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十八集) 2013/01/05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98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群书360》课程,进行到第四个大单元「为政」。「政」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怎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企业团体,以至于为政者怎麽管理好国家。所以小到家庭,大到天下,这些很重要的治理、管理的原理原则,在这个单元《群书治要》当中有很多精彩的教诲。
我们一开始讲到为政,第一个是讲「务本,本立而道生」。接着,为政在人,要用到好的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所以只要有栋梁之材,这个国家团体就能治理得好。所以首先要知人,知道这是德才兼备之人。知人,接着要善任,把他用在哪一个岗位,最能发挥他的才能。比方在很多国家的制度当中,光是部长,他可能有内政,有外交,有财政,有教育,有经济,种种不同的,甚至有交通,这些不同的部门,就要用在他专门的领域,他才能够去发挥好。所以了解他的才性,就能很好的放在他可以发挥的位置上。
而当我们在推荐一个人才,在用一个人才的时候,其实都要非常恭敬、谨慎来营造这个因缘。比方我们为团体推荐一个人才,而人才他都比较低调。有时候我们推荐人才很兴奋,然后非常肯定、称讚他。肯定、称讚他,可能有些人听了不舒服,变成有嫉妒。他都还没有到团体去发挥,我们的言语已经造成有人对他嫉妒了。再来,他要做事情,必须要客观了解情况。假如我们太讚歎他,他一下曝光了,所有的人都知道,那个某某人是蔡老师推荐的。你看,很多客观的情况,他要了解,可能就不是那麽自然、那麽方便了。他假如低调的来了解情况,大家跟他聊都讲,很自然的把一些情况讲出来,他好了解情况,好知道怎麽来协助、怎麽来改善。所以要起用一个人才,我们推荐的人给予他的铺垫非常的重要。
其实在历史当中,真正影响整个朝代,甚至一个事件的成败,往往是历史当中没有记载的人。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大家有没有看过「雍正王朝」,这个电视剧裡面,其实大家看一看,这裡面最高的人是谁?是根本没有浮上台面的邬先生。你看,年羹尧那一仗为什麽能打胜?就是他一分析就知道,怎麽样打这个胜仗。他很冷静,看得出来问题。所以没有他献计,年羹尧不知道什麽时候才能把这个战役给结束。一场战役出去都是几十万大军,国家都会拖垮的。所以这个人没有现身,但是他是顶尖的人才。包含雍正皇帝在遇到很多重大决策的时候,都是他点拨之后才安定下来。所以很多时候低调处理事情,反而能够成就事情。
因为这麽多年来,我的性格比较容易激动,一高兴就没有顾虑到很多这些人情事理,很多可能我们这一句话讲得太兴奋了,不知道这一句话可能会引起一些当事人不必要的困扰。比方我们希望把事情给了解清楚,能够找到问题,进而去解决。这样的人他必须要很低调、很冷静的帮我们去观察。我一下子很激动把他给曝光了,那他要帮忙就很困难了。所以这是我们要让有智慧的人,让他来协助我们,这个铺垫都不能激动。为什麽说事以密成?其实这个并不是对人的不信任,因为每一个人他都在学习圣教的过程,我们一些对于人他可能遇到事情,他首先会起的一些念头、态度,我们可能要很慎重的能够敏感察觉,避免那些不必要所产生的猜疑,或者是一些对立,我们不要让那些不必要的念头起来。所以低调去做事情就免去这一些不必要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真正为大局,公天下去做。再来,我们对自己推荐的人,要有比较深入了解他的专长,他的成长背景,包含他的性格种种。因为除了专业能力以外,他与人相处的能力也非常重要,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就像我们在传统文化的这个事业当中,大家不为世间名利的追求,都希望大众能够得到传统文化这些法益。所以我们推荐人才也都是一个公的心,不是什麽私心去推展。假如我们是被推荐的人,同样的也是一个公心来做这个事情,而且一开始的心态非常重要,所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麽九年多走过来,这句话对我来讲很深刻,我从一开始就希望做到,但是我到现在还没做到,自己的智慧、德能、历练都相当不足。所以我一路走来都是带罪立功,但是功都立不了,还是做错很多事情。所以,孔子说三达德很重要,「智、仁、勇」。智是智慧,仁是仁德、德行,勇是勇气。有勇气承担责任,有勇气突破习气,有勇气不断提升自己做人做事的能力,这个是勇。所以「但求无过」,觉得自己来给传统文化添砖加瓦,这是自己本来的一种心境。真正走进来,有时候情绪没有伏住,决策错误,或者跟一个人讲话伤到别人,这个但求无过就很不容易做到。所以看起来好像我在帮师长,帮这个团体做事,但很可能我是让这个团体,或者让师长担心,造成很多的负担,因为自己做事智慧跟圆融度不够。
其实要帮得上团体,帮得上他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除非我们时时能够诚敬谦和、真诚恭敬、谦退,然后和睦;以团体的和谐,处处以大局为重,这样的心态。不然我们情绪伏不住,必然造成流弊,后遗症会出现。比方我们在家庭当中,哪一个太太不希望帮助自己的丈夫?都希望「助夫成德」,有帮夫运这样的态度。但事实上假如当太太的,抱怨的心不能够去除,遇到事情可能忍不住,开始complain(抱怨)。大家细细想想,我们在抱怨的时候是在帮丈夫吗?不是。不只帮不了,比方跟婆婆闹彆扭,先生面对他整个家族的人事情况,包含他整个工作的人事情况,他的压力已经不轻;太太本来要来帮忙,助夫,可是这麽一抱怨,先生还得要处理太太的情绪,又要再处理婆婆的情绪。甚至于太太一抱怨,还不是婆婆进来,连小姑都进来,亲戚被点名的六、七个,丈夫要去协调所有这些人事关係,他每一天还承受着许多人事,还有工作、经济的压力。所以事实上,在我们人生旅途当中,我们假如不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很难去理解对方。哪怕是最亲的夫妇,都不见得能体恤对方,进而去协助对方。能体恤对方,我们的言语会让对方感觉受到体恤,受到认同,受到支持,无形当中丈夫的压力就减一大半。可是假如最亲的人反而不能理解他,然后还製造更多人事上的问题需要他去解决,他相对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所以圣哲人有讲到,虽然我们读圣贤书,都是读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有目标成就自己。进而,「亲民」是什麽?是利益家人,延伸开来,利益家族、邻里乡党,利益社会,利益国家,更有机缘利益天下。像我们师长老人家,这麽多国家的元首,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他可以利益天下。我们有利益他人的心,但不能这个心态变成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帮得上别人的忙,这个还要很冷静看。因为假如我们的性格不能调伏,不能以和为贵,以大局为重,人事关係当中我们的性格马上就容易起作用,一发脾气,在众人面前讲一句气话,后面要再来调整整个人和的关係。一句话出去一秒钟,调整这个人事的协调,可能就是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时间。所以古圣先贤让我们慎言,提醒我们「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传统文化对我们来讲,大部分是成年以后才学,跟师长老人家不一样,他们从小扎根。所以我们学了以后,确实有那分承担,而我们德行的根基都还不是很牢固。所以不能错估了自己的德才、德能,觉得可以帮了;其实更重要的功夫用在哪?用在不断的关照自己的心,不断革除自己的习气,不断调伏自己的性格,这个才是根本。不然可能我们想帮的事愈多,延伸出来的人事问题会愈多。因为我们用性格做事,我们用习性在做事情。确实出了很多力,可是假如我们没有内观,没有谦卑的态度,人家一给我们提意见,我们马上火气来了。比方说先生一提意见,「你不知道我付出很多吗?」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给妳提醒一下。「我付出那麽多,你连肯定都没有,还给我批评。」麻烦了,讲不通,这个叫「谁怕谁,乌龟怕铁锤」,没办法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