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第二次宣讲) 悟道法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13/8/12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档名:WD15-005-0025
请大家合掌,我们来念开经偈,我念一句大家跟着我念一句,我念完了大家再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请放掌。
诸位同修,及网络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翻开经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请翻开第十六页第五行,我先将这段经文念一遍,我们对对地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我们上一次学习到这一段,这一段我们跟着观音菩萨发愿,『愿我速得戒定道』。「戒定」是我们学佛不管修学哪个法门,都是修戒定慧,所谓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是手段,得定是目的;得定又是手段,开智慧才是最终的目的,这开启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这是我们学佛最终的目标,就是开启自性般若智慧,在经上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要证得无上的佛果,必须要开启自性的般若智慧,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达到这个目标,一般禅宗讲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密宗叫三密相应,在我们念佛法门叫做理一心不乱。用的名词不一样,境界是相同的,所谓明心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成佛。所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不管修哪个法门,殊途同归。
戒可以说是共同科目,持戒。修定,定目标也是一样,但是修定的方法就非常多了,有人参禅、有人持咒、有人修止观、有人念佛,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是修定。这个定,在古印度,一般佛教以外的,像婆罗门教,印度这个很多外道,也都修定,他们的禅定最高可以达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从色界天一直到无色界天,四禅八定、四空定这些世间禅定,古印度很多宗教都修定,定功都相当之高。但是没有出三界,还在六道里面。所以这个禅定称为世间禅定,世间的四禅八定,没有了生死出三界。佛法的定,从小乘到大乘、到一乘,这定帮助开智慧,智慧开帮助断烦恼,烦恼断了就证果。在小乘证得阿罗汉他就超越三界了。大乘圆教初信位菩萨是断见惑,到七信位也是断思惑,跟小乘断惑是相等,但是境界不一样,也是超越三界了。这是佛法的定帮助开智慧。世间的外道的禅定有定能伏烦恼,但是不能断烦恼,因为他没开智慧。
我们知道佛法修学的原理原则,我们自己修学的方向目标自己要选择,要认识清楚,自己要有个取舍。如果我们修学不是在戒定慧这条路上,我们所学的开不了智慧。懂得很多、听得很多、学得很多,这是增长知识,我们现在讲知识分子,他听得多、懂得多、记得多,他的常识很丰富。但是为什么叫知识?因为他不能伏烦恼,不能断烦恼。不要说断烦恼,伏烦恼也达不到,这就变成知识不是智能。这是说我们学佛在三学上没有功夫。另外一类的他修错了,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当作宗教来信仰,甚至把佛教学偏了,变成邪教,这些都不是真正在学佛的道路上。但是现在这些著作书籍,还有在家出家法师讲经演讲,不是在戒定慧上非常多。如果我们宿世没有很深厚的善根,也很容易误入歧途,听到这些人讲的,听听都满有道理的,也很喜欢,但是我们修学的方向偏差错误。我们要来分辨是不是真正的佛法,就是从戒定慧三学做一个标准。
