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7集 视频 文字)中国云南晚晴轩

 

蕅益大师注解裡头给我们说到,「此指示一经宗要,令人随文入观,即闻即思即修也。若知诗之宗要,则知千经万论,亦同此宗要矣」。这思无邪三字,是为我们指示整个《诗经》的宗要,宗是宗旨,要是要领。这简单的一句是令我们能随文入观,文是文字,随着这三个字「思无邪」入观,入观是什麽意思?改变我们原有观念,真正在心裡头落实思无邪。一听到思无邪,立刻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断恶修善,有自私自利就是恶,大公无私则是善;进而再提升,要知道凡所有念皆是邪念,正念是无念,是一念,叫一心,把妄想、分别、执着这些念头放下,就入一心,就入无念,真正就是思无邪了。所以即闻即思即修,闻思修这叫三慧,三智慧,这个智慧是一而三,三而一,它不是有次序的,它是一即三,三即一,同时的。闻慧,是一听就能明瞭;明瞭是思,思慧;一明瞭,立刻就变成自己的存心、变成自己的观念,入圣流了,这叫修慧。同时的,所以叫即闻即思即修,这个即是同时,没有次第,这叫随文入观。不是说先闻,听到了,听到之后去思考这句话是什麽意思,思考好像明白了,然后去落实,这个是凡人的意识过程。圣人的闻思修不是这个过程,它是同时的。如果说听了之后再思考,是落到意识心裡头,意识心裡头还是思、还是念,有念头,有念头还是邪念,怎麽能叫思慧?那个思叫做胡思乱想,以为自己想懂了,然后去修,叫盲修瞎练。所以这个称为菩萨三慧,一定是随文入观才能得到,入观是什麽?离念了,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把思放下,思都没有,当然是无邪了,全体皆正。

 

我们如果真正知道《诗经》的宗要,宗旨和纲领、要领,其实「思无邪」又何尝不是千经万论的宗要?圣人千言万语,归纳起来不都是在讲「思无邪」三个字吗?你这叫做圆解,都通达了。但是真正的圆解是你闻思修都落实了,你说你明白了,明白了你没去做,你还是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还是有妄想分别执着,你没修,没修你也没闻、也没思。换句话说,你闻,还没有明瞭,等于未闻;你思,你没懂,等于没思;你修,你没干,就是没修。所以圣人的学问注重在落实,真正变成自己的心行。

 

江谦先生有一个《补注》,就给我们诠释蕅益大师的这段话,而且加以解读、开解。他说「思,妄心也。无邪,真心也」,这个说得很好。思无邪这个思是思想,是念头,有念头就叫妄心;真心离念,真心裡面没有念头,无邪就代表真心。「诗三百篇,皆妄心所成」,《诗经》三百零五篇都是妄心所成,写这些诗的人肯定是有念头,刚才我们讲的,是我们的心念发出来之后形成言语,这叫诗。所以妄心所成,妄心是念头,有念皆妄,真心无念。「妄依真有,真妄不二」,妄念起来了,从哪起来的,它的来处是哪?来处还是真心,真心是不动本体,能现一切物,妄念也是从这个真心裡现出来的,所以妄依真有,没有真也就没有妄,所以有妄裡头决定有真,真妄和合,真妄不二,分不开的。妄念就现出境界,没有念头就不会现境界。真心裡头没有念头,所以真心没有境界,叫大光明藏,叫常寂光。念头微动,立刻有境界现前,境界还是依真而起。「解此义者,全妄成真」,你真明白这个意思,你就知道全部的妄就是真,因为妄没有离开真。

 

