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大乘起信论(唐译本)心得分享(第1集)/胡小林主讲

 

为什麽说它悉皆不淨?为什麽说这个身体是不乾淨的?它又再进一步分析,「诸虫秽污」,细胞汇在一起。汇在一起有什麽不好?它髒,它有吸收、消化、排泄,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还会起心动念,还会不高兴,还会生气。为什麽会有这种现象?「观诸凡愚所见诸法」,凡夫和愚钝的二乘,所见诸法,他们看到的事物,「于无物中妄计为有」,在没有这个东西的前提下他认为有,就这一个因,就造成了刚才世间的存在。那你要把这有看没了,这是不是世间就没了?世间就没了,你就进入到小乘,或者进入到信位菩萨;你把空再看破了,你就到了法身菩萨。

 

所以修行是这麽个次第,首先要放下人我执,放下对人的执着,有身。有身产生的原因,就是你把没有的东西看成有的东西。有是没有了,有是错的,造成了世间六道轮迴,很苦,执着空行吗?空也不行。它后边就慢慢给你解释,空也不存在,有和空都不对。就是这个东西你给它一个「空」字就错了,你不能用空来描述自性,你这见不了性。你认为这个创造性是存在的,也不对;你认为这个创造性是不存在的,也不对。你认为这个镜子就是镜体,不对,它有像;你认为镜子就是像,也不对,它有体。两个合起来就对了,那两个合起来,我得到两个吗?又得到镜体,又得到镜像吗?No,两个你都得不到。你看,镜子像是不对的,镜子体是不对的,不全面,我又得到体又得到像呢?也不对。又有又无,也不行;非有非无,也不行,你只要说有和无这两个概念它就不是。你慢慢契入到这种境界,你就想真如是一种什麽样的状态。你说它有,也不对;你说它没有,也不对;你说它又有又无,也不对;你说它非有非无,也不对。你就不能说,就不能抱着一种它存在的概念,存在就是有,不存在就是无。一心、自性就是这样一种状态。那我说它又有又无不是挺好吗?镜子咱们可以说,又有镜体又有镜像,把两个合在一起不就对了吗?这是方便说,说镜子是可以,但说自性不能,你不能说执着它又有又无,那都是错的。执着有是凡夫,执着空是小乘,执着又有又无就是菩萨;你把这个又有又无放下,你就成了佛。这就是三谛。

 

我在这讲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也没老师来教我《起信论》,就是自己这麽读,读的遍数多了,有些时候突然想,「对啊」,自己就总结出来了。一个老师也没有,我自己在北京读,读了五年,慢慢慢慢就依据经教自己深入进去。它这种理解和总结是你自己本身就具备这种共鸣,有些时候听着听着突然明白,讲的是这桩事情。所以经要熟读,而且不能抱着一种功利心,我今天读完了,明天就能懂;或者我今年读完了,明年就能懂,不能这样,这不是出产品,这是开悟。任何,我随随便便挑一段,它就这麽殊胜;随随便便,你拿出来,你随便翻一点给它解释,真令人信服。

 

我们现在学佛最大的问题,喜欢问个为什麽。面对像海贤和尚这种没有所知障、内心清淨,没有那麽多概念,淨土法门就是行门,好好念佛,再加上秉性忠厚听话,所以成了。我们现在科学技术的染污,二百多年,再加上我们都是学习出来的,从小上学,有些人上高中,有些人上大学,甚至研究生,这些东西都是想问个为什麽,这个时候要不从理上讲,不可能接受这麽方便的法门,你说服不了他。他有这个根性,他就不会上这麽多年学;他要上了这麽多年学,他就没这个根性,所以一定得给他掰扯讲理,就折伏。

 