现在这个时代也是很不容易,谈到戒,也有很多地方也是标榜学戒,但是那个戒他学得如法不如法?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台湾、在大陆,这寺院每年都有举办传授三坛大戒,很多在家出家都去受戒。受了戒,戒场年年开,去受了一个戒,是不是得戒,这个大有问题。实在讲连一个戒律基本的一些常识都不懂,只是在戒场举行个仪式,这个仪式三十二天圆满了,有的时间长一点的,五十三天,戒律的条文念一念,跟着这个仪规来做,做这些仪式,这个仪式做完,戒牒拿到了,再讲,不懂什么叫戒。有的人甚至他也去给人家讲戒,他讲的是什么样的戒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以前我在家的时候,我大哥一直拉我去高雄圆通寺受五戒,那个时候我不愿意跟他去,我说我五戒做不到,那时候还在吃肉,做不到,第一条就不及格了。他硬把我拉过去,拉过去我就跟着去那边住个五天,受五戒。那个时候会本法师还在,会本法师已经往生应该有二、三年,他做开坛传戒的。去受戒大概我最年轻的,男众大概我最年轻,去受戒都是老菩萨,都七、八十岁,老菩萨。那些老菩萨仪规也不懂,我看会本法师他在那边骂来骂去的。后来我听到他讲了一句话,他说你们来受戒,不要受一个烦恼戒回去,你们都不听话,你们受的戒是受烦恼戒,你们是受烦恼戒回去。我听到这句话也不无道理,我们现在到戒场去受戒,我们的烦恼,不要说伏烦恼、断烦恼,就是烦恼有没有减轻一点?恐怕没有,可能还比原来更增长。这样会本法师讲的受个烦恼戒,的确也是没有错,为什么说受烦恼戒?受了戒不但烦恼没有减轻,反而增长烦恼。
这个早年我在景美华藏图书馆,那个时候出家众很少,悟本师兄又跑到山上去追顶念佛,去闭生死关,剩下我一个,出家众在礼拜天当维那领众。当时很多居士他们礼拜天都来参加念佛会,刚开始,受菩萨戒的,在家菩萨戒可以搭衣,受五戒的是不能搭衣只能穿海青,没有受戒的也是穿海青。图书馆地方不大,每一次礼拜天念佛往往人数都有超过。有些居士他就会早点来,早点来占个位子,早一点来排在前面。那个时候有些受菩萨戒的菩萨,他是晚一点来,他比较慢来,慢来他那个衣一搭,他要排在前面,你们没有受戒的排在后面。后来那些没受戒的就抗议,我们早一点来,那个受菩萨戒的菩萨一来,我们就要让他,他都那么晚来又排在前面,他们一大早来还是被挤到后面,他心里就不服,这样彼此有受戒跟没受戒都生烦恼。那受菩萨戒的,应该让给我,我菩萨比你大,要排在前面,来,你应该要让我。
这个事情,后来韩馆长说,好了,以后不管有没有受戒,全部穿海青,就不要搭衣,就没有这个问题。他搭衣你不让他排在前面,排在后面,插在当中也怪怪的,不整齐。你要排在前面,那些没受戒的他又心不服,就干脆统统不要搭衣,后来就改成统统穿海青。所以这个事情,我们想想,会本法师讲的那句话也不无道理,受个烦恼戒。所以这个戒也是不容易的,一个五戒我们都不懂了,三皈五戒基本的都不懂,这是我们我现在看到很多的。我们五戒都不懂,那么高的戒怎么会懂?你说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现在一次去受都是受到菩萨戒了。其实五戒连一条也不知道怎么受持,受那么高的戒只是一个形式,就连五戒都做不到。不要说五戒,连个三皈也不知道怎么皈。
三皈,我讲的,我现在给大家讲都讲很浅很浅。我们净老和尚讲的是很深,他讲皈依自性三宝,依照《六祖坛经》惠能大师讲的,三宝标准,那明心见性。大家听了之后,也似乎都懂了,「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我们常听经的同修大家也似乎都明白,听了也点头,懂不懂?实在讲不懂。我为什么知道不懂?因为最浅的你都不懂,那么深的你怎么会懂?听一听种善根这是有,但是还没有真懂,是似懂非懂,没有真懂。我们讲一个最浅的皈依佛,怎么皈、怎么依?现在佛也不在了,是不是依泥塑木雕的佛像?泥塑木雕的佛像它是提醒我们、是启发我们的,因为佛不在世了,留下来就是雕塑的,或者金银铜铁铸造的,或者是彩绘的,也有用陶瓷做的,就是遗留这个住持佛宝。住持的佛宝不是我们去依靠它,我们俗话讲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果没有好好的去保存,这些佛像也很容易损坏,怎么能够去给我们做依靠?它自己都自身难保。并不是去依靠外面那个住持佛宝。
住持佛宝它的作用是什么?它就是启发我们的自性佛宝,自性的佛就是觉悟,觉而不迷。觉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但是我们怎么样才能往觉的方向靠近?那就听佛的,就很简单,听佛的话,依就是依靠。这个世间不管什么样的人,他讲的话跟释迦牟尼佛、跟十方诸佛讲的不一样,因为一尊佛讲的就代表一切诸佛,佛佛道同,一定是一样的。比如说这尊佛劝众生要修十善,不杀生是善,杀生是恶,一尊佛是这么讲,所有的佛也都是这样的。不可能有一尊佛说杀生是善的,不杀生是恶的,那肯定有一尊是假佛,这个道理我们仔细想想也不难明白。所以一尊佛所制定的,一尊佛所讲的,就代表所有一切诸佛讲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谓佛佛道同。
