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10/7/3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28-0017
大家下午好。上一次我们一起学习了清朝的一篇文章,「左忠毅公逸事」,这一篇文章叙述史可法先生与他的老师左光斗先生的一段师生的情谊。从这一篇文章我们感觉到,左公他为国家的大臣,以至于为人师表,念念为天下得人才,尽心尽力在成就人才,无私的心,这是为人师很重要的心态。而史公,史可法先生,他也不负左公之厚望,时时都是念著左公的恩德,时时心里都是想着,对上不能有愧于国家、有愧于民族,然后也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老师左公。这个都是非常可贵的一个心境。
那上一次我们讲到,史可法先生刚好在一个寺院里面读书的时候睡着了,左公看到他的文章,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民族大义。后来考试的时候,左公又看到史可法先生的文章,然后叫着史公的名字的时候,左公是「瞿然注视」。上一次这一个字,抱歉我读错了。这是念「巨」然注视。另外有一个字(矍)跟它的意思相近,这个字是念「决」,我上次念成「矍」了,都是很惊讶注视的意思。所以这一篇文章是「瞿然注视」。还有衣「裳」,这个字两个念法,一个字念「常」,一个字念「商」,「商」是轻声,或者是「常」。这个跟大家一起交流。幸好是每一个礼拜都有,假如只有一次,给人家讲错了,下次就没有机会修正了。所以这个跟大众一起交流得要非常严谨、谨慎,错一个字,可能人家就错到底了。
那我们接着来看另外一篇文章,八十页,韩愈先生写的一篇文章「师说」。这一篇文章最重要的,说明师道的重要性,然后也叙述当时候人对于向老师求学的一些现况,做一些思考。韩愈先生是唐朝人。韩愈先生他在整个古文的地位相当的高,一般仅次于司马迁先生。怎么看出他的地位?宋朝的苏轼先生有写一篇祭祀韩愈先生的碑文,开头就写到,韩愈先生「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我们看到苏轼先生对韩愈的赞叹,「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事实上每一个读圣贤书的人都应该这样去期许自己。就像《中庸》里面讲到的,「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要时时能够给社会大众做好的榜样,这样才没有违背古圣先贤、没有糟蹋古圣先贤给我们的这一些教诲。
而韩愈先生那个时代,就像苏轼先生讲到的,「文起八代之衰」,就是在唐朝前面的八个朝代,他们写的文章都已经比较注重华丽,就是所谓的骈体文,都强调文章要写得很华美,但是并没有能真正把古圣先贤的道德学问透过文章展现出来,所以都是强调文字的华美而已了。假如读书人都是搞这一些表面的功夫,那社会的风气可见一斑。因为在古代是士农工商,读书人的思想、读书人的文章都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读书人都只是在玩文字华美,那就很难以道德来引领社会大众。所以,韩愈先生强调「文以载道」,文章就是要能够把古圣先贤这些道德能够阐明出来,能够透过文章来弘扬这些道德学问。所以是「贯道」,文章里面一定要贯彻古圣先贤修己安人的学问,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都要有这些道德学问在其中。
而韩愈先生他的原籍,他本来祖先住的地方,是在河南的南阳这个地方,后来搬到了河北昌黎这个地方,河北的昌黎。所以后人都称韩愈先生叫「昌黎伯」,伯父的伯。所以我们对社会民族有很大的贡献,以后后人就以我们住的那个地方来尊称我们。这个是很好,肯定这个人在这个地方出生,这个地方的水土、这个地方的大众成就了这一个人才。我们马来西亚哪里出最多人才?有没有「马六甲伯」?有,像我们沈慕羽老先生,那就确实道德学问堪称民族的英雄。所以我们在历史当中看到,很多都是以他自己的地方来尊称他。韩愈先生,他的人生还是非常的坎坷的,所以我们在历史当中看到很多人生很坎坷的人,最后成就都很高。所以人生要接受磨炼,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在这种环境的历炼当中才成就他的道德,成就他的坚忍不拔的性格。所谓「切实功夫」,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切实的功夫「须从难处做去」,「真正学问都自苦中得来」,都是历事炼心,经历很多的磨难之后,他还能坚持对家族,甚至对社会民族的使命,百折不挠,才能成就他的德行。
