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钟茂森博士(第59集 视频 文字)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书研习报告—论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五十九集)  2010/7/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007-0059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论语.述而第七》,请看第二十七章。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这章我们上一回刚开了头,还没讲完。这章是说明夫子述而不作。夫子讲这个话是在春秋时期,已经有人在这裡妄作,按自己的意思来创作,夫子是为了教化世人,所以说这个话。他说『有不知而作之者』,就是指一类人,自己没有真知却妄自创作,讲的东西、写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知见,跟事实真相、跟真理还是大相径庭。孔子说『我无是也』,我绝不会如此。也就是说孔子绝对不会自己创作,甚至没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意思,这个意思是什麽?妄想、分别、执着。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的人,怎麽会有意思?正如孔子自己讲的,是「空空如也」,心裡是空的,什麽东西都不装。为什麽孔子确实又有这些着作?他明明写了《春秋》、写了《孝经》,删诗书、订礼乐,作了很多的着作,那不是他的意思吗?不是,他是述而不作,只是转述古圣先贤的意思。而古圣先贤也没有意思,说的是什麽?说的只是事实真相,我们讲是自性性德流露。世人需要接受这种教诲,古圣先贤就跟他说这种教育,是应众生之机而说出来的,他没有自己想说什麽,是因为众生需要他才说;如果他自己想要说什麽,那是他自己的意思了。就譬如说叩钟一样,圣人的心是空的,像一个钟一样,你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它自己(这个钟)鸣起来,有声音,也不是它自己要响,是你叩它,它才响,这叫没有创作。

 

孔子下面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夫子为什麽会写作?为什麽会有这些道理教化弟子和世人?他这裡讲多闻、多见,最重要的,为了教化世人,要把见闻当中的善者选择出来,用善来教化世人,隐恶扬善。多闻多见,用多闻多见来求知,这个知是次之,这是讲学人。学人需要去见闻、需要求学,接触到善法,他能「从之」,就是效法,所见的,他也能把它记下来。这种靠见闻而学到的知,『次也』,就次一等了,但它也是近似于真知。最怕的是什麽?自己没有真知,只有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又不肯去见、去闻,不肯学习,那个知就叫邪知邪见,不是真知。所以夫子教我们,最好的是你自己没有意思,心要空,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能见性了;见性了,你就无所不知了。退而求其次,你不能见性,要靠多闻多见,你要去靠学习,这样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也可以,这是属于好学,学而知之,这种知还要经过反覆的推敲、证实,因为所见所闻得到的知,如果没有去进行证实,说不定也会有错误。

 

下面雪公举了两个例子,他说《礼记.檀弓篇》记载,「夫子有为之言」,这个「夫子有为之言」是什麽?本来孔老夫子是述而不作的,没有自己的意思,这裡是讲「有为之言」,是弟子们误以为孔老夫子有所创作。这个话是什麽?「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两句话「弟子亲闻,犹有误会」,孔老夫子的弟子们听到这两句话也会产生误会。这个故事是怎样的?这是讲有一天,有子问曾子,曾子是夫子的弟子,有子也是学习夫子的学生,他向曾子请教,他问,夫子有没有讲过关于「丧」的事情?他问曾子。丧是指当官之后失去了官职。结果曾子就回答说,「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讲了这两句话。有子听到这两句话说,这不是夫子讲的吧?曾子说,这明明是我亲自听到夫子讲的。有子说我不能相信,这不可能是夫子讲的。为什麽?因为这句话是讲,失去官职以后,希望能够快点贫穷(一般丢了官职就很容易贫穷,他希望快点);死了,希望尸体早点腐朽。有子说这不可能是夫子讲的,如果夫子这样讲的话,夫子就是有为之言了,这是他自己的意思,这不应该是圣贤的意思。有子有这样的一个见地,他坚持。曾子看到有子这个说法,他就把这个话跟子游说了,子游也是孔子弟子。结果子游听了之后,非常讚歎有子,他说,「有子之言似夫子」,有子的话跟夫子的话是一样的,他们俩见地是一样的。为什麽?

