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29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我想我自己恐怕就是这类人,有名无实。当然,未必说了解得十分透彻,但总是在理解上是正确的,我们自己有这个信心了。确实,学了十多年,而且恩师让我们上台讲,如果我们会讲错,恩师肯定也不让我们讲,怎麽能误导大家?所以讲肯定是会讲得不错,但是自己做不到,叫名字,只有名没有实。「说到做不到」,说句俏皮话叫「骗人」。做到了再说是圣人;说了就去做,都能做到,就是贤人;说了做不到,那叫骗人,我们就属于这种人。但是大家也不要担心,虽然骗也是骗对了,你们听我讲也能成圣人,只要你真的去做。我做不做得到,你们不要管我,你能做到,我就很高兴了。当然我自己一定去努力做,希望说了之后,真正逐渐逐渐自己做到,这是我们的目标。到最后,骗久了,自己就不骗了。这是名字位上。

 

第三,真正就实修了,「观行即」。观行即不仅在理论上懂了,而且真正能依教奉行。所行、所言、所思,身口意三业造作跟经典要相应,这真正是依教奉行。圣人教我们怎麽做,我们就老老实实这麽做;老师教我们怎麽做,我们也认认真真的去落实。但是他没有真正成就,只是在观行位,这是他在实修当中,在修学进步的过程中,还没有真正毕业,还没有真正取得果位、取得学位。

 

到第四叫「相似即」,相似即圣。这相似即就入位了,就是他已经到了一个层次。这个层次至少在佛门裡面讲,将见思烦恼断除,这个真正是圣人了,但是是小圣,还不是大圣。他的这个境界已经出离三界六道,不会在六道裡面受生、轮迴。佛教裡面有个学位给他,叫阿罗汉。你证得阿罗汉果了,这相似即。当然这阿罗汉裡面有四果阿罗汉,一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叫阿罗汉。最基本的初果,他至少断了见惑,见是见解,就是见解上没有丝毫的错误了,完全这个见解上跟宇宙人生真相相应。虽然他还是有烦恼,但是烦恼很轻,而且他知见绝对不会错误。这个相似即,在世间看他真的是圣人了。像孔子,他自己不以为自己是圣人,子贡看他就是圣人,我们看他也是圣人。当然,孔子的境界我们不敢评论,我们凡人怎麽敢评论圣人?所以,他是相似即,还是更高一点的位次,我们不敢去评。

 

第五更高,叫「分证即」,或者分真。真叫真如,真如自性,分证真如自性。这个分是他有阶级、有程度,但是他是真圣人了,他真正开了大智慧。在佛门裡面讲,这是断一品无明以上的,真正是叫法身大士。这个无明烦恼,是在断了见思烦恼和尘沙烦恼之后。见思烦恼也叫执着,尘沙烦恼也叫分别,无明烦恼叫妄想。他把妄想、分别、执着都断了,但是他还有些习气,就是妄想的习气,但是那个不妨碍,这种人是真圣人、真佛,不是假的。相似的还是假的,但是相似,看起来很像,一般比他低程度的人看不出来有什麽区别,但是他自己知道,比他高的人知道。但是分真位的人是真的了,在《华严经》上讲有四十一个等级,四十一品位次,分证位。

 

一直到最后第六,是「究竟即」,究竟即圣,究竟即佛。究竟是圆满了,超越四十一品,断尽四十一种烦恼习气,真正圆满证得自性,本性本善圆满现前,成为一个圆满的大圣,这叫做究竟即。所以叫六即佛,我们称六即圣也可以。这个「六」和「即」是两个意思,两个分开来讲。「以六治上慢」,我们懂得上面有六层不同的境界。我们知道自己现在的境界太低了,不要说相似、分证、究竟这三个上面的位次,就是下面的,理即当然个个都有,没话说了,我们现在充其量叫名字即,名字位上的,有名无实的,甚至名字上还没有圆满,你还有很多经典未必能够圆通。圆满贯通,这叫解悟,不是证悟,解悟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观行,我们也说老实话,做得不好。虽然也能依教奉行一点,但是差得太远了。相似、分证更不必说。这是什麽?知道这些高位次,自己不敢有增上慢,自己真的是太差劲了。

 

但是说即,「以即免自屈也」,虽然知道这条道路很高远,但是不能够退屈,不能够退心。这讲的「即」,你就是、即是这个意思。名字位上你就是。为什麽?你要是在名字上面,你经典的理论上通达了,你说的跟圣人说的一样,你说的当下跟圣人不是一样吗?这名字即是劝勉你的,你也不要退心,要慢慢的去提升。所以,说六、说即,这两个意思就是蕅益大师让我们这裡去参悟的,「其深知六即者乎?」六即两个字意味深长,不可傲慢,也不可退屈,总是要勤勤恳恳努力的去提升自己。我们再看下面一章,第七章。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这一章,我们看《雪公讲要》。先是文字上的训诂,先释词。这个『桴』,木字旁这个桴,按马融的注解,马融是汉朝的大儒,是郑康成的老师。他的注解,他也是经学家,注解《论语》,说桴叫「编竹木也」,就是一种竹编起来的,「大者曰筏,小者曰桴」。这我们就懂了,像过河、渡河用的竹筏,竹子编的,很大、比较宽的叫筏,小的叫桴。所以小的筏就叫桴。「材,郑注为桴之材」,这是讲无所取材最后一个字「材」,郑康成的注解,这是讲做桴的那个材料。「皇疏又训哉字」,这个说法不一样,皇侃对这个文字的训诂,他说这个材实际上通哉字,所以「无所取材」应该念成无所取哉,因为材哉古字是相同的。朱子的注解,朱熹《四书集注》中说「材,裁也」,这是裁剪的裁,是当动词讲,所以取材就是做裁剪。这三个意思都讲得通。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8:05: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22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