如果有一个人他讲的跟佛讲的不一样,所以我在大陆给一些人皈依,我知道讲得像老和尚那么深根本就听不懂,我自己都听不懂,我看看他们也是不会懂的,所以就跟他们讲浅一点。给他们皈依了,我就问他们说,如果科学家讲的话跟释迦牟尼佛讲的不一样,你们要依谁的?他们还在想半天到底要依谁?我说你还在考虑,你考虑清楚再来。你不是要皈依三宝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吗?怎么还在考虑?我说你考虑好了再来,到底要皈依科学家还是皈依释迦牟尼佛?比如说科学家讲的杀生没事,不会有果报的;那释迦牟尼佛,不行,这杀生要还命债,这有因果的,那你听谁的?你依谁的?依谁为标准?我这样问,那些都是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的教授,他们竟然还在考虑。我说你们回去好好考虑,考虑清楚再来。
我说如果你要实质的皈依我一定要给你问清楚,如果结缘的皈依,那不用问,就是跟着我拜,拜完了皈依证给你,你是三宝弟子,怎么皈、怎么依你也搞不清楚。结缘皈依不用麻烦,很简单,仪式五分钟就完成了,就是三宝弟子,是不是真的?不是。所以我们要真正皈依,起码你要得到三十六位护法神护持,一定要听清楚,讲的人也要讲清楚,听的也要听清楚,我现在给你传授皈依,我跟你说明,你听明白了吗?明白了。你接不接受?那你愿意接受,好,那你就得三皈依。如果你听不明白,或者听明白他不愿意接受,你举行什么仪式他都得不到三皈依。所以现在我跟人家皈依,我都会问说,接不接受?你有没听懂?他真听明白了,他听明白真接受,那才能真正得三皈依。听明白、真正接受了,真正接受他就会去落实,依照佛的教导去依教奉行,那当然他得到功德利益,这个一点都不迷信,他得到好处。如果他听了不是很明白,也不是真正接受,这都得不到三皈依的功德,只是举行个仪式,那也得不到功德,没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一个也没有。
所以我在山东的时候,上海有几位女居士去皈依,皈依完了之后,我就听她们这些同伴跟我讲,有一个回去一个礼拜堕胎。我说这好像给我打一巴掌。我说这个皈依白皈依了,我讲得嘴巴都快破了,但是她还是没有办法接受佛的教导。你以前说不知道,没有皈依去堕胎,那都情有可原,那个不懂,没办法;现在来皈依了,回去还不是很久,一个礼拜。那个时候做百七比较有一点定功,没有发脾气,没有生气。但是也平心静气的,知道说这个皈依我们要说清楚,讲清楚、说明白,你真正接受、听明白了,领受,功德就是这个时候得到的,你的心理解、领受了,这个功德就得到。但是有的人当时他皈依的时候他有接受,但是回去听人家这么讲、那么讲,他又退心了,他的皈依也就又没有了。当时也有得皈依,当时也有,但是回去禁不起周边这些人,那些跟他反对的言论,他又听他们的。后来我跟他质问,他说现在政府规定的。我说政府规定的,拿政府来压我我就没办法。但是我说你要皈依佛,皈依佛就要以佛为标准,古来祖师大德也都是这样示现给我们看的。
第二个皈依法,法是经典。佛在世的时候,佛天天讲经说法,我们有问题,来请教释迦牟尼佛,请他为我们解答问题,教我们解决生活上一些困难这些方法。法它有轨则、轨道的意思,就是一个依循的标准,所谓正,现在讲正字标记,正确的,是一个标准。佛不在,佛弟子把当年佛在世讲的经记录下来,用文字记录下来,结集经典,五百阿罗汉结集。后来流传到我们中国,翻成中文,现在的《大藏经》。《大藏经》里面任何一部经都是法,大乘法、小乘法都是法,法就是我们修学的一个标准依据。那经典很多,我们没有办法一部一部去学,我们只能选修,像我们现在选择净土,比如说我们选择《佛说阿弥陀经》,我们现在做三时系念都念《阿弥陀经》,我们就修这一本。这一本就是我们修净土法门的理论依据,依据这个来修的。因为现在我们打佛七、做系念法会都依据《弥陀经》来修的。这就是法。
不管什么典籍它讲的,这经里面没有,或者什么人写的书,他讲的,经找不到依据,我们就可以不采纳。不管他这个人名气多大,他是什么博士,什么教授,或者很有名的高僧大德,他讲的经典找不到根据,我们就可以不采纳他的。比如说过去有很多人提出很多问题,请问我们净老和尚,有人他都会提出他自己的看法、他自己的想法。我也常常遇到一些居士来问这些问题,有一年在华藏图书馆,这是早年在图书馆,一个老居士,女众,她的脚不好,就不能盘腿打坐,没有办法盘腿,念佛可能要有椅子给她坐,她不能坐拜垫。有人就跟她讲,妳不会盘腿,妳不能盘腿,妳就不能往生,妳念佛怎么念妳也不能往生。这下这个居士就慌了,我念了这么多年,现在因为脚不好不能盘腿,现在不能往生,这些佛不都白念了吗?