韩愈是三岁父母就去世了,我们可以想像那家庭是非常困难,是由他的嫂嫂郑氏,姓郑,把他抚养长大。结果,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哥哥也去世了,他的哥哥韩会,在韶州刺史的任内也去世了。在这样家庭不幸的过程当中,反而让韩愈先生非常努力求取他的学问,而且对六经、百家的这些书籍特别的用功深入。所以二十五岁他就考上进士,最后当到吏部侍郎。这个吏部侍郎相当于正四品的官,就是副部长的位置,吏部侍郎。最后諡法「文」,因为他的文章影响非常大,所以他去世之后追封他用「文」,「文」字。像范仲淹先生是諡法「文正」公,那韩愈先生是追諡「文」,世人就称他为「韩文公」。而且去世之后,朝廷又追封他为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这是正三品的官。皇帝很尊重他们,所以去世以后还很怀念,都还追封他们。
而韩文公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古文运动。那个时候,整个文章都是记问之学多,刚刚我们讲到的八代,这个崇尚华丽的文辞风气已经很久,偏颇掉了。这个八代是从东汉、魏、晋,你们没反应了?南北朝,这就魏、晋、宋、齐、梁、陈,最后是隋朝,叫八代,偏到这个骈体华丽这种方向去了。这个都有违整个古圣先贤他的道脉,他的法脉整个都偏颇掉了。那韩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却能够提倡恢复到周朝、秦、汉时代的质朴古文,他希望能够拨乱反正回到质朴的文章,都是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才好。那我们想像一下,都偏了八个朝代了,容不容易?不容易,想要挽狂澜于既倒,力挽狂澜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好,话说到这里了,我们现在的处境跟韩文公那个时候像不像?有点像,偏得很厉害了。甚至于都已经很多人没有接触过经典,伦理道德因果教育非常缺乏了。所以,我们效法韩愈先生的精神,在这么困难的时候,「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其实这个精神,从两千五百多年前,孔老夫子就已经做得非常的彻底,给我们后世做好榜样了。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所以,韩愈先生一带头,后面的他的弟子,以至于下一个朝代的文人,统统效法,整个古文就振兴起来了。后世包含宋朝的「三苏」,苏洵,我们《三字经》里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个苏洵先生他有两个儿子,苏轼跟苏辙,结果他的儿子太优秀了,他被刺激到了,「这个不行,我假如太差也不行」,赶紧用功。所以《三字经》还留下了他的榜样,他已经成人了才开始用功,不过还是来得及。我们中心的董事主席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他是五十岁左右开始读古文,现在丹斯里开口都是「天命之谓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四书》、《老子》、《金刚经》这些经句他都能读出来,他很喜爱。
所以诸位学长,你们要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你们大部分还没五十岁,所以「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且更重要的,「至诚感通」,用至诚的心来领受老祖宗的教诲,我们的整个潜力就能够发挥出来。当然,「书山有路勤为径」,还是要下功夫、还是要勤奋,就对了。可是大家一想,读了两遍还是读不懂怎么办?读了两遍读不懂怎么办?再读两百遍,是不是?这不是我说的,这《中庸》说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两次会,我们两百次不就解决了吗?哪有那么复杂?「人十能之,己千之」,能有这种态度了,「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愚昧都能变有智慧,「虽柔必强」,柔弱都能变得非常的刚毅、果决、恒心。
所以,苏洵跟他的两个儿子并称「三苏」,这个都是古文八大家之一,而以韩愈为首,他们都是向他效法学习,以至于明朝的众多古文家都是效法韩愈。所以苏轼先生赞叹韩愈先生「文起八代之衰」,这是不为过的,这确实如此;「道济天下之溺」,那个时候整个读书人已经陷溺在错误的方向做学问,都是辞藻文章而已,不是道德文章,所以把它扭转乾坤过来,那不简单。
好,我们接着来看原文,八十页,「师说」,韩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