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第23集 视频+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太上感应篇汇编评论阅读模式

 

『褊急念』,这个褊急就是气量狭窄、性情急躁。一个人气量窄,福报就小,所谓量大福大,量小福小,看你有多大的福报,就看你有多大的气量。你看古时候那些帝王,特别是开国的帝王,那都是有大气量,他才能够统领江山,有这样的气量,这是凡人。要作圣人、要作佛菩萨,这个气量必须得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容。好的人容,坏的人也容,善的境界能够顺,逆的境界也能顺。没有对立、没有冲突,没有看人不顺眼,更不会性情急躁。这个急就是因为气量小,所以就会急躁,心浮气躁,甚至急功好利。凡是急功好利的,这种人很难有大成就,他不能捨、放不开,你就知道他没有办法承当大业。『高己卑人念』,这就是傲慢,认为自己比别人高,看不起别人,别人比我卑下,自己居高临下。真正有实德的人,一定是谦虚、礼让、谦让。古人讲,学问深时意气平。看这个人学问怎麽样,就是看他的气、看他的意,意能够谦虚、气能够平和,这种人才有真学问,为什麽?他有实德,对一切人都不敢看低、不敢怠慢。真修行人,就像印光大师讲的,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不仅不能高己卑人,要反过来高人卑己,自己是凡夫,外面的人全是菩萨,菩萨示现给我看的。他教导我、帮助我提升,或者是消我的业障,都以感恩的心对待,绝没有看不起人的念头。

 

『忆往期来念』,这是念头回忆过去、期望将来,这些都属于妄念、忧思,患得患失。过去可能做过很多的错事,一直心中纠结、放不下;自己作的这些努力,又期望将来能得到如愿以偿的果报。得失心很重,这些念头实际上都是障碍我们的德行、障碍我们的清淨心。有不少人过去做过很多错事,他就想忏悔,怎麽才叫真忏悔?佛经告诉我们,后不再造,是名忏悔。这个后不再造,不是说我身不造了、但是心裡还想着,这就不叫后不再造,心裡想也是造。你过去的这些恶业,身口意都不沾染了,这才叫做真忏悔。不仅身不造,口也不说、意也不想,整个心就清淨了,这就是真忏悔。最好的方法怎麽做?念阿弥陀佛。过去那些往事一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把那个忆往的念头给置换下来了。也绝不想将来怎麽样,我们现在好好断恶修善、念佛改过,将来一定好,将来一定能往生。至于将来什麽时候往生,怎麽样往生?这些念头我们都放下,但问耕耘,不问收穫,更不为将来的名利、生计忧虑。孔子都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衣食自有命运,你命中该有,自然会有,你把它全捨掉了,它还会再来,天不生无福禄之人,根本不用为此忧虑;也不必忧虑贫穷,安贫乐道,「素贫贱行乎贫贱」。所以人的心是很安定的,绝不会有浮躁。

 

『恩仇报复念』,这是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的念头,对立、怨恨等等,这些念头放不下。某人对我有恩,固然要报答,怎麽报答?看缘分。如果能够对他本人施以报恩,那固然更好;如果没这个机会,也不必老在心中放不下。现在你就很好的做人、很好的念佛,有机会就帮助众生,以这个功德来给他迴向,也等于是报恩。因为他对你施了恩,虽然没有得到你一对一的这种报恩,实际上他已经积了德,阴德,将来他会有福报。你又能够再替他修福,他的福报就更加增胜。所以人的心量要广大,并不是强烈的分别,某人对我有恩,我就对他回报,另外一个人对我有仇,我非得报仇。强烈的分别执着,实际上这种恩仇报复把自己德都损了,人整个气量就变得狭窄了。恩,佛家讲「上报四重恩」,四重恩包括,第一父母恩,第二师长恩,第三国土恩,第四众生恩,这些我们都要报恩。怎麽报恩?佛家讲,愿以此功德,上报四重恩。你真正努力修行,为大众做好样子,以功德迴向给四重恩,这个功德就大了,报恩才报得彻底。仇不能报,仇要化解,他欠我的这些业债,我一笔勾消了,绝不去计较,更不去追讨;我欠别人的,我一定要还,甘心情愿。遇人来毁我、辱我、打我、骂我、恨我,甚至害我,我绝不计较,就作还债想。他能这样对我,也消我的业债、消我的业障,这对我还有恩。我要以德报恩、以直报怨,心地正直,不起恩仇报复的念头,心地就光明正直。

