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茂森博士(定弘法师)讲 无量寿经(第34集 视频+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admin 无量寿经评论1阅读模式

 

钟茂森博士(定弘法师)讲 无量寿经(第34集 视频+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你要怎麽摄受众生?你就得要认真的学习。学习,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跟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我自己就感觉很幸运,我常常有机会亲近师父上人。当然这个是可遇不可求的因缘,我感觉肯定不是这一生,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可能我也是跟着师父上人学的,所以有这个缘分。不仅是听他讲经而已,还要看他如何待人处事接物,如何进退应对,这都是学习的地方。所以亲近善知识,善学的人肯定是仔细观察,看他平常怎麽样说话、怎麽去应对、怎麽处理问题。事情来了,你看他怎麽反应,从这裡就学到很多东西。从他的一言一行当中去体会他的存心,他的存心真的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没有自己,我们从这个地方来学习。如果你真正没有私心了,那你跟一切众生在一起,一切众生都很欢喜,谁不喜欢大公无私的人?谁喜欢自私自利的人?反过来说,如果我让众生生烦恼了,这肯定是自己有自私自利。这话能讲得这麽绝对吗?真的。譬如说有的人光顾着自己修学,没有顾到众生的情感,没有想到众生能不能接受,这种方式可能很激进,也会让众生生烦恼,这不也是自私自利吗?所以摄受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这要你用智慧去灵活运用。当然,随着你修学的进步,你会愈用愈纯熟,到最后是炉火纯青。

 

我们师父,我真的非常佩服他老人家,那都是在摄受众生方面是炉火纯青、任运自然。即使是对其他宗教的人,你看所有宗教领袖对他都非常的恭敬。他跟其他宗教交往的时候,他没有说佛教好,你们宗教,你们讲的就比佛教差一截。他没这麽说,他说,「所有宗教都是第一,所有的经典都是神圣的教诲,我学习你的宗教,我是做神的学生,最虔诚的学生,我恭敬的来学习」。他不仅这麽说,真的是这麽做的。如果只说不做,也骗不了人,特别是人家宗教长老,那都是很有智慧的人,他们也是修行人,他们也能看出你的心是不是真诚。用真诚心摄受众生,所以得到一切宗教人士的敬爱。这个讲的是摄受众生供养。

 

