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第25集 视频+文字)黄柏霖警官主讲孝廉讲堂

admin 太上感应篇汇编评论阅读模式

 

我最近就有一个莲友,他也跟我一起共修了很久,陈居士,他得癌症往生,他就是这样。他得了癌症以后,他从发病到往生刚好一年,他往生前,他知道已经没有办法挽救,他就跟家人讲他要回去了,要准备助念。他回去,在家裡助念的时候,还没有断气以前,自己拿引磬,因为他以前就带共修,所以自己拿引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虽然他烦恼没有断尽,他习气还没完全断尽,但是他的悲心出来,他的福德出来,他的资粮就出来了,所以他回去的时候,他还可以拿着引磬带大家念佛。念到后来,他「阿弥陀佛」念不下去的时候,他就断气捨报了。捨报,我去跟他说法的时候,很好,他的瑞相很好,他们家人就在助念的客厅,他躺的地方的右侧,帮他放阿弥陀佛、西方三圣,他的眼就看着西方三圣,很好,佛接引去了,面对佛像。他多年来,十几年来修行念佛的定功终于在这个时候派上用场,就成就了这个功德。

 

我们前面有讲,『学道之士,种德为本』,在儒是四端百行,在释是六度万行,在道是三千功、八百行。我首先讲一下「学道之士,种德为本」,到底道是什麽?你要先知道什麽叫道,然后才知道什麽是性德。这个道,在我们佛门裡面来讲,就是佛陀讲的苦集灭道的道,这个道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个正见就是正确的知见;正思惟,端正的思惟,我们讲就是你想法要正确,这是正思惟;正语就是你说正当的话;正业,你要正当的行为,身口意业;正命,你就要做正当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叫正命;正精进,就是我刚才讲的精进的方法,叫正精进。接下来就可以得到正念、正定,这叫八正道。

 

如果用佛陀讲的苦集灭道来讲,道就是这个意思,以八正道为基础。其实真正的大道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觉性,这是真正的道。道家讲道也有一定的境界,道家老子讲大道无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境界也是很高,道是没办法形容的。所以我们《大乘起信论》裡面讲,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名字相。言说不可及,离心缘相、离名字相、离文字相,不是文字可以讲得出来的,可是你不藉文字表达又不行,可是真如自性不是文字讲的这样,你要去体悟。所以他说离文字相,你不能有文字的执着。离言说相,你不能够被言说绑住,你的真如自性就不能起作用。所以我们听经的时候不做记录、不做笔记,你做笔记的话,你就绑在文字相,被文字绑死了,被言说绑死了。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是你现在这个心,这个心是八识五十一个心所。离这三个相,《大乘起信论》裡面讲,离言说相、离文字相,言说不可及。道家讲,道可道,这个道你又没办法去形容。真正的非常道就是无上菩提,你讲不出来,惟有直下会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这个意思。《太上清静经》裡面讲,「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这个境界也是很不错的。儒家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儒家的说法,在讲道。这以上,「学道之士」这个道,我们就这样把它解释出来。

 

再来我们就看九十九页第二行,「莫先体夫至道,欲体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这段主要告诉你,你要明心见性,你才会证道。《法华经》裡面讲开示悟入,《华严经》裡面讲信解行证,你如何去证道、去见道?你就一定要了解、明乎本性。在佛门裡面有一个故事,梁武帝,当时南北朝梁武帝碰到达摩祖师,达摩祖师也跟他开示。梁武帝就跟达摩祖师问,他说,「朕」,就是他本人,因为他是皇帝。他说,「我布施这麽多的供养,我盖了这麽多的佛寺,我供养这麽多法师,我这麽多的善事,我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实无功德!」梁武帝听了就愣了一下,「奇怪,怎麽没有功德?」因为,我刚才讲,我们一般人就会对福报、福德、功德弄不清楚。他盖了这麽多佛寺,他以为这就是功德,其实它不是,这是善事,它是福报,福德跟功德是不一样的。所以达摩祖师就跟他讲,实无功德。他为什麽说「实无功德」?他说,「淨智妙圆,体本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淨智妙圆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自性的智慧,它是圆满的、遍照法界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我们的觉性,你只要开悟了,我们讲三明、六通、十八不共法,刚才讲的,我们到极乐世界以后可以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这就是他证得了,证得以后无所不知、无所不觉。其实我们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觉,现在还在不在?现在还在,本自具足,没有失去。但是我们现在因为有三细六粗,有无明习气,所以碰到境界来,我们的习气跑出来以后,我们的知,知见立知,就变无明。

 

我常常举这个理论给大家听,「酸辣汤」理论,我们为什麽变成不知、无知?我们本来是无所不知,什麽都知道,可是现在为什麽变成无知,没有智慧?因为无明障住,因为你把本来的佛知佛见,你习气毛病起来以后把佛性障住了。我用酸辣汤理论讲,有一个人去餐厅吃饭,他点那个酸辣汤。酸辣汤端出来以后,那个酸辣汤是温的,他就把他吃的这个酸辣汤,他跟老闆讲,「这个酸辣汤不热,是冷的」,他不吃了。其实我们的觉性有见闻觉知的作用,所以当你的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嚐味,当你碰到酸辣汤的时候,冷的、热的、温的,你都知道。那个知道的「知」就是我们的觉知性,就是我们本来的灵知性,就是淨智妙圆的觉知性。但是明瞭以后,我有习气,不喜欢冷的、喜欢热的,念头起心动念的时候,知见立知,就变成烦恼,「我不喜欢吃了」。所以淨智妙圆就是讲我们圆满的智慧。体本空寂是讲他的心量,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这念心,它遍照法界。我们什麽时候把我执放下来,把贪瞋痴慢放下,它就会现出来,所谓狂心歇,歇即菩提。所以师父跟我们讲,他说,「六度万行,其实就在捨字。你捨外财、捨内财,最后就捨习气、捨烦恼,最后捨得乾乾淨淨的,自然而然我们的佛性就会出来」。这个叫做成就的至道,一定要成就这个功德,成就功德要从法身中去求。

 

明乎本性,心者道之体,道者心之用。刚才讲我们的心体、我们的体相用,这个用就是六根的作用,道者心之用。人能察心观性,就圆明之体自现。我们就必须要先透过观照,从开始观察,然后再开始观照。念佛本身就是一个观照,你念佛就是观照自己这念心。所以你慢慢念佛,念得功夫愈深,你能愈发现自己的习气,愈容易起忏悔心,愈容易起惭愧心,愈能够深信因果,这就是你开始察心观性,这是念佛的好处。你如果离开佛了,你的习气就会跑出来,你的观察力、观照就比较差,就没有了,就失去了。所以,如果你能够不断的察心观性,不断的观察再观照,最后就会照住,照住就是你有定功。等到你照住的时候,你到身心脱落的时候,我法二执破了以后,就照见,叫照见五蕴皆空,这时候就见到本性。所以从观察、观照,再照住,照住就是定功。我们现在就用念佛把心照住,常常这样观照,圆明之体自然就显出来。『无为之用』,就是我们心性的妙用,它就能够自成。在「不假施功,顿超彼岸」这个地方,我想要做一个比喻。不假施功,顿超彼岸,这个其实根机要很高的人才有办法。但是我们就以老法师的开示裡面讲,教我们把三个根扎好,把淨业三福的根做好。所以念佛人一样可以做到佛门裡面这个境界,就是不假施功,顿超彼岸。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2月27日21:52: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946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