 

张先生把俞淨意公过去这些念头全都数落出来,数出来了,说这些念头『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憧憧是不断绝的样子,在胸中没有断绝过,三十多年来,一直心中就是这些念头放不下,所以整个人都变成薄相了,福报都没有。这些念头『不可纪极』,就是不可穷尽,所以就不可能得到福报。『此种种意恶,固结于中』,意念上的、念头上的这些恶念坚固的结在心中,所谓是根深蒂固,很难转、放不下。其实我们自己最重要的是反省我们有没有这些念头?所以用《太上感应篇》来对照反省非常的好。《俞淨意公遇灶神记》讲得只是比较简要,提纲挈领的说,实际上这位张先生所数的这些念头,也都是概括了我们大部分人常犯的问题。连我自己,这些念头都有。通过念佛、通过修学改过,这些念头慢慢的澹化,这就是进步;如果不肯去改刷自己的这些意念,那神明就天天给我们做记录,我们将来恶报就难逃。现在虽然还没有遇到灾殃,这是还有一点福报,过去修的福,现在正享受着,等到福报什麽时候享完,祸殃就现前了。

 

『神注已多,天罚日甚』,俞淨意公,你看他没做什麽坏事,杀盗淫,事上他没怎麽做过。杀生他当然也有,但是一般人看不算重的,偷盗、邪淫,事上好像没怎麽做过,大的恶事,杀人放火那些更不会做了。他就是念头上意恶很重,但神明都不放过,因为身口意,意是主要的,它是能发动身口来造恶,所以神明对意恶都不放过。俞淨意在这方面过恶很多,所以要招来上天的惩罚,而且一天比一天要严重。俞淨意已经是遭到不少天罚了,生了九个儿女,只剩一个女儿留下来,而且妻子都哭瞎了,自己三十年都没考上举人,日益贫困潦倒。如果将来这个天罚会愈来愈严重,还不知道会出现什麽灾祸。所以张先生讲,『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因为你的意恶太重,积累得太多,想要逃避灾祸都没机会了,你还想祈福,凭什麽祈福?福是善感的,你有什麽善?这麽多年没有一个真实的善,全是伪善,而那个恶全是实恶。而且这些意恶别人不知道,别人还觉得你很不错,你还在文昌社裡面做一个主要干部,提倡因果教育,你自己没有真正的实德,那你怎麽可能有福报?张先生这一番话真叫直指人心。所以

 

【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

 

『公』就是俞淨意公,他没有料到张先生对他心裡的恶念都能够这麽清楚,所以非常的惊讶、愕然。『惶悚』就是恐惧,这个人不是普通人,一定是神明。所以立刻拜倒在地,痛哭流涕,求忏悔说:

 

【君既通幽事。定係尊神。愿求救度。】

 

俞先生这个态度难得,张先生给他讲的话,他能够接受、能够承认,也就是良心还没有泯灭,他能够忏悔。能够忏悔改过,这就有救了;如果不肯忏悔、不肯改过的人,这种人就没救了。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天也不会惩罚肯改过的人,会给他机会,让他断恶修善,能够把寿命就延长、福报增加,能够改造命运。俞先生这裡见到张先生,就知道这是一位神明,说「你『既通幽事』」,既然你能够通达幽玄之事。幽就是一般人不知道的,很幽微。像俞先生自己念头裡所想的事情,他都知道,他一定是『尊神』,是神明来示现的。因此『愿求救度』,求您老人家救救我,希望能够免去天罚。下面我们看张先生怎麽回答他:

 

【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当其闻一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

 

张先生首先是安慰他、鼓励他,一个人能够求忏悔也非常难得。张先生跟他讲:你是『读书』之人,『明礼』。这个礼也可以通道理的理,明白道理。你读书读的是圣贤书,知道道德仁义,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你也知道『慕善为乐』,羡慕善人善行,自己行善也觉得心裡挺快乐,自己找到一种喜悦,这就是善根。『当其闻一善言』,你听到一句善言,譬如说圣贤教诲。例如《尚书》所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行善积德的一定得吉祥,不善的一定得灾殃,这是善言。于是就『不胜激劝』,激是激动,劝是鼓舞。你会觉得很激动鼓舞,也要来行善事。『见一善事』,别人做了善事,你也『不胜鼓舞』,你也觉得很高兴,有随喜之心,说明你是有善根。下面说: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2月26日22:19:2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937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