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9集 视频 文字)中国云南晚晴轩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九集)  2009/11/22  中国云南晚晴轩  档名:57-007-0009

 

 

尊敬的诸位大德、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请看第五章。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一段是讲孝道。「为政篇」裡面从这一章开始,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章都是讲孝道,这是不同的弟子向孔子请教,孔子的答覆。孝道的意义、含义是因人而异,虽然讲法不同,可是统统都是孝道,从不同的层面、角度来做答覆,这是孔子善于教化、因材施教,对治不同人的毛病,他就讲不同的话。此章是『孟懿子问孝』。根据西汉孔安国的注解,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孟懿子的「懿」是他的諡号,也就是他死了以后后人授给他的。孟懿子是鲁国三大家族之一的,鲁国自从鲁桓公以来就有三大公族,所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我们在《论语》裡面有看到这三家的族长,我们叫做大夫,向孔子讨教,或者是对话。这三家把持着鲁国的朝政,愈到后来权势愈重,鲁国的国君基本上变成了一个傀儡,孔子非常看不惯这个情形,可谓是违礼乱政,而且情况愈来愈严重。

 

孟懿子属于孟孙氏后代,他的父亲叫孟僖子,叫仲孙貜(音决)。在春秋昭公七年,孟僖子将死的时候,把他的家臣都召来,立了遗嘱,嘱咐仲孙何忌要师从于孔子学礼,所以孟懿子在孔门裡面也有弟子的名分。可是在孔子《弟子传》裡面没有讲到孟懿子,刚才我们提到的孔安国的注解,只是说孟懿子是鲁国大夫,没有说他是孔子弟子,这也是事出有因。根据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说,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为了帮助鲁国国君恢复他的职权,削弱三家的势力,所以用巧计来毁三家的都城。因为三家自己都建都城,这不合制度、不合礼。结果毁到最后,孟懿子却违抗这个命令,连他老师的话都不肯听,这是违背师教,违背圣人的命令,所以他也就做不上真正的弟子,因此《弟子传》裡面他是没有名分的。此章他向孔子问孝,孝道是什麽含义,孔子回答他,『子曰:无违』,这个违是违背的意思。朱子(朱熹)的《集注》裡面讲,「无违,谓不背于理」,就是不要违背天理。天理在我们人间的相状,具体就表现为礼节、礼仪,所以无违,也就是不要违背礼,礼仪的礼。孔老夫子用「无违」两个字来答覆孟懿子,是教导孟懿子不要违背礼,因为他父亲给他的遗嘱,是让他向夫子学礼,如果违背父教,不能学礼、不能遵礼,这就是不孝,所以用「无违」来回答他,这个回答非常简单。

 

后来樊迟,这是孔子的弟子,名须,他为孔子驾车,『樊迟御』,给孔子驾车。夫子就跟樊迟讲,『子告之曰』,就告诉樊迟,『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他又把这个话提起来。朱子的解释说,「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恐其失指,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孔老夫子回答完孟懿子的话之后,他知道孟懿子应该没听懂,未达,就是没有真正通达、明白夫子讲无违是什麽意思。如果他真明白了,他也不至于做出之后违抗老师、违背礼仪制度这样的动作,他抵抗堕(音灰)都。所以夫子知道孟懿子未达,一点都没明白,连问都问不出来。未达,「是什麽意思」他都不能问,问不出来。夫子就唯恐孟孙(孟懿子)不能够了解无违的意思,「恐其失指」就是不了解意思,「而以从亲之令为孝」,不了解这个「无违」正是服从父亲的遗教。所以就告诉樊迟,当然是希望樊迟将来方便的时候再向孟懿子去解释,孔老夫子对向他求教的人非常负责任。虽然当时回答他的话,孟懿子不懂,但是孔老夫子还叫自己的学生有机会向他去解释,好让他真听明白,就能够落实。

 

孟懿子是鲁国的贵族,假如他真是能够遵礼、行礼,这也是鲁国的福分,鲁国也就能够昌盛起来。结果樊迟听了孔子说无违,他也没听懂,所以他来问,『樊迟曰:何谓也?』这无违是什麽意思?孔子就用三句话来解释这个意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从这裡我们也看到,做学生的向老师学习,一定要谦虚好学,不懂就问,不能够不懂装懂。你看,樊迟跟孟懿子两个人的表现不一样,夫子说同样的一个道理,什麽是孝?无违就是孝。两个人都没听懂,孟懿子没听懂,他就不问下去了,为什麽?我们想像大概他是贵族,孔老夫子是平民,虽然他父亲仰慕孔子的德行学问,要求自己的儿子向夫子学习,可是他并不是真正生起至诚恭敬的心来学的。问一下,听懂了,很好,听不懂就算了,没有真正求深解义趣、好学的态度,这也就不是真正的学生。

 

樊迟就比他好,樊迟听了之后他不懂,跟孟懿子一样,可是他能问。这一问,夫子就解释出来,大家也就更加透彻明瞭。所以不懂一定要去问,特别是有老师、善知识在身旁。不能碍于面子,要懂得不耻下问;对一般人都要不耻下问,更何况对夫子、对圣人。夫子的解释,三句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子的解释说,「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生,事之以礼」,事是侍奉,父母在生的时候,我们要侍奉父母,以什麽来侍奉?以礼,也就是说对父母要礼敬。心要恭敬父母,言语、动作、行为统统要符合礼,为人子之礼,这是生事;葬、祭是父母死后,要依葬礼、依祭礼表达对父母的哀思怀念,提起报恩的思想,这是讲到事亲的始终。

 

朱子讲事亲的始终,始是开始,父母生了我们,孝道就从此而生;父母走了以后,我们以葬礼、祭礼去报答父母,这也算终。当然这个始终只是讲一世而已,其实孝道是无始无终,《孝经》裡讲到「孝无终始」,也就是无始无终,为什麽无始无终?孝是讲理,人未出生,孝的天理宛然而在,不因我们的出生才产生,不因父母去世而终了,所以孝之道、孝之理是不生而不灭。在理上讲不生不灭,在事上讲也是不生不灭的,也是无始无终的。人未出生前,甚至未来投胎前,这个孝心就已经有了。孝心是人跟父母一体的心,你看孝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字底,老是代表父母,子是代表儿女,父母跟儿女是一体,这是孝。要知道,宇宙本来一切的众生就是一体,怎麽说是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才有一体?所以孝的理和事都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

 

父母去世以后,葬礼和祭礼都是表达我们的孝心,而我们的孝心也不因父母不在了就没有,还是一体;不仅跟父母一体,而且跟一切万物、众生为一体。老子也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真正入这种境界,这个孝才能叫圆满。而对我们常人而言,要不断的培养这一体的心,使之逐渐的扩大,保持永久。所以孔子在这裡只用生和死两方面,来诠释我们如何尽孝。实在讲,一个礼字贯穿了始终,礼是什麽意思?朱子解释,「即理之节文也」,这个礼就是天理的节文,天理是永恆的,不因时空变换而变换,它没有生,也不会灭。在我们人间,总有一套可以表现、可以落实、可以运用的礼,所以叫理之节文。人只要处处循礼、遵礼,克己复礼,才能够慢慢回归到我们的自性上来,回归到与天理同一体这个境界上来。所以礼教乃是圣人方便的一种教化,它的目的还是让人回归自性,恢复宇宙本来一体的面目。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14: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18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