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7集 视频 文字)中国云南晚晴轩

 

刘宝楠先生讲,「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大意是讲,孔子出生在周朝末年,周朝衰落,圣贤已经很久没有出世了。周朝初年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贤,到了末年没有圣贤出世了,孔子在这时候出世,所以他是有使命的。到了他五十岁的时候,他得到《易经》,学《易经》知道天命,他自己非常谦虚,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没有大的过失,这是谦虚,实际上他完全懂得自己来这世间做什麽。天为什麽要生孔子、为什麽要赋予孔子这样的使命,孔子知道,孔子也能真正不辜负天之所生、天之所命,所以他讲五十知天命,他讲的不为过。天命,立之于己,受之于天,这讲得很好。首先我们自己要懂得立命,你才能受天命,这个不是宿命论。我们看到这裡,觉得孔子有天命,我们没有天命,那是错的。为什麽孔子能受天命?因为他自己能立命,他真正有志于圣贤,有志于将圣贤的教育传播到天下人,他以此为使命,就是自己立命;然后天命就降临到他身上,所以天哪有意思?它不会有一个意思说我选择一个人,赋予他天命,没有。上天真可以说是无私,没有念头、没有思想,我们真正立志,感格上天。所以圣人不敢推辞天命,也就是说他勇于担当。

 

我们试问一下自己,我们知天命否?我们的恩师淨老告诉我们,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就想到,「我来这个世间干什麽来的?」他就有这个想法,就在思索人生。人生的意义在哪裡?我们这一生短短几十年要做什麽?古人讲,替天行道,我们要将圣贤之道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如果真正发起这样的心,有这种志向,恭喜你,你也跟孔子一样,你也立志了,你也必定有一天,你知天命。孔子跟我们讲他自己的境界在不断提升,实际上是在鼓励我们,要我们自己直下承当;不能说是孔子的事情,跟自己无关,那就枉费了夫子的苦心。

 

雪公讲,「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孔子学《易经》,所以他知道天命,我们今天听到这个天命,天命就是宋朝张载说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天命,我们现在听到了,闻天命了,但是还没有知天命。为什麽说没知?因为没真干。真知就真干,一定是知行合一的,没有行就还是没有知。怎麽办?就要老老实实向圣贤学习,首先信赖圣贤的教诲,信赖圣贤,然后慢慢的我们也觉悟,总有一天我们也达到知天命。真正知天命的人,真的叫做替天行道。

 

孔子到六十岁,『六十耳顺』。郑康成的注解说,「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什麽叫耳顺?耳朵是听言语的,听到人讲话,就从他的言语当中了知他说话的意思,乃至内心深处他的想法,都能明瞭。皇侃的注疏也是同样的说法,「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但闻其言,就是一听到别人的话语,马上就能解瞭裡面细微的意思,你真的叫知言了,知言就能知人。所以所闻不逆于耳,这个耳朵真正叫聪,聪明了,一接触到言语就能明瞭。所以,耳这个器官叫耳根,是能闻,能闻跟所闻不相逆反,这叫耳顺,就是耳根顺了。这个「顺」意思很深,不是说你只是顺着那个声音,所闻的是声音;他顺什麽?是顺自己的自性。如果是追寻着所闻的声音,就跑到外面去了,这就不叫顺,这叫逆,为什麽?逆着自己的自性,自性不在外面。顺自性,这才叫耳顺,所以要反闻闻自性,这叫耳顺。底下我们会引佛经,《大佛顶首愣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的经文来诠释,大家就更加明瞭什麽叫耳顺,耳顺就是耳根圆通。

 

朱子解释说,「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这裡讲的耳顺是用耳根来代表,其实人有六根,就是六种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都是能感知,这裡光举耳根为例子,其他五根也就可以推论而知了。讲到耳根,耳对声,耳是听声的,声入耳,心就通了,这是耳的功能通达,能通顺自己跟他人的心理,一听到就通,无所违逆,这就是功能没有障碍,全通了。听到别人讲话,立即知道他的心理,这是知之之至,就是我们感知的能力到了极点。到了这样的境界,不思而得,思是念头,不用起心动念就能够一接触就明瞭,这叫不思而得,这是耳根能闻的功能没有障碍。耳根如是,六根都如是,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一接触就能明瞭,夫子到六十岁就有这样的境界了。

 

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当随字讲,也就是随心所欲,这个矩当法度讲,也就是随心所欲,不管做什麽事都不踰越法度,不违犯规矩。朱子讲,「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随心所欲,不管做什麽都没有踰越法度,这叫安。这个安就是《大学》裡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夫子到七十岁达到这个境界了。但后面还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没有说下去了,证明他上面还有境界,可惜夫子只到七十三岁就逝世了,假如还有八十、九十岁,他后面境界全通达。但是能够做到「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这是什麽?自然合法度,不起心不动念,都不离乎道,这叫任运自然;不勉而中,就是没有丝毫的勉强,没有丝毫的造作,不起心、不动念,自然中道,中庸他真正得到了。这个中,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叫中,也就是没有起心、没有动念。

 

朱子引程子的解释做一个小结,「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其实孔子是圣人,他实际上是生而知之,虽然他自己谦虚,说自己是学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但是他实际上也是示现,示现什麽?由学而至,他要学,所以有这样的次第,先是志于学,立志,然后立定根基,然后到不惑,然后知天命,然后耳顺,最后是从心所欲不踰矩,示现这个过程是勉励我们后进的学人,让我们知道一个求学成就的过程。程子讲「立,能自立于斯道也」,这是立定在圣贤之道上;「不惑,则无所疑矣」,他没有任何疑惑,不仅对自己所志向的圣贤之道没有疑惑,乃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状况,他都能够知道如何去处理,就是行权方便,这是不惑;「知天命,穷理尽性也」,他能够通达天理,能够尽一切事物之性;「耳顺,所闻皆通也」,他不仅是知,他现在是通了,通达无碍,宇宙万物一切理全通达;到了七十岁是「从心所欲,不踰矩,则不勉而中矣」,那是完全自然,没有丝毫起心动念造作,而都能够行中道,都不踰矩。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09: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1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