 

过去孔夫子在宋国住的时候,宋国的司马桓魋当政。我们之前有讲过这章,夫子被司马桓魋追杀,夫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我是有天给我赋予使命来推广德性的,桓魋这个人能拿我怎麽样?司马桓魋要杀孔子,孔子说这个话。因为当时司马桓魋自己给自己建了一个大的石椁,椁就是大棺材,他是用石头做的,做了三年还没有做完,很大的一个棺材,劳民伤财。结果夫子见到这种情形就说,像他这样的人,死就不如速朽好了,「死欲速朽」,死了之后赶快腐烂算了。说这个话是对司马桓魋讲的,这是在特定的背景讲的。这个「丧欲速贫」,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南宫敬叔,他原来是大夫,他失去官职离开了鲁国,后来回来了,就拿很多宝物去贿赂。结果夫子见到这种情形就说,「丧欲速贫」,丢了官职,最好赶快、快速贫穷好了。意思就是说你贫穷了,你就没有钱去贿赂,所以这个话是对南宫敬叔讲的,都是有特定的背景。

 

至于夫子本身的意思,他不是讲这两句话的人,何以见得?曾子把子游的这个原话告诉有子,有子说,你看是不是,我说对了吧?夫子不会说这两句话的。曾子说,你怎麽知道?有子讲,夫子过去在中都做官,他当过中都宰,为中都制定礼法,他制订的棺木,裡头的棺是四寸厚,外面的椁,我们讲棺、椁,裡面的是棺,外面的是椁,棺材是两层的,外面椁是五寸厚的。所以,证明夫子并不是希望死了之后赶快腐朽的,他用这样好的棺木把人给装起来。在过去夫子当过鲁国大司寇,这是宰相,结果夫子辞了官职去周游列国,到了楚国以后,听说楚国想要请孔子去当官,孔子也很高兴,因为这样他就能够施展他的政治抱负了,所以他先让子夏去打听这消息是不是真的,然后又让冉有去联繫和接洽。所以从这裡可以断定,夫子不是希望丢了官职以后就赶快贫穷、以后再不做官,不是这意思。这两句话,「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他讲这个话是有特定的背景,对特定的事、特定的人而言。所以可见得,连孔子的弟子亲自听到他讲的话,都会把这个意思给解错,这属于见闻的误会,这个知也不是真知。所以,我们的见闻要经过反覆的证明、考证。

 

这个确实不奇怪,我们跟着恩师学习,我们同学之间,有时候对恩师所讲的这些道理也会提出来讨论讨论,对恩师同一句话,各人的看法也不一样。我们都是有见闻,见闻的我们所领悟的有不一样,甚至还可能有误会,把这意思解错的,都时常有之,所以这种知是「知之次也」,这个是次一等的,这种靠见闻所得知的,必须反覆的研究考证。而最重要的是,学习了圣贤道理之后,自己要去力行,你真正能力行,你对于圣贤道理才会有真实的体悟。这个体悟不是见闻当中所知的,而是与你自性所碰出来的火花,那是你真知。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教育一定要去实践、要去力行,这才有可能做到像夫子那样绝对的真知,他的见解跟古圣先贤见解完全一样,为什麽?他见性了,就完全一样。没开悟、没见性,用自己意识心推敲、推理、研究所得的知,那都是次一等的,所以知之次也。这裡教我们这个方法,我们学习圣贤教育不能离开见闻,就是你不能离开老师、不能离开经典,但是又不能死在经典之下,你要真正去力行、去领悟,而不是着了文字的相。

 

李炳南老居士又引了另外一个例子,他说「《家语》」,这是《孔子家语》裡面记载的故事,「颜子见尘落入粥,遂将染尘之粥食之。子贡见之,以为颜子窃食。如非孔子辨得其情,几使大贤蒙冤不白」。这个话是出在《孔子家语.在厄》这篇,这是讲孔子在陈蔡绝粮的时候。那时候孔子周游列国,楚昭王想要聘用孔子,结果孔子去应聘,带着弟子们去投奔楚国。路上走到了陈蔡边界,陈、蔡大夫就在那裡想,孔子是个圣贤,如果他到了楚国,他一定会把诸侯的问题、这些病痛之处说出来,那时候对我们陈、蔡也会有威胁。所以他不让孔子走,派兵把守住,不给他到楚国去,把他围困在陈蔡之地。结果,孔子他们一行七天都没有饭吃,什麽都吃尽了,带的乾粮吃掉了,找的野菜什麽的都不够充飢,跟随他的人一个个都病倒了。难得孔子还是非常的自在泰然,弹琴、唱歌,真是乐以忘忧。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30:3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1347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