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江谦先生引唐朝着名诗人白居易的诗,「白居易诗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这是白居易的修学心得,行住坐卧不离佛号,喜怒忙閒也不废阿弥陀佛号,一句佛号总不忘,所谓「都摄六根,淨念相继」。这样念佛决定能够成片,成片就是二十四小时佛号不间断,那就是无终食之间违仁。念佛跟念仁比起来,念佛比念仁还好,为什麽?这底下讲,「念仁全凭自力,念佛兼仗佛力,故消业障、长善根、出轮迴、生淨土,利益尤不可思议也」。念仁,只是靠自己的力量,自己业障习气重的,往往就会不知不觉违仁;可是念佛,念佛不仅靠自力,还靠阿弥陀佛本愿威力来加持,这是二力法门,所以消我们业障(什麽叫业障?贪瞋痴这些习气就是业障,不仁的习气这是业障),习气业障能消除,能增长我们的善根,善根就是仁,所谓无贪、无瞋、无痴,不贪瞋痴,甚至帮我们这一生出离六道轮迴,往生西方淨土,这个利益真的是不可思议。
「淨土念佛法门,若在孔子时,早入中国,必当普通教育修持矣」。这是江谦先生感叹,很可惜大乘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已经是孔子之后五百年,孔子没有看到大乘佛法,没有了解到淨土法门。孔子,我们知道他非常好学,他能「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能到老子那裡去求学、去问道。很可惜他没有遇见释迦牟尼佛,否则,我们也相信,他必定会到释迦牟尼佛那裡去求教;释迦牟尼佛看到孔子,一定也传授他淨土念佛法门。为什麽?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之所宣说。仰仗佛力,能够很快把我们提升,不仅能够很快成为世间圣人,也能够出世间,成为出世间大圣,就是成佛了。所以江谦先生说,如果孔子在的时候,淨土法门就传到中国来,一定孔子会大力宣扬,这是君子行仁的方便法门。我们这一段,这一章也就学到此地,下面来看第六章。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这章孔子跟我们讲,『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这裡说了两种人,一种是「好仁者」,好仁者是一心嚮往仁的正人君子、圣贤人,孔子说我没有见过这样的人;还有另一种,「恶不仁者」,这个比好仁者逊色一等,他虽然不能够念念嚮往仁,他至少能做到厌恶不仁。譬如说遇见没有仁德的人,遇见小人,他会厌恶他,不与他为伍。这种人心中有好有恶,他喜欢跟仁德的人在一起,可是对于没有仁德的人他就不喜欢,这种人不能称为仁者,只能称为恶不仁者。为什麽?因为仁者,前面讲到的,苟志于仁,无恶也,真正一位仁者,他把心中好恶放下。恶不仁者也是难得,他至少能够明辨是非,知道哪个是仁、哪个是不仁,他愿意亲近仁者而远离不仁者。普通注解裡是这麽讲的,当然,其实孔子的意思比这更深。
我们继续来看注解,底下讲到,『好仁者,无以尚之』。孔安国注解当中讲到,无以尚之是「难複加也」。这个尚是通假字,通向上的上,没有再往上面加的了。也就是好仁者是最顶尖的,他已经达到最究竟、最圆满,因为他凡事皆依仁,不违仁。正如前面讲到的,他能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好仁者真正做到了,这是最上等人,所以无以尚之。恶不仁者,还是在努力过程中的这种人,还没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说,他也没见过这种人,这是一种感叹。这种人是什麽?他不愿意跟那些不仁的人接触,不愿意跟那些有害于身心仁德的环境接触,远离恶人、远离污染的环境。不使,这裡讲的『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他不让那些恶人连累自己,也不会让污染的环境污染自己的身心。孔安国先生讲,「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于己,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孔安国讲,这种恶不仁的人,厌恶不仁的这种人,他在力行仁道,他会远离不仁者,不会使不仁者把那些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加到自己身上,也就是他能够洁身自好,不去作恶,这个称为「为仁」。为仁是在修仁,他还在修行过程中,没有达到圆满。这种人比起好仁者就逊色了,好仁者「无以尚之」,没有人超过好仁者,为什麽?他念念不违仁。
底下孔子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这句话我看了之后,好像真的是被孔子当头棒喝,孔子就是问我。我们读《论语》,朱子建议我们一定要身临其境,好像孔子就在面前教训我们。孔子这裡说,你有没有一日用其力于仁?你想做君子、做圣贤,你能不能够一天之内,你能用力去做到,你有没有?有谁能这麽做,果然这一日能够用尽全力去行仁,你这一日就做君子,就做圣贤;倘若功夫能够继续,你这一生必定成圣贤。问题在于你一日都不肯用尽全力去做。我自己反观自己,孔子说的真的就是我。明知做圣贤好,也有志于做圣贤,可是真干还没达到,没有用尽全力,对自己的习气烦恼还纵容姑息,不能够努力去改掉,真的像因循度日。念头裡夹杂着许多的不善,还不能够全力摒除,让心清淨下来。念佛,能一日念佛功夫不间断吗?前面我们讲到,念佛就是念仁。你试试看,能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这个佛号不中断?我自己做不到。不要说一日,一小时佛号裡面不夹杂妄念都做不到。所以你看,孔子不正是给我当头棒喝吗?
孔安国注解裡讲,这句话是说「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我们就是没有一天去用尽全力修仁,所以功夫不能成片,做不到「无终食之间违仁」。一造次,一急起来的时候,就忘掉了;或者一遇到危险关头、颠沛的事情,马上也忘掉,还是自己原本那套烦恼习气起用。说明什麽?我们希圣希贤的志向还不够坚定,换句话说,我还不是有为仁的这个愿望,为什麽?因为我们一天都做不到。果然你能够欲为仁,欲是你真有这个愿,有这个志向,怎麽可能力不足?所以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真想为仁而做不到的。他看到的是没有一个人一天能够真正全力去修仁,原因就是志向还不够。所以我们还是要多去学习圣贤之道,多听讲,让我们的志向提起来。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就面目全非。为什麽?他志向就堕落。现在不要说三日,一日就不行了,一日不读圣贤书,不听讲,那就面目全非。果然你有这个志向,力修仁道不难。圣贤之道是知难行易,真正知道了,你做起来不难,为什麽?你知道我们本来就应该要仁。为什麽做不到?还是知得不透彻,所以要在知上下功夫。
后面孔子说,『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子说话也很委婉。孔安国注解裡讲,「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孔安国注解说这是孔子谦虚,也不能够把当时的人都骂尽了。其实后面这句是孔子谦虚的话语,委婉客气的话,前面说的真的是实话,有谁能一日用力行仁?真的,孔子没见到、没有见过。孔子这裡说,大概可能是有的,只是我没有见到。这是客气一下,也是鼓励我们要去力行。下面《皇疏》,这是南北朝时代皇侃注疏当中说,「世中盖亦当有一日行仁者,特是自未尝闻见耳」。这世间还是应该有在这一天二十四小时之内去行仁的,只是孔子说他自己没见到而已。这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希望我们要去做到。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一段还没有讲完,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各位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