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讲述菁华 (第七十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045-0070
请掀开经本第三十九面,从倒数第三行看起:
【复有无量乾闼婆王。所谓持国乾闼婆王。树光乾闼婆王。淨目乾闼婆王。华冠乾闼婆王。】
前面讲到此地。这段是持国天王,这是四大天王的东方天王,他所统领的这些鬼王当然也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绝不是真正的鬼王有能力参与华严海会。用这种身分来代表第八迴向,第八是「真如迴向」。所以持国乾闼婆王表中道,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第二位表树立光明,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一种类的建树都是高度的智慧,依高度智慧,表高度智慧。第三尊「淨目乾闼婆王」是以淨眼来观察。因为迴向这一章裡面,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众生,要把服务的工作做好,观察就非常重要,这是用智慧来观察。
第四尊『华冠乾闼婆王』,「华冠」表庄严,「华」如本经经题所说「杂华庄严」,「冠」通常都表第一,我们常讲最庄严,最庄严并不是色彩缤纷的花朵,而是以德行。佛常常以花代表因行,果前不离因行,也就是说等觉以前都要认真的学习,认真的修学。成了佛之后依旧不捨因行,不是说成佛之后就什麽都不要做,不是的。成佛之后,你看看《华严经》,我们从头读到现在,后面还有很长,我们看到这些神众、天众,都是代表六道众生,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都在做,从来没有停止过。那就是说,成佛之后也没有捨离因行,因地上所修学的,乃至于初信位菩萨所修的都没有捨弃。这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任何一位,我们说任何一位诸位还很难懂,那个位是菩萨的位次;我们落实来说,任何一个众生,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圆满的华严行。
在《华严经》上讲普贤行,普贤行就是华严行,华严菩萨。谁是?你读了这个经,明白这个道理,依照这些方法去生活,依照这些方法去工作,你就是华严菩萨,你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不在峨嵋山,峨嵋山那是教学的象徵,人人皆是。很可惜,我们没见到。什麽时候你会见到?什麽时候你真正修普贤行,契入普贤境界,你就见到了。然后才恍然大觉,原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在修普贤行,这就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我们现在见不到,正是因为自己迷而不觉,过失是在自己的迷情没有能够捨掉,我们讲台上常说,妄想分别执着没有能捨掉,捨掉你就见到,然后你才能体会到「华冠庄严」的义趣。这种庄严就是经题上讲的「杂华严饰」,译经的法师把这四个字省略翻成「华严」,所以华冠就是华严,华冠庄严。这个名号裡面充满真善美慧,自自然然圆满了法喜充满,慈悲、方便遍及虚空法界,希望我们细心体会名号的表法。再看下面第五尊:
【普音乾闼婆王。】
『普音』化众。「普」这个字裡面就具足四种无碍辩才,当然这裡面最重要是慈悲普,清淨的慈悲心,平等的慈悲心,面对着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裡面,不仅仅是有情,无情也包括在其中,显示出究竟圆满的爱心。对人,对善人、对恶人、对圣人、对凡人,对顺境、对逆境,平等的爱心,决定没有差别,这才叫大慈大悲。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普音就是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法。说法一定要契机,菩萨有能力遍契九界一切众生的根机,这个意思都在「普」中,所以「普」这个意思含义深广无尽。「音」这个字亦复如是,特别是在我们现前这个社会,更应当以慈悲法音觉醒一切众生,唤醒社会大众捨弃不正常的想法,捨弃不正常的看法,先求得心理的健康,然后我们生理才会健康,社会、世界也就健康。怎样来推荐、来介绍?无过于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是教导我们真正健康的思惟、健康的想像,对我们每个人,对于整体的社会,遍法界众生来说,有真实的利益。我们看到「普音乾闼婆王」德号当中,就警觉到我们在今天不但要自己认真努力的修学,还有义务将殊胜的佛法推荐给别人、介绍给别人,只要有人喜欢听,只要有人欢喜学习,绝不可以吝法。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吝法的果报是愚痴。第六尊:
【乐摇动妙目乾闼婆王。】
前面第三位有「淨目」,第六位是『乐摇动妙目』,诸位想想,他这是表什麽意思?他的眼妙,妙在哪裡?眼能传神,不要说话,他眼睛会说话,那才妙,眼能传神。「摇动」是动众,它上面有个「乐」字,乐是欢喜,正显示出四无碍辩才裡面「乐说无碍辩」。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个意思,欢喜帮助人,欢喜教化众生,而且教化有很好的效果,效果就是摇动,确实能动人心弦,这是说教化的效果。他为什麽有这麽好的效果?总不外乎佛家讲的原则,慈悲、方便,这是我们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大家。慈悲、方便诸位都知道,你有没有做到?知道,没做到。为什麽没做到?说实在的话,你那个知是含煳笼统的知,并不是真的知道,真知道你一定会做到。为什麽?这位乾闼婆王他做到了,做到就是他真的知道,所以他才能做到。
慈悲是爱心,用现在的话来说,关怀别人、爱护别人、欢喜帮助别人,这个心就叫做慈悲心;别人,除自己之外都是别人。而且关怀、爱护、帮助是平等的,没有亲疏、没有好恶。这个人跟我是亲戚,我帮助他;他跟我没有亲属关係,我对他就薄一点,这不是慈悲。所以没有怨亲的念头,你才平等。一切众生讚歎你、尊敬你,你爱护他、照顾他、帮助他;另外一个众生毁谤你、嫉妒你、陷害你,你还是同样的关怀他、爱护他、照顾他,这叫平等。虽然爱护一切众生,心地清淨,绝不染着。凡夫心不清淨,染着,《金刚经》上讲着了相,着相不清淨。不清淨当然不平等,清淨跟平等是一桩事情,心地清淨一定平等,心平等一定清淨。换句话说,从清淨、平等心裡面生出来的爱心,这叫慈悲。以这个心为本,干什麽?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众生就是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裡面,我们可以说是第一方便无过于见闻,见是眼,闻是耳,我们今天帮助人也离不开这个原则,赠送经书、佛像是叫他看的,讲经说法是叫他听的,没有办法离开这个原则。前面「普音」是说法让他听,此地「摇动妙目」是请他看。一切众生当中根性各个不相同,在我们这个世间,大多数人耳根最利,但是也有少数人眼根很利,我见过,他看东西比听东西清楚,喜欢看,不喜欢听。对这一类众生,第六尊天王就对他产生很大的效果,摇动妙目,在见色当中他领悟了,契入境界。这个例子在中国古代宗门教下都有,见色而开悟的都是属于这一类。佛菩萨摇动妙目,这个意思很广,不一定真的是用他的眼,他借我们的眼也行,而且是常有的事情。我们在境界裡面观察境界,豁然有了悟处,你眼根对外面色境,色就是眼根所对的这些现象都叫做色尘,色尘是摇动的,能在这个地方领悟就见性,从色尘裡面见色性,这叫妙目。所以名号裡面的含义很广,决定不能从一面去看,你要从面面去观察、去体会。第七尊:
【妙音师子幢乾闼婆王。】
前面有「普音」,着重在普遍,着重在平等说法。此地加上个『妙』,前面用的是「妙目」,这地方是「妙音」,跟前面意思就不一样。这裡面具足高度的善巧方便,才能够劝导一切众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佛说法的法音,这裡面包括他说法的理论、方法、义趣、境界,都在这个「音」字裡面。「妙」是巧妙到极处,甚深难明之理,他的言辞很巧妙,能够用很简单的几句话,让人体会甚深的道理,这个说法就妙。虽然具足巧妙,同时又不违背真理,这叫善。所以他的说法才能够动人心弦,才能够令大众欢喜接受,句句话都从真心裡面流露出来,这是善。『师子幢』是比喻,师子比喻威勐有力,他的说法无论在理论、在方法、在技巧、在境界上非常有力。「幢」表高显,他的说法很高明、很显着,让人听了之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误解,不会被人听错,他有这样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