佛摄受众生用两种方法,像海贤和尚这种一个字都不识的,一点信心都没有,很自卑的人,当然我不是说海贤和尚自卑,就是没文化的,也没在城裡生活,汽车也没坐过,飞机也没坐过的人,他一般容易自卑;自卑,佛就用慈悲来摄受,关心你,「别那样,没事!」示大精进,于无量劫,于一念顷成就无量世。就是说你自卑,佛菩萨告诉你,「你看没什麽,这就四个字,它就成了」。「那行,我也能干」。对懦弱的众生他就示现大精进,于很短的时间就成就了,鼓励你。佛菩萨成了法身大士以后,于十方世界利益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傲慢的也罢、懦弱的也罢,都可以。那个懦弱的,就是胆小,没自信,心裡虚,「我能学吗?这麽好的东西。我可以吗?我一个字都不识」。他就给你用淨土法门,「行,这个会吧?四个字,你不用会写,你念就行,耳朵听就行」。那行,那海贤给你做示现。对那个傲慢的,学得特别多,像印光大师这种人,学富五车,儒家没有不懂的,折伏。什麽叫折伏?给你讲理。你不是懂得多吗?你不是爱矫情吗?行,来咱一块矫情矫情,折伏。所以对傲慢的人,他用折伏的方法,让你服了,我随顺着你不行;像那种懦弱的,他叫作慈悲摄受。对那种狂的,他折伏,给你讲理;你能讲得过他吗?讲不过,讲不过你就老老实实听着,你也得度了。唯独淨土法门,对海贤和尚这种懦弱的,成就了;印光大师,那没有人比他学问更大,他也是这四个字。所以说「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淨土法门。

 

你要成了佛以后,你是一种什麽样的生活?你怎麽活着?你每天干嘛?它说了,你「证发心」,你证得如来境界了,「从淨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淨心地就是我们说的初地菩萨,圆教的初住,到菩萨究竟地,菩萨究竟地就是等觉,菩萨的位究竟了,再往下走就没了,究竟就是结束了。「证发心者,从淨心地乃至」,一直到「菩萨究竟地」,圆教四十一位。别教,它是别教的分类,为了你容易读,它分得很清楚,从别教来讲就是初地一直到十地。「证何境界」,你证的是什麽境界?「所谓真如」,到了地上菩萨,你证得真如。注意这个字是「证」,不是解、不是求,是证来的,证得真如。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地上菩萨还有境界吗?应该没有了。有境界是有心才有境,心境,你有了心才会产生这境。地上菩萨他怎麽还能有心呢?他没起心动念了,就不应该用「境界」这个字。因为转识证得真如,转识就是末那识,末那识它有境界,末那识是烦恼,它有境界,六尘境界。末那识叫作智,它有智慧,末那识如果起心动念就叫有分别智;有分别智,分别六尘产生前六识,所以为前六识所依。如果末那识它不分别,叫无分别智;还是末那,末那这时候没分别了,没分别叫无分别智。无分别智的时候,它处在没分别的状态下,我们已经习惯它有分别,产生境。

 

末那识有分别,产生六尘境界,在六尘境界当中分别,它分别谁?它分别六尘境界,这是它的缘。就是我们现在凡夫的功能,末那识,有分别,分别六尘,造业,分别执着,我们就受苦。你要成佛了呢?还是这个末那识,还是这个分别智,这个时候它觉悟了,没分别了。没分别了,六尘境界就不应该有,没了。因为你想分别,它就出现分别的对象,你眼睛想看就出现色,耳朵想听就出现声,你不想它就不出现。所以境随心转,你有这个眼睛要想看的意思,它就出现色;你没有眼睛想看的意思,它就不出现色,所以色是虚妄的,它是依靠看出现的。而这个眼睛靠谁?靠末那。你得有分别才会产生六种器官,它是通过六种器官来分别的。能分别的末那没有了,所分别的这六个器官能有吗?也就没有了。这个时候,它不分别了,末那还存在,这种末那叫无分别智,叫如如智,原来它本来的,如同它原来存在的状态,这种智慧。这种智慧证得的是什麽?证得的是真如,就是我们说的如来藏。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16日16:17: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mfjt.com/536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