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8集 视频 文字)中国云南晚晴轩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八集)  2009/11/20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07-0008

 

 

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为政篇》。昨天我们讲到第四章,这是讲到孔子为我们示现一生成就圣道的次第。这一章非常重要,为我们指示出如何成圣成贤的过程。古人称这章是夫子一生年谱,千古作圣妙诀,所以这章对我们非常有指导的意义。我们昨天花了整整一个小时,只是很粗浅的把它分析出来。这裡面的境界非常微细、深广,一个小时还不够,我们这裡同学觉得还不够味道,所以要求我今天再花多一点时间,把这一章裡面的圣贤境界细细的说明。我们了解这个境界有很大的好处,可以细细的领会、消化,知道我们走这条路每个阶段是什麽样的过程、什麽样的境界,心裡有个数,走起来也比较踏实;另外,也知道境界高远,不可以得少为足,不可以半途而废,要加功用行,早日成就,所以我们今天再花多一些时间来给大家分享。我们结合蕅益大师《点睛》注解,并且引用佛门的《大佛顶首愣严经》对照来说明,我们就更加的明瞭。这一章我们先念一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裡为我们讲了夫子这一生的过程。蕅益大师说,「只一学字到底」,就是一个学字,成圣之道就是学。「学者,觉也。念念背尘合觉,谓之志;觉不被迷情所动,谓之立;觉能破微细疑网,谓之不惑;觉能透真妄关头,谓之知天命;觉六根皆如来藏,谓之耳顺;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踰矩,此是得心自在。若欲得法自在,须至八十、九十,始可几之。故云,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此孔子之真语、实语,若作谦词解释,冤却大圣一生苦心。返闻闻自性,初须入流亡所,名之为逆。逆极而顺,故名耳顺,即闻所闻尽,分得耳门圆照三昧也」。这是蕅益大师对此章的注解,注解得相当精闢。他为我们把每个阶段的境界都点出来了。

 

十五有志于学,这个志就是念念背尘合觉。本觉,我们本有,昨天我们说了,正如一个人身穿无价宝衣,可是现在自己不知道,外面套上一件很邋遢的乞丐的衣服,就以为自己是个穷汉。什麽时候突然觉悟了,这叫始觉,始觉合本觉,这叫学。念念都始觉合本觉,背尘合觉。尘是比喻我们的烦恼习气,本来没有的,现在产生了,盖住我们的本觉;我们的本觉像一个如意宝珠被覆盖了,光明显现不出来,我们现在要把那些灰尘擦掉,这叫背尘。合本觉,跟本觉合起来,这是觉悟,这是立志;什麽时候完全恢复本觉,就是究竟觉。究竟觉,我们的本心完全显露出来,我们就成就大圣了。

 

孔子三十而立,立是什麽?不被迷情所动,一切的烦恼、情执都叫迷情,这个迷情是动相,它会把我们的心拉跑掉。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的心放出去之后,在迷妄的境界裡头染着,就产生迷情,现在把它拉回来,不为外面这些境界所动摇。自己心裡头不动迷情、不生妄想执着,这是有根有力,就能立起来,要到这个境界才可以出山,才能够去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如果还会为境界所动摇,这就不能够出山,老师不能放你走,你没学成。所以孔子到三十岁学成,可以去历事、涉事。到四十岁,到不惑之年,不惑是没有疑惑,能破微细疑网,微细的疑惑都破掉了,也就是没有丝毫的疑惑,不疑惑什麽?对宇宙人生真相没有疑惑,完全能明瞭,这是真正觉悟。觉悟之后,功夫要向上,叫悟后起修,修什麽?能透真妄关头,突破真妄关头,认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仅是动的相虚妄,静的相也是虚妄。

 

三十岁的时候,不被迷情所动,是不为动相所迷。譬如说眼睛见到外面色相,好的、坏的,见到好的,你不会生贪爱心;见到坏的,你不会生憎恶心,就不被它所动。耳朵听到美妙的音乐,不会贪爱,不好听的声音,也不会讨厌;听到别人讚歎你,你也不会得意洋洋,听到别人毁谤你,你也不会起瞋恚心,这是不为迷情所动。外面的相都是动相,等到把动相捨掉了,静的境界现前。静的境界现前,也不能为它所动,也不能生贪爱。这裡头很微细,如果在静的境界裡头动了心,生染着,就堕入了微细疑网当中,从这裡要突破,你才能够透真妄关头。动静二相都是虚妄,都放下,你才能入真,这叫知天命,你的觉悟层次又提高了。再进一步觉悟到六根皆如来藏,这是耳顺。我们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种感觉器官。眼能见色,耳能听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能触物,意能思法。所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对着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我们凡人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一定会起妄想分别执着。譬如说眼见色,就判断它是美、是丑,这是分别;对美的起贪爱,对丑的起厌恶,就是执着,爱憎之心起来了。所以六根接触到六尘,就起这些妄想、分别、执着。现在明瞭六根裡面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麽?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藏在我们六根当中。现在它没有起作用,所以不叫如来,叫如来藏,藏是含藏,藏在裡头它不显作用。怎样能够让这个如来起作用,让我们的真如本性恢复出来?当我们用六根的时候,用它可以,不要起妄想分别执着,也就是用六根中的根性,这个性就是如来,就是真如本性。

 

譬如说我们的眼睛见到外面的色尘,看到之后就看得清清楚楚,这是第一念。可是常人马上起第二念,「这是什麽东西?」譬如说我这本《论语》,我一看到它,这第一念裡头没有分别执着,看得很清楚;可是第二念,「这是一本书,这本书是《论语》」,这是妄想;「这本书印得不错,很好」,这是分别了;「因为它很好,我很喜欢它」,这是执着。你看,马上就起妄想、分别、执着,速度非常快。第一念刚起,马上第二念、第三念就起来,念念相续的就是分别执着,因此如来藏性就显不出来,是被你的分别执着给挡住,给覆盖了。现在你觉悟了,觉悟之后,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不起分别执着。你明瞭六根中原来有真如本性,只要不起妄想分别执着,就能用这个六根中的根性。刚才用眼来做比喻,耳也是一样。孔老夫子六根当中挑出耳这一根,他说耳顺。也就是耳闻声的时候,声音听得清清楚楚,不起分别执着,更不会起贪染、憎恶的心,这是耳顺。顺什麽?顺你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也叫法性。顺法性,不顺妄想分别执着。顺着妄想分别执着,叫逆法性;现在顺法性了,叫耳顺。

 

境界再往上提升,「觉六识皆如来藏,谓之从心所欲不踰矩」。六根接触到外面的六尘,就会起六识,六识是什麽?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眼见色就产生眼识,耳闻声就产生耳识,眼耳鼻舌身意都产生识,这叫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到七十岁的时候,孔子就能够觉悟到原来六识裡头也含有如来藏。妄想分别执着裡头怎麽会有如来藏,怎麽会有真如本性?有,真如本性遍一切处,当然也周遍妄想分别执着,所以,就在我们妄想、分别、执着种种烦恼当中,你要是明瞭,就不离法性,就是法身、就是如来藏。佛法裡有句话叫「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烦恼跟菩提不二,菩提是什麽?是真如本性的智慧,在哪?烦恼中也有,妄想分别执着裡头也有,它不二。这时候入不二法门,所以能从心所欲不踰矩,得心自在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11: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1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