后来把这个问题去请教我们老和尚。老和尚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我们修净土是依这三部经,这三部经有哪一部经佛有这么说,说不会盘腿念佛也不能往生?那个居士想想,没有,佛没有这么讲,是那个人讲的。妳现在皈依佛还是皈依那个人?妳皈依佛,妳就不要听他的就好了。所以三皈依,很浅的三皈依,都不知道怎么皈依,你都跟他讲得那么高他怎么懂?那个经没有依据的我们可以不采纳。另外还有法门不一样,法门不一样,因为方法不一样,它的门径不一样、它的方式不一样,它要求的条件也不一样,你看你选修哪个法门。好像你在学校,你选哪个科系,你念哪一科的你要依你本科的,你不能拿不是你念的那一科来做标准。这也是依法,法就是有经典可以找到依据的,有依据我们就可以依,没有依据就可以不要依它。
这个皈依法,法还有四依法。我们一般讲第一条依法不依人,依据经典,但后面三条也很重要。第二个是依义不依语,义就是说意思一样,但是语言文字不一样,但是意思是相通一样,那就可以依。现在很多人质疑,说老和尚提倡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那也不是佛经,外道,用这个来,这帽子很大,外道。老和尚讲经是有说明,但是我们也是要常常提醒,因为如果很久没有提醒,听到这些言论有些人他心里又开始产生疑惑,所以要常常提醒。《弟子规》、《感应篇》它不是佛经,但是它讲的意思跟佛在经上讲的意思是相应的,跟佛讲五戒十善这基本的原则意思是相应的。佛给我们讲,意思一样,谁讲的都可以,因为有法印印下去,印证了。比如说其他宗教是这么讲,佛也这么讲,那一样了,这个法印印证了,那就可以采纳,跟佛讲的是一样。虽然语言文字不一样,不是佛亲自讲的,但是跟佛讲的原理原则是相应的,我们就可以接受,不管谁讲的,科学家讲的也好、哪个宗教讲的也好。比如说佛说不杀生是善,其他的宗教也是讲不杀生是善,像儒家讲仁,仁爱的仁,就是不杀生,文字不一样,但意思是一样,一样也就是等于佛讲的。所以上一次也跟大家报告,就是说这一类属于摄善法戒,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
第三个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讲的经很多,有的了义,有的是权巧方便讲的,有的是讲真实说的。真实说跟方便说如果有抵触,要依真的,依真为标准,以这样来取舍,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比如说小乘,人天乘跟小乘,小乘是出三界,它是了义,人天乘不了义;小乘跟大乘,小乘不了义,大乘了义;大乘跟一乘,一乘是究竟了义,是最圆满的,跟大乘讲的地方有不一样,还依了义的,这是以这个修学层次的高低来讲。另外就是每个宗派,或者是每个人他选修的经典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现在选修的是《弥陀经》,《弥陀经》对我们来讲就是了义;其他不一样的经典,对我们来讲不了义。不了义就是说这个经跟这个经讲法不一样,你依哪一个为标准?要依了义的。比如说有的经它是教我们求人天福报,来生来做人、生天;这个净土经是劝我们去西方去作佛的,当然作佛才圆满。得人天福报总是还在六道,跟佛是不能相比的,当然我们要依这了义的做标准,依这为标准。第四个是依智不依识,智就是智慧,不用情识,那是最高的。这是四依法。
所以讲到戒,经文「戒定道」,我们念得很简单,现在这一段,跟观音菩萨发愿这一段,现在还有人在唱歌,还用唱的,唱得满好听的。但是他唱了他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唱唱唱这样很好听,这跟一般社会大众结缘也是好事。但是我们要真正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必须要深入经藏,要深入去理解。你看戒一个字实在讲要讲十个小时恐怕都还不太够。我们现在先从一个三皈依。上一次跟大家报告的这个戒三大类,第一类是律仪戒,有戒律条文的,五戒、八关斋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有一条一条的,那叫律仪戒。第二大类叫摄善法戒,摄善法戒就是说戒律条文没有,但是那个事情是好事、是善事,那你都应该要去做。所以《占察善恶业报经》佛给我们讲,「言十善者」,含摄所有一切善法;「言十恶者」,含摄所有一切恶法。《十善业道经》十善跟十恶有条文,十条,有条文,但是讲到十善它就是涵盖所有的善法,凡是善的都包括在十善里头,虽然条文里面没有,是包含在十善里面;讲到恶的、不好的,条文没有,包含在十恶里面。