底下第四,「代众生苦供养」。众生都有苦,苦能不能代?实际上代不了的,如果能代得了,佛菩萨都代我们苦就好,我们就不用受苦了。佛菩萨愿意代我们受苦,问题是我们的苦是果,因为前生造作不善的因,感得的果报,没得代的,都是自作自受。为什麽这裡说代众生苦供养?这个意思就是佛菩萨到六道裡面示现,跟我们众生一起生活,他也示现跟我们一起受苦,在示现的过程中让我们能够觉悟,这叫代众生苦。譬如说释迦牟尼佛到我们人道来示现,他得示现人身,真的有生老病死,有各种的苦。他在人世间,你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这生活我们平常人看到很苦,接近乞丐的生活。佛菩萨自己有没有苦受?他没有苦受,为什麽?他已经无我了。无我,那苦谁受?你有「我」才自己受苦,你没我了,谁受苦?凡夫都有我,执着我,所以他就有苦受。佛菩萨来跟他和光同尘,来启发他、觉悟他、教化他。这是讲示现。譬如说我们在放焰口的法会上往往会看到,在这个焰口台对面有一个鬼王,叫焦面大士。焦面大士实际上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他青面獠牙,口还吐火,我们看到还挺害怕的,那是观世音菩萨在饿鬼道裡面现身,他来度饿鬼。这就是示现同类身,就是代众生苦。为了众生的觉悟,他有这样的示现,接受这样的身相,这一点我们也要学习。譬如说我们为了要弘法利生,要捨弃自己自在的生活,捨弃优越的生活环境,来到需要佛法的地方,来讲经说法,这都是代众生苦。如果我们不讲经说法,我们生活也会很安乐,这是享自己的福报。同时,你享受的时候,你就忘记了众生。众生现在迷惑颠倒,我们要发心救他们,要有这种慈悲心,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你看我们准备经典也不容易,说老实话,比我以前在大学裡面教书要辛苦很多。以前大学教书,我一个礼拜只上六个小时的课,我现在一个礼拜上二十二个小时的课,好几倍。睡得都比以前少,吃得也比以前少,以前一天吃三餐,现在一天吃两餐。准备这些经典、读这些书、备这些课,也是很辛苦,但是为了众生,我们就得努力,不可以怕苦怕累。你看师父上人八十多岁了,一天还讲四个小时,现在在澳洲,每天讲四个小时经,他老人家这麽高龄都不休息,我们怎麽能够喊累,我们还要休息,怎麽好意思!所以为了佛法、为了众生,我们要能够放下自己的享受,放下自己自在的生活,这叫献身,这叫菩提心。不能说干了一段时间,累了,我歇一会儿,停两天,这怎麽行?在生活上,真正修行人要尽量的节俭。现在大家众所周知,粮食危机,粮食价格一直在上涨,很多贫穷的国家,人民吃不上饭。像海地的人民,没有粮食吃,拿泥做成泥饼来吃,吃泥。所以我们自己能够减少一点吃的,省下一口粮,等于是供养众生。你如果能够有福报吃好一点的饭菜,你能够吃点青菜豆腐,减少一点,你就能够多帮助别人,这也叫代众生苦供养。还有你的衣服,我省一点穿,我不需要穿那麽多衣服,我把这些钱节省下来供养别人,把衣服拿出去供养别人。你住的房子,譬如说你一个月要一万块钱港币的房子,我调得小一点的、偏远一点的,我换成五千块钱一个月的房子,我省下来五千块钱,我可以拿去供养众生,这也叫代众生苦供养。现在苦难的人很多,很多都是没得吃、没得穿、没得住,生活在生死的边缘,我们要有恻隐之心、慈悲的心,这才叫做有菩提心。

 

第五条,「勤修善根供养」。善根,前面讲到的,非常重要。之所以称为善根,这个根就好比树木,它得埋在地底下,但是它能生长。一切的善法都从这个根生的,叫善根,我们要好好的培养。怎麽样勤修善根?最重要的,每天要反省、要改过,这叫勤修善根。譬如说世间善,无贪、无瞋、无痴,我们反省这一天下来,有没有起贪瞋痴?师父老人家教我们要修五戒十善,十善是学佛人最基础的德行,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做到。身不造杀、盗、淫,口不造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不起贪、瞋、痴,要天天对照反省。能够认识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开悟不是什麽了不得的事,就是你能够认识自己,自己有什麽毛病习气,这叫开悟。天天都能认识自己的过失,天天都在开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大彻大悟就是这样修出来的。悟了之后,最重要的是修行,把自己错误的行为,身口意的行为把它改过来,就叫修行。《无量寿经》裡面阿弥陀佛给我们示现的,「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淨无染」。善护三业,这就是修行。《无量寿经》把善护三业的口业放在第一,为什麽?口业最容易犯,我们很容易就会讲别人的过失,已经成为习气了,不知不觉嘴裡就爱讲人家是非,讲张家长、李家短,老看人家不是,从来不肯反省,看自己有什麽不对。所以要善护口业,从不讲人家过失、不批评别人做起。善护身业,你的戒律、你的威仪常常要持好,不可以犯;意业,不起贪瞋痴慢,清淨无染。污染就是贪瞋痴,这些都是污染,自私自利就是污染,执着名闻利养就是污染,追求五欲六尘享受就是污染。常常这样改过修行,这叫勤修善根。

 

