子这个历史还要读得很通,各种不同的因缘,他都用那个最适合的案例来提醒。比方有一次,唐太宗有一匹心爱的马被他的下属给养死了,结果他就非常生气,就要处罚这一个下属。结果他的妻子长孙皇后就跟他讲了个故事。所以诸位太太,历史要多读一点,用故事跟先生讲,他很佩服,历史是一面镜子。她也没说唐太宗不对,她只跟唐太宗讲到,春秋时候,齐国的国王齐景公,有一天,他的宝马被下属给养死了,他很生气,判死刑,就要杀死这个下属。当时候齐国有一个贤臣叫晏子。大家听过晏子没有?身高不高,但是很有智慧,很聪明。他身高很矮,到楚国去的时候,那楚国人要羞辱他,开个狗洞给他,不开正门给他进。结果晏子说,到狗国才走狗门。人家门就开了。他反应非常的敏锐。
结果他看到齐景公这么生气要杀臣子,然后还补一句,「谁有意见,跟他一样」,赶紧就要杀了这个臣子,谁都不敢讲话了。但是晏子就说了,「国君,这个人罪该万死,来,我来处理」,他就站出来要处罚这个下属。然后他就对这个下属讲,「你犯了三个最严重的罪,一定要处死你。第一,你把国君最心爱的马养死了,第一罪;第二罪,你让国君因为一个下属把他的马养死了而要处死他,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齐景公爱马不爱人,你这第二个重罪;第三,你让所有天下其他国家的人都知道齐景公为了一匹马杀人,杀了他的下属,所有的国家都看不起我齐国,第三重罪,你罪该死。」齐景公听了,「好了、好了,把他放了、把他放了。」你看他也没有去批评齐景公,他只是把国君的正念给提起来。人生气也是假的,是不?念头一转不就没事了!我们上次什么时候生气的?拿来看看。生气是假的还是真的?所以能让人提起正念,他很多错误的行为就可以避免了。
所以文侯听了,「释之」,放了他吧。而且更不简单,「是寡人之过也」,是我错不是他错了,我还得感谢他的提醒。而且这个魏文侯怕自己忘了,「悬琴于城门」,把这个撞坏的琴放在城门。「以为寡人符」,就让我时时看着这个城门,都记得我今天的这个过失。而且放在城门,让老百姓都看着,来监督他,这个不简单。所以,诸葛孔明他能得到人民的爱戴,他就有「布所失于天下」的态度,把自己的过失都公布出来。而且还请下属「勤攻吾之缺」,把缺点公布出来,让下属能针对自己的问题、缺点都能够提出来。而且「集众思,广忠益」,集思广益,调动大家的参与,调动大家的智慧。所以常能多商量,少用命令。商量,把大家的智慧、经验都调动出来;命令,他只能接受,也不敢提意见,他的能力也上不来。甚至于命令错误的,他反而会觉得愈来愈不认同,愈来愈没信心了。诸葛孔明是很有智慧的,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还是非常谨慎,集大家的智慧。所以魏文侯这个国君不简单,魏国在他在位的时候还是很强盛。而且「不补旒,以为寡人戒」,就是他那个玉串,冠冕,坏了不用修了,他每天一看到断掉了,他就知道,我要多「集众思,广忠益」了,要能听取大家宝贵的意见。
好,我们看下一个故事。刚好提到「用师者王」。「文王问于吕望曰」,就是向姜太公请教。「为天下若何?」治理天下应该怎么做?「对曰:王国富民」,强盛的国家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霸国富士」,这个霸国应该就像春秋五霸,国家比较强盛,士是指一般的读书人,能够有好的生活。「仅存之国」,就是能生存下去,但是也不怎么样的国家,只能生存而已,「富大夫」,让他的高官都有好日子,都有富贵。「亡道之国」,一个国家要灭亡了是什么状况?「富仓府」,就是只有他国王的家很有财富。「是谓上溢而下漏」,就是国君很有钱,但是底下的老百姓很穷困,这个国家就要灭了。积财伤道!所以所有要亡国的国君都积累很多钱财为自己私用,最后人民就推翻他了。「文王曰:善。」文王说,讲得太好了!姜太公马上接话,讲得太好了,接着姜太公说,「宿善不祥」,既然是好的道理,赶紧去做,不做了就不吉祥。这个宿善,一个善的事情听了,隔天才要去做,这不吉祥,马上去做。文王不简单,听了以后,「好!」当天就干了。「是日也,发其仓府」,把他的仓库打开,「以赈鳏、寡、孤、独」。对于有德行的人的话从善如流,用师者就王了。
所以,「凡为天下国家」,治理天下国家有九个不变的原则。第一个是「修身」。因为「有德此有人」,一个人没有德行的时候,他没有办法凝聚有志之士,所以「德者本也」。而有德之后,再来就是很重要的,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尊贤也」,尊重贤德之人,在历代兴盛的朝代都是这样。商汤用伊尹这么贤德的人,天下人一看,贤德的人都能有所发挥,为国为民,马上很多有志之士都涌过来了。所以在《论语》里面说,「汤有天下」,「举伊尹」,用了伊尹这样的贤相,「不仁者远矣」,没德行的人知道没法混了,就赶紧走了。「有这样的贤相在,我们不可以在这里打混摸鱼,不可以贪赃枉法了」,就走了,贤德的人就来了。所以这个尊贤很重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