所以过去有人说,佛制定五戒不饮酒,抽烟可以。所以现在南洋也有一些法师抽烟,人家供养,托钵他也有供养香烟的,没有这一条,没有这一条就可以抽了。因为在律仪戒里面没有这一条,没有明文规定。但是,佛还讲一个摄善法戒,这就有了,抽烟对身体不好,对空气会污染。现在你看飞机上、一些公共场合,很多地方都禁止吸烟的,可见它不好。佛跟我们讲虽然戒律条文没有,但是不好的我们也要去掉,好的我们要去做,这都属于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就是对众生有利益的,有这个因缘我们就要去做;没有这个因缘,不要勉强,不要去攀缘。我们一般讲随缘,随缘就是说,有缘我们就应该尽心尽力去把它做好,因为这对众生有利益的,这个机会我们遇到,我们就应该为众生服务;没有机会我们就不要去强求,不要去攀缘。所以有缘不做,不对;没有缘,勉强要去做,也不对。饶益众生戒就是对众生有利益的,就必须去做。这是皈依法,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修学的依据。住持法宝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因为现在佛不在世,只有遗留经典。
住持僧宝,皈依僧,这个僧是团体,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就称为僧团。最标准的是六和敬的僧团。但现在找不到六和敬的僧团。现在老和尚常讲,两个人在一起就打架,还四个人在一起,不吵架?这个很难。在三年前,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办一个六和敬大会,大家修六和敬大会,我也接受邀请去参加。这个教育协会希望我讲十五分钟的演讲,事先发一个简短的演讲稿。我讲的是「礼以和为贵」,就是礼貌的礼,礼节的礼,我都不讲得太高。我现在讲到六和敬,那是起码要断见惑的圣人才做得到,起码要断见惑,八十八品见惑断了,有四个人断了见惑,在一起一定不会吵架,一定能修六和敬。不要说见思惑都断,要断见惑这个标准就可以,四个人在一起共住、共修,那标准高。标准我们不要讲断惑,讲得定这也就很难了,四个人都得定,我们念佛叫得三昧,得禅定,伏烦恼,这要找四个人也不太好找,也不好找。
因此六和敬在我们现前社会也很难形成,因为大家希望有个六和敬,但是没办法,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有烦恼,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大家都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内有烦恼,外有诱惑,情绪上又怨恨恼怒烦,怎么和?不要打得太惨就不错。所以我很清楚,我知道做不到。但是他们这些人发心,我也赞叹、鼓励,我会给他鼓励,精神的鼓励。为什么?他发这个心也很不容易,虽然做不到,但是他有心希望能做到,我知道他有一定的困难,你希望做到,但是很难达到,因为有烦恼。我们达不到佛讲的高标准,我们不得已降下来,用儒家的,儒家的礼以和为贵,所以我就讲那个礼。那个礼就是过去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他编的《常礼举要》,根据《礼记》编的。学这个礼也要学得会,你学不会也不行。那个礼是讲情理法,要通达人情世故,通达人情世故我们人跟人相处才会和谐。不然常常会磨擦、会起冲突,为什么会磨擦、起冲突?因为没有学礼。
所以李老师以前在台中,他对内部的莲友讲《常礼举要》,他不准莲友到外面去讲。他说外面人家不听你的你不要去讲,人家不相信你这一套。你学了之后、听了之后,回家去教你的子弟,不要去外面要求别人,所以他讲的数据没有公开。一直到最近几年前,新竹净宗学会刘会长把它印出来流通,大家才看到,不然以前李老师禁止流通的。《常礼举要》李老师讲的我看几遍,也有徐醒民老居士他有作批注,我们现在结缘架有,有需要的同修可以去看,他的也比较白话,比较看得懂。但是看了我们还是要学,要学会了才有用,学什么东西都是一样,你要学会,学了但是还不会,还是不管用,学会才管用。讲一个人情世故,我们以前看看《常礼举要》就一条一条的,那看一看大家好像都懂了。其实我看李老师他那个批注才知道,里面那个道理太深了,他都用《礼记》讲的。
