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爱的一面,也有尊的一面,他是要尊贵的,儿女要尊敬父母。所以父母要做到君、亲、师这三种角色,君就是领导,作之君,做儿女的领导,下属见领导都得恭敬,都得行礼;作之亲就是爱他,这个是父母的角色,真是爱他的;作之师,做他的老师,教他,父母教儿女如何行孝,扮演好君亲师的角色。儿女的心目中,也应该把父母看成是君亲师,不能光有亲这一面,还要有君这一面,还有师这一面。尊敬父母,这是君的意思;关爱父母,这是亲;向父母学习,就是把父母看成老师,这个孝道才能完全立得起来。所以为什麽现在社会,孩子小的时候还挺跟父母关係融洽,互相都能够关爱,但是长大了,儿女就不理父母,看不起父母?因为小的时候根没立好,爱就变成随便,没有规矩,流于不敬。
子游是孔门的高足,高弟,非常有成就的弟子,当然他未必不懂这个道理。孔子给他点示这种道理,不光是给他讲而已,更重要的是向世间人说明这个道理;当然,也很有可能子游对于父母也是很尽孝,但是恭敬心可能不够,才引发孔子这样回答,孔子是因材施教,圣人的教化绝对是可以流传万世。所以圣人唯恐父母和儿女这种爱过分了之后,超过了规矩,超过了限度,就随便了,敬没有了,父母对儿女也不能称之为慈,儿女对父母也不能称之为孝。所以,一定要用礼来规范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就非常重要,用礼做为一个节度,这是深刻的警醒世人。
蕅益大师《注解》裡讲了一句话,「以犬马养,但养口体。能养志者,乃名为敬」。这是把犬马跟父母连在一起讲,这是第二种说法。养父母跟养犬马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敬,养犬马是养其口体,给牠喂吃的,养牠的身体;我们对父母的养,不能只停留在这个阶段,孝有三个层次,所谓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其口体是养身而已,这不能叫孝,一定是养其心、养其志都做到了,这才为孝,因为养心和养志裡面有敬。真正的敬,蕅益大师说,能养志这叫真正为敬,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我们真正做到了,这才叫尊敬父母;如果父母的希望不能做到,即使是对他身体的奉养再好,敬没做到还是不孝,因此孝重在养志。蕅益大师出家为僧,从事佛陀教育的事业,帮助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自己真正成圣成贤,圆满的实现了父母的希望、志向,这是大孝、至孝。我们的恩师亦复如是,虽然他这一生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多,当然养其身就没有做到,很难做到;可是他自己真正深入圣贤教育,一生讲学不断,五十年来觉悟了不知多少人,这也是行大孝,这是荷担圣贤家业。
我们看到先贤、恩师的行谊,也非常嚮往,愿效法之。我父母都健在,我是独生子,还算比较幸运,学业很顺利,二十六岁获得博士学位,这是我父母对我的期望,我能达到。我母亲希望我做一个教授,因为她的父亲(就是我的外公)是教授,她希望我们能继先人之志,述先人之事,重複这样的事业,从事教育的工作。我们在美国大学任教授、在澳洲大学任教授,也是实现父母的心志。到后来我们发觉,最能够帮助社会、挽救世道人心、促进和谐社会的工作,是从事中华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我在大学原来是教金融的,于是我就把自己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辞掉,跟师长一心学习传统文化,这裡头有好东西。
英国的汤恩比教授,这是近代伟大的历史哲学家,他曾经说过,「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靠中国的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你看英国人都了解,这是一个有真知灼见的人。我们做为中国人很幸运,可以直接的去承传老祖宗的教诲,我们的语言没有障碍,这麽好的宝我们要是没有得到,那真是可惜。所以自己发了一个心,立志效法古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学《论语》知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放下了工作,自然没有收入,但是只要我们做对人类、对社会最有意义的工作,无怨无悔。非常难得我父母都支持我,也是跟我同一个志向。我这一生就一心一意的走学圣学贤的道路,自己深入学习,每天就在摄影棚裡讲课,在网路上分享学习心得,自利利他,养父母之志。我母亲告诉我,能够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父母,为人民服务,这是大孝;能孝敬一切父母,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圣成贤,这是至孝。所以她鼓励我从小孝走向大孝,奔向至孝。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此地,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