这个道理很难懂,我们打个比方,譬如人在作梦,晚上睡觉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试问一问,你晚上做的梦,有梦境现前,梦境怎麽来?是别人给你造出来的吗?上帝给你创造的吗?不是,是你念头生的,你因为有念头才会作梦,这个念头念念在相续,所以你才有这个梦境在相续;忽然把你拍醒,你念头断了,这梦境就消失了。所以有念头,晚上睡觉还是有念头,控制不住,现出这个梦境。梦境是由我们的心现出来的,这个境界是妄境,这我们都懂,作梦哪是真的?都是妄、虚妄的,所以叫做梦境。这个虚妄的梦境,它的本体是你的心,你有心才有梦境,所以你才知道,原来整个梦境就是你的心。你说「心在哪,你拿给我看看?念头在哪?找不到!」整个梦境不就是你的念头吗?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能说全梦即心,梦是妄,全妄即真,这不就好懂了?现前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万物,都是妄念所现的境界,这是妄境,虚妄的,只是我们念头在念念相续不止,所以这个宇宙的境界在相续不止。一念生出一个境界,念念在相续,这些念头都相似,所以境界好像是在相续;实际上都是相似的相续,不是真的相续,只是它相续得太快,刹那刹那在相续,我们觉察不出来。弥勒菩萨在经典裡面跟我们说,我们的念头生灭得多快?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麽多的念头。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百千就是三百二十万亿,就一弹指。一秒钟你弹四下都可以,你再乘上四,也就是说一秒钟能够有一千二百八十万亿个念头。这麽快速的念头,我们怎麽能觉察到它的生灭?而每个念头都现境界,所以念念相续,这境界也能相续。

 

念头依真心而起,所以境界没有离开真心。因此底下说,「黄花翠竹,皆是真如。故曰,思无邪也」。黄花翠竹皆是真如,这是禅宗裡的话。黄花、翠竹都是境界,全都是真如,真如就是我们的自性、真心,都是真心所现。黄花、翠竹这些境界是虚妄的,为什麽是虚妄的?因为是念念相续而生成的境界,没有念头就没这个境界,它依念头而起,所以它是虚妄;正如梦境一样,梦境也是依念头而起,没有念头也就没有梦境。懂得这个道理,就在妄境当中,我们就能证真了,无需要妄境以外别求什麽真如,当下明瞭,当下觉悟。你知道全妄即真,从妄中见真,这就是《圆觉经》裡讲到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幻是指幻境,境界是幻的、虚幻的,你知道它是虚幻的,你就离开它,离开什麽?离开念头,离开念头就离开幻境,就是放下你的念头。妄想、分别、执着一放下,离幻即觉,你就觉悟了,你就证得真如自性,你就叫成大圣人,成佛了。所以成佛无非是返妄归真,从妄境当中回归真如自性而已,这就是大学之道讲的「明明德」。这一章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看第三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朱子对这章的解释说,这个道(音导,念的是第三声,不念到)是引导的意思,「谓先之也」,就是你要去引导;「政,谓法制禁令也」,用什麽来引导大众?你用法制禁令,就是法律、规章、制度去引导大众,这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齐,所以一之也」,一就是统一,用刑法去制裁那些不遵守法制禁令的人,使所有的人,老百姓全部都要遵从政治、法令、规章,这叫齐之以刑。这会出现什麽样的效果?朱子说,「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刑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假如用政治法律去领导人民,为政者制定很多施政条文让老百姓去遵行,如果老百姓不遵行就加以刑罚,去处罚,逼着他们要遵行,这样得到的效果就是『民免而无耻』,人民百姓免而无耻,免叫苟免,苟免于刑罚。也就是说,他被迫服从政令,勉强去遵行,但心裡是不服的,他没有羞愧之心,虽然他不敢去作恶,是因为他怕法律制裁,可是他为恶之心没有忘记。也就是说他没有羞耻心,不会以恶为耻,等到刑罚稍一鬆弛,他们就会犯法,这叫民免而无耻,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讲到的用法治,强调法治的结果就会是这样。

 

所以不能光用法治,应该什麽?要用礼治,用礼治为主,辅之以法治,这才有好的效果。《管子.牧民篇》裡面说,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治国,这四个方面很重要,礼、义、廉、耻。礼义廉耻需要怎样成立?要教育,用伦理、道德、因果来教育国民,国民就懂得道德。懂得道德,他耻于作恶,不用刑法去威逼他,他自己就不会作恶;如果国民无耻,不以作恶为羞耻,就像杀盗淫妄,不仅不以为耻,甚至会引以为豪。比方说杀,杀生害物,甚至杀人,都不感觉到羞耻;淫,好像现在有钱了,不娶个二房、三房,都好像觉得不好意思,这是什麽?根本是无耻,人如果都没有耻心,亡国之日不远矣。礼义廉耻这国之四维都崩塌了,那还得了,用法律也制裁不过来,再完善的法律都会被人鑽空子。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09: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131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