而且讲到我们现实生活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那种人情世故,人的感受。这是从凡夫角度来讲,我们一定要从凡夫角度来讲,从这个地方先做。我们举出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是李老师举出来的,他讲人情世故,他说祝寿,去给人家祝寿,你好意给人家祝寿也要看对象。不是说你好意,那人家就会很高兴,有时候会惹得人家生烦恼。他就举出一个例子,他说有一个老人九十五岁,做生日庆生,他一个人去说祝你长命百岁。祝你长命百岁,这是好话!如果对我们年轻人来讲,祝你长命百岁,他听了心里很高兴,我今年才二十,还有八十年,来日方长,他听了会很开心。你对九十五岁的讲,他想想,剩下多少?一、二、三、四、五,还有五年我就要死了,他听了心里就不是味道。我看了,对!那这句话不是遇到所有祝寿的人都讲这一句。九十五岁,你起码最少最少你也要讲,你最少活到一百二没问题,他听了还可以接受。你说长命百岁,剩没几年,就剩下没几年,他听了心里会难过,来日不多!他是好意给他祝寿,但是对象不对。
还有高中联考、考大学,他说甲这家考上了,乙那家的儿子没考上,甲的这家考上台大,在那边放鞭炮;乙的那家没考上,名落孙山,在他家门口放鞭炮,他在高兴,他就过不去。我们想想,对,都没有去考虑到这个问题,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个他也没有说刻意去得罪他,他只是我儿子考上了,我们家庆祝庆祝,难道也不行吗?就不行,他看了心里就不舒服,你考上,我们没考上。如果一样考上就没问题。这个时候你就要低调,避免去剌激别人。这就叫礼。
以前在图书馆,到现在还是有,很多到道场做义工做完都有一句话,什么话?道场太恐怖了。我在图书馆常常有居士来跟我哭哭啼啼的,说道场太恐怖。我说我很恐怖吗?我说我感冒的时候脸色会比较不好看,是很对不起,不是我故意的。但是你跟我相处久了也知道我不是那么坏,怎么恐怖?他来做义工,他也来做义工,我们都出钱出力,也不是来这里赚钱的,做到两个人都哭哭啼啼的,回家不来了。我也莫名其妙,怎么会这样?后来读了《常礼举要》我才明白,李老师讲一句话,他说不懂礼貌的人不代表他是坏人,他心很好,他很热心,就是没有学过礼,没有学过礼常常会给人家造成困扰。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双溪的山上,菩萨有时候会送菜上去,他从山下辛辛苦苦煮了拿到山上去,还被臭骂一顿,就哭了下来。我就知道为什么了。为什么?因为没有事先跟山上讲,他这边准备,他那边也准备,他多出来,那山上也生烦恼,他也生烦恼,都好心,都来做义工。到最后他们打架,倒霉的就是我,就找我出气,罪过都是我的。所以有时候,我就是要常常跟大家提一提《常礼举要》,有一次我到山上去也是举《常礼举要》。因为大家没有学,他不是坏,他不懂礼貌的人,李老师讲得一点没错,他不是坏人,他是好人,他还特别好,但是就是不知道礼,造成别人的困扰,是这样,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民国初年,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说礼教是吃人的猛兽,大家不学了。不学了,李老师也讲,反对的人他自己也做不到,他就举出几个例子,他说他的房间,如果没有经过他同意,你给他冲进去,他也会不高兴;他桌子上的东西,没有经过他同意,给他乱翻乱找,他看了也不高兴。那不是对中国人很没有礼貌,看到外国人他就会去拉拉手,他这不学也会了,也很懂礼貌了。为什么要这样?不是反对吗?所以反对的人他自己也做不到,害了一些年轻人。害一些年轻人没有前途,不懂礼,不知礼,无以立,在社会上没有办法立足,到处得罪人,这个人前途就有障碍。不是他心不好,不懂!所以很多方面要学。还有李老师讲,像以前坐电梯,老和尚第一个进去,第一个进去他一定排在最里面。电梯到了,我们也希望他第一个出来,我们就站在那里不动,后来被他用骂的,我们才跑出来。你挡在前面我怎么出来?请师父先出去。你不出去我怎么出去?挡在那个地方。以前我也不懂,去那边被骂来骂去、骂来骂去,骂到现在有一点懂。
李老师讲了一个故事,说以前古时候有个长工,一个员外请一个长工,那个长工,就是这个人要去做长工,他没有什么长处,就去给人家做做粗工长工,听人家使唤。他要去做长工之前,有人就告诉他,你要记住,你走路一定要走在主人的后面,你可不能走路走在主人前面。照《弟子规》讲,「长者先,幼者后」,不能走在前面。《常礼举要》也是这么讲,不可以走在长者前面,如果照《常礼举要》条文这样来念,不可以,这是不可以。但是你没有看批注就真的也不懂。李老师有讲解,他说这不能走在长者前面是平常散步的时候,没事的时候,你不可以走在前面,要让长者走前面,如果你要办事你可不能走在后面。这长工去了就记住这句话,记住?记住了。有一天员外晚上很晚回来,古时候没有电灯,没有路灯,就要打灯笼,然后就叫这长工,你主人去外面,你去接你主人回来,天黑了,你打个灯笼去带你主人回来。
他打个灯笼去。半路上天黑了,看到主人,主人就说你走前面,他打灯笼,在前面照路他才看得到路。他说不行、不行,照规定我是走在你后面,可不能走前面。说什么他都不愿意走在前面,把员外给气得,他说照规定是这样。所以礼要通,要学通,学通了你跟人相处才会把磨擦冲突降到最低,不敢说没有,降到最低。现在的人都不学,大家不学,李老师说狗咬狗也就不奇怪了,反正大家都不懂;你懂的人,反而人家看你怪怪的。所以也就没有办法。但是在这个当中,我们还是要乱中有序,虽然不讲,但是还是离不开这些礼的原则。所以我们现在要洞明人情世故,那些人情世故要知道,这讲世间的礼。所以一个僧团要能够修六和敬,那是很高的标准,到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这样的团体。我们老和尚自己也常讲,他那边也没有这样的团体,也没有六和敬,找四个人很难。我们知道它的标准在哪里,我们要往这标准去接近,是可以的。只要你懂得理论方法,我们如理如法来修学,那是可以朝这个目标来靠近。
所以讲到戒我就会有很多话要讲,为什么?现在我们净老和尚最近很赞叹果清法师(果清律师)。我出家那一年,到今年是第二十九年了,二十九年前那个时候日常法师还在,那个时候,佛陀教育基金会成立到今年就是二十九年,所以佛陀教育基金会成立就是我出家那一年。那个时候我去做义工,老和尚叫我在那边剃度,没有人,叫我,说我光棍一个,剃度算了。刚好我父亲过世,也是那个因缘,就在那边出家。老和尚请日常法师来住在基金会,叫我跟他学戒律。我记得出家没有几天,可能还不到一个星期,果清法师他来,他要来跟日常法师参学戒律,所以我们住了一个月。住到第十几天,我记得出家两个星期,日常法师就带我,还有果清法师,简丰文居士他开车,去台中莲社看李老师,这一生我就看他看那么一次,后来回来两年后他就往生了。
所以二十几年没有跟果清法师再见面,他出家已经三十几年,专攻戒律,他戒的确学得是非常好,因为我跟他相处过我知道。戒,它不是说这样装一付很有威仪的样子,然后不苟言笑,那装模作样,那不是真正的戒。我跟日常法师学戒,日常法师也常讲,就是弘一大师学戒,让人家去接近他的人,不是看到会恐惧,而是他有威严,但是也有柔和的部分,就是你跟他接近如沐春风,你没有压力,你没有感觉到压力。有的人他戒持得很好,你去到那边,你就很不自在了,那就有压力。所以真正学戒学得好的、学得正确的,就是你去接近他很舒服,而且你很喜欢去接近他。因为他有戒香,戒定真香,磁场好,你很想去。你肚子痛、头痛,跟他靠近一点,等一下就好了,不用吃药,有这个效果。
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学戒它的真实义。所以现在很多人标榜戒,有些我看是不敢领教,有的学得很懒惰,他说是学戒,我说那我也会。果清法师他就跟我住一个月,那个时候,我一个人什么事都要做。一出家,老和尚就跟我讲,出家人什么都要会,都要做,煮饭、买菜、扫地、清厕所、做香灯、做维那,听经要录音、录像全包,我一个人全包。果清法师看到他就主动来,什么事情要帮忙、什么事情要帮忙?他主动来问我要做什么事。他不是我戒学得很好,坐在那边如如不动,看你在扫地,那叫懒惰戒。
弘一大师是民国初年中国佛教界公认的律师,近代的律师,对戒律很有研究。他在《讲演录》里面讲到常随佛学,他说常随佛学不要讲太高,讲浅一点的,最浅的,最浅是什么?他说佛扫地扫树叶。有一天佛看到祇树给孤独园树叶掉很多,拿扫把来扫。那些比丘看到佛在扫树叶,大家也一起跟着扫。那扫完之后,佛就讲这地扫干净了将来会生天,扫地会生天。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功德,如果知道了大家抢着要扫。把它扫干净,让人家感受到这个清净的环境,你的果报就在天上。所以佛扫树叶也讲了一部经,很短。佛都在劳动,那我们说戒持得好,你有比佛还更好吗?坐在那边如如不动,让别人去做,这叫损福,不是学戒。所以现在很多人学戒学得不对。这个戒不简单。现在佛教,在中国佛教传戒,把四众弟子的素质都一直往下降。因为你得到这个戒,它是一个道德很高的水平。不要说太高的戒,就一个五戒就很不得了;不要说五戒,就一个三皈依就不得了。
你看一个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五戒全部都持,有二十五位护戒神,一条戒有五个护戒神,那你就持一条起码也有五个护戒神。现在连一个也没有,为什么?大家不懂戒,懂都不懂,你怎么去持戒?戒律的开遮持犯一无所知,你怎么去持戒?到底你在持戒还是在犯戒,你也搞不懂,有没有得戒也不知道,只是拿了一张戒牒。所以佛门弟子水平就一直降低。我在金山寺讲《沙弥律仪》,有很多年轻的出家众,我要上课都不来听,这个他有事,那个他有事。我说我台北的事比你多,我来这边跟你们蹲两年都不跑。一听说要受戒,大家抢着拿报名表,我说你们真的那么喜欢戒吗?一次还三坛大戒全部受,我说沙弥戒你都不来听了,一坛你都不愿意来学,还要三坛?可见得现在去受戒都是要一个虚名,他并不想真正实质上学戒,没有那个心。我也是跟他们讲了很多,但是听不听得进去我就不知道了。
讲很多,我就用比喻给他们讲,我说你们去戒场去三十二天,三坛大戒那个戒牒发给你,我说那一张戒牒就像你们在学校毕业证书。你学校的课都没有去上,也都没有去学,你去拿一张大学文凭毕业证书,我说那一张有用吗?我说那个道理跟那个是一样的,你拿那一张只是一个形式的,没有实质意义。你受戒,连个五戒一条都不懂,还三坛大戒,怎么会懂?我一直跟他们讲,我说你们要务实、要务实,但是没办法,大家还是要去受。我说好了,你去先受形式的戒,弘一大师也同意,但是我还是建议你们,受回来还是要发心去学,学一条做一条,学多少算多少,那比较有实质意义。如果你都不愿意学,你受那个戒没有意义,只有世间人他承认,佛菩萨他不承认,对你修定没帮助。对我们念佛得一心不乱也没有帮助,你只能在给世间人讲,出示一个证件我受过戒,我有戒牒,可以到寺院挂单,就这样而已。佛法的真实功德利益一点也得不到。
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我们跟观音菩萨发这个愿,我们这个愿发了之后要发心去学,不然发了就变成空愿。所以现在很多人编成这个歌在念,念完之后他也不学,他也不去听经闻法,他也是不知道,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所以学佛我们就修戒定慧。这个戒,现在讲经的法师还有,讲戒的没有。现在只有听我们老和尚在推荐果清律师,推荐他。现在定弘法师(钟博士),老和尚请他到南投跟果清律师学戒。讲戒的非常少,但是戒又是基础,如果没有戒你就得不到定。我们为什么念佛念那么久得不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也是定,戒定伏烦恼,慧断烦恼。我们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只要有戒定,而且定的功夫还不要很深的定,欲界未到定,沾到一点定的边缘,我们就可以带业往生,我们修净土占这个便宜。其他法门是不及格的,还在三界里面不及格,但是我们这个法门就很好用了。当然如果你能够开智慧那更好,往生西方是往生到实报庄严土,不在凡圣同居土,也不在方便有余土,在实报庄严土。但是一个粗浅的戒定,这样的功夫我们是需要的,我们要有把握这一生临终佛来接引,粗浅的戒定这个分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二十的戒定,这样阿弥陀佛那边就录取,那一所大学就录取。其他诸佛世界是不及格,阿弥陀佛那里可以录取了,我们就可以去了。
印光祖师知道现代人学戒有困难,讲戒的律师又没有,很少,大家也不懂,很多标榜学戒的修得也不如法。因此祖师他提出三本书代替戒律,第一本是《了凡四训》,第二本是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第三本是《安士全书》,这三本书不是佛经,是世间善书。但是讲的都是因果,善恶因果,这也是跟佛经讲的有相应。印祖一生这三本书他印最多,以这三本书来代替戒律。印光祖师给我们讲,因果是戒律的钢骨,像我们盖房子一样,这钢筋骨架,你没有骨架你这房子盖不起来。如果你不懂因果,不认识因果,持的戒就不能够如理如法。所以因果教育,对学戒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课,我们也应当发心从这个方面来学习。
好,今天我们时间也差不多到了,还有一分多钟,这一段我们就跟大家报告到此地。下面这一段我们明天晚上再继续来学习。谢谢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满。我们来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