我们一般人修行、学佛都有个好处,都知道自己大概有什麽毛病习气,天天忏悔,都是很内疚,怎麽我又在造罪业?很想改,又改不过来,这种人不少。这种人算是不错了,比世间的人好,世间人自己造什麽罪业自己都不知道,那个就非常可怕,将来堕落,自己都不知道干什麽、为什麽堕落。我们怎麽改习气?为什麽知道自己的习气还改不过来?原因就是薰习的力量不够,听经闻法不够。听经闻法就是提醒自己,天天听、常常听,就是常常提醒自己。所以真正精进的人,天天经教他不断,像刘素云老师,在家裡一天听十个小时经。最近我们协会同修给她拜年,她告诉我们同修,现在一天念五万佛号,然后其他时间就是听经。一部经、一句佛号,这个薰习力度太大了,妄念都起不来,什麽过失都能伏住。有的人说,我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觉得妄念很多,不念佛还觉得没那麽多妄念,一念佛吓一跳,怎麽这麽多妄念?吓得都不敢念了。实际上不是你念佛的时候才这麽多妄念,平时就是这麽多妄念,只是平时没念佛,你不觉察,念佛的时候觉察到了。那怎麽办?要努力去继续念,念得什麽时候心清淨,妄念就少了,这叫降魔,降自己的心魔。念得功夫得力了,你会感觉你跟以前不一样,你觉得非常自在、非常快乐,烦恼少了,智慧增长,心地清淨,真正是得到幸福人生。待人处事接物,过失愈来愈少,譬如说,以前说话尽说错话,尽说得罪人的话,自己回头还觉得,「哎呀,真的是,怎麽这话都说出来了」。等到你心清淨,你这些过失都没有了,做的事情就能够做得很恰到好处、面面俱到,很圆融、很有智慧了。这种智慧,清淨心裡面生出来的,不是说我去预想得非常周全,靠想不行。想,往往是想到这个,忘了那个,挂一漏万,不能用想。

 

今天还有同修来问我,「我昨天是不是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想法、这样做法?」我就跟他说,「做,你是做对了,但是想,想错了。你用想,那是用你的妄心,不是用真心,不论你怎麽想都是错的,妄心!不要想就对了」。他做的事情是好事,好事就做,拿起来就做,做了就放下,不用去想。要想就想阿弥陀佛,就想求生极乐世界,这就好。你心地清淨,你做起事来反而没有过失,这是真的,大家要敢于去试验。你去试验一下,慢慢的你愈试会愈法喜,你能够上路。实际上人的心愈清淨,他愈不想,他心量就大了,心量大,他能够担负很多很多的事,而且他很自在,他没有压力。老想的人,自己给自己製造压力,想来想去都是患得患失,一会儿想「我这样做是不是不对了?那样做是不是有过失了?」为什麽不念佛?念佛就没过失了。所以,老是想的人担当不了大事,那个脑子裡空空的,没啥想的,过去就什麽事都忘了,这种人能担当大事,他心清淨,心愈空就愈能承载。心裡都满满的,你再给他压上去,就把他压趴了,这就不行,心一定要清淨。所以早晚做早晚课一定要学会反省,要把这些妄念逐步的放下。一个人如果认真的做反省的功夫,真的功夫就很容易得力,不需要多,一天你能改一个过失就不得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三年你能改一千个过失,那你不是圣人也是个贤人,那还得了!所以我们大家要真学,就学袁了凡先生,要认真,拿一个小笔记本。我以前都是这样的,拿个功过格,自己每天回忆自己这一天犯了什麽过失,把它写下来,常常看,我这过失有没有再犯。真正改自己的过失,时间久了,善根就愈来愈强烈的显发出来,这叫勤修善根供养。

 

第六是「不捨菩萨业供养」,这个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那是什麽?就是推广佛法、弘法利生。用现在话来讲就是把佛法介绍给大众,让大家都来认识佛法、喜欢佛法,依佛法来修行,让他们都能觉悟、都能成佛,这叫菩萨事业,这种事业是最神圣的。要做这种事业,首先自己要修行,自行才能化他。所以自己真正得到了佛法修学的利益,你才能够将佛法介绍给别人,让别人才能够感动,才能够跟着你学。我们在推介佛法上,现在可以用很多种方式,譬如说你流通经书、印制光盘,还有用电视、媒体、广播、网路来进行教学,这都是菩萨事业。真正佛法注重的是教育,用教育来觉悟众生。佛教教什麽?教的是宇宙人生真相,让一切众生都能觉悟,这叫菩萨事业。所以佛教不是只搞经忏佛事、超度死人,那些变成宗教了。佛,你看当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自己没搞什麽经忏佛事,他就是天天讲课教学,而且他也不用带领大家修学,为什麽?你真听经听明白了,你自己就会去修。所以,你看《大藏经》裡面记载,佛只是讲经教学,他没有带这些弟子们打个什麽禅七,打个什麽佛七,都没有,他的工作就是天天讲课。修学是大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回去修。你听明白了,理论方法都懂得了,你自己回家干。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修行真的是靠各人。有问题了,来向世尊请教,明白了,回去自己真干。

 

共修的提倡在中国也是个特色,出现得比较晚,在唐朝时期,「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这两位祖师提倡共修。确实,共修令很多人成就,所谓依众靠众。大家要是自己修学,怕习气重,自己改不了,提不起精进,大家在一起互相监督、互相策进,修行容易成就,古来确实用丛林的制度很能够利益大众。过去丛林就像军队一样,一起作息,一起做早晚课,一起修行。在现代,我们也看到不少的道场用这种方式,都好像效果不如前人。现在人在一起修学,说老实话,不闹矛盾的道场很少,几个人在一起都会闹彆扭。即使大家都有道心,在一起,譬如说一起做早晚课,我们一起拜佛,年纪大的嫌拜得太快了,年纪轻的嫌拜得太慢了,这都生烦恼。现在的根性确实不如以前了,所以我们师父上人提倡一种修学的方式,这个非常值得推广。他发现,共修的形式应该是大家可以共住一个道场,但是修行是各修各的,这个方法很好。譬如说这念佛堂裡面,你愿意什麽时候来念,你就什麽时候来念,念佛也不用一个音调,不用大家一起拜佛、打坐,不需要一起。三区自由式念佛,有经行的、有打坐的、有拜佛的,三区;自由式,你愿意走着念你就走着念,愿意坐着念就坐着念,愿意拜佛就拜佛,随意,你想念快点,你想念慢点,你自己的事。念佛堂有一个阿弥陀佛的主旋律,你自己可以随意的念,你数珠念也行,只要不要影响别人就可以,追顶念、默念等等,都没问题。听经大家一起听,听经是明理,把修行的方法、道理搞明白,你回去自己用功。

 

过去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常常亲近达拉斯道场,这是我们师父早年常住的道场,那个时候师父也在。我感觉那个道场确实很好,它念佛堂很大,自由去念佛,大家住的是一人一个房间,美国地方也大。你想精进一点,你早上两点钟、三点钟就可以起来,你就进入念佛堂,一直念到晚上,没人管你。只要常住交代的工作你能够把它做好,其他时间你自己去用功。大家在一起共住也是互相监督,年轻人看到年老的,「他们都这麽精进,我更要精进」;年老的看到年轻人都这麽精进,「我岁数大了,时间不多了,我也得精进」。大家互相也有个鼓励鞭策,但是没有压力,这种方法我觉得非常好。师父老人家也提倡弥陀村、老人院这种方式,老人家特别需要自由式,自己住一个房子。老人院可以建成像酒店房间那种形式,一人一个房间、一个套间,自己有厨房、有厕所、有一个小房间,收拾起来也很容易。另外,这老人院专门有人服务,就像宾馆的服务员,每天来打扫卫生。吃饭在公共的饭堂,自助餐,什麽时候来吃都有。平常就进入念佛堂、进入听经堂去用功。如果真正能够护持这样一个道场,可以成就很多人往生。道场的修学解行并重,一半时间要听经,一半时间念佛,听经时间自己规定就好。你可以,譬如说你喜欢早上听经,那你就早上听经,下午念佛;或者是你喜欢下午听经,那就早上念佛。最好是听经堂和念佛堂分开,两边都有,你可以随意去。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性,因为不如前人了,修学的方法也要做相应的调整,不能够完全照搬古人的。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2月24